徐同涛
摘要:统编教材“双线并行”的编排特点要求语文教学既要落实人文性,又要凸显工具性。在观照单元目标的基础上组织单篇教学,要在课前设计时精心筛选语文要素,学中指导时以语文要素串联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自主体验与教学引导的并重。
关键词:《慈母情深》语文要素阅读体验
统编教材“双线并行”的编排特点要求语文教学既要落实人文性,又要凸显工具性。实际教学中,即便教师对单元导语提示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了然于胸,在组织单篇课文的教学时仍存在“言”“意”割裂的现象,要么单纯分析语言形式,要么专注指导内容理解。面对语文要素较多的长课文,完全按照单元设置的整体性目标教学,则要兼顾大量教学内容,难免造成蜻蜓点水式的混乱,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笔者在观照单元目标的基础上,从课前设计与学中指导两个维度尝试解答这一教学困惑。
一、教学过程
(一)初识环境,得“反复”之意
师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故事的起因是“我”想有一本一元五角钱的书,但因家境贫寒,一元五角是不小的数目。于是“我”怂恿自己前往母亲工作的小厂,向母亲要钱。请自由朗读描写工厂环境的句子。
(出示:“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壓抑”“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你觉得母亲的工作环境怎么样?
(学生交流。)
师可以画出关键词,做做批注。
(学生画出关键词:压抑、潮湿、阴暗等;并做批注:拥挤、闷热、嘈杂……)
师再读读这段文字,结合关键词,把恶劣的环境特点读出来。
(学生个别展示读。)
师除了让我们感受到环境的恶劣,这一片段在表达形式上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出现了好多个“七八十”。
师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七八十”?
生说明空间很拥挤。
生表现环境很差。
师(小结)没错,相同数字的反复使用,从不同方面强调了环境的恶劣。去掉“七八十”这个反复出现的词语,再对比读一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师点拨情感,学生在对比朗读中突出“七八十”。)
(二)笺探细节,用“反复”之法
师“我”第一次来到工厂适应吗?设身处地地猜想母亲为什么选择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忘我地工作?
生因为家境贫寒,母亲要为我们挣钱。
生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工作下去,说明她吃苦耐劳。
(学生纷纷交流。)
师“我”在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待不下去时,一个老人指引“我”找到了母亲。“我”随后看清的母亲是什么样的?
生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直不起身来。
生眼睛疲惫。
(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师你们读得很细。老师这里有一段细节描写,(范读后提问)说说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同桌讨论。
(学生讨论并交流反复的表达手法。)
师(相机点拨慢速读)读慢一点,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觉有点心疼母亲。
生有点心酸的感觉。
生有些震惊。
师第一次看到如此疲惫、如此辛劳的母亲,“我”心中思绪万千,五味杂陈,唯有诗句才能表达。请同学们仿照梁晓声在《朗读者》中的表演,将段落变成诗行,比一比谁的感情更充沛。
(学生选派代表进行朗读表演。)
师通过反复手法的运用,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感情?
生对母亲工作状态的震惊。
生对母亲辛苦劳动的心疼和体恤。
师你们体悟得很好。能不能用上反复的手法,做扩句练习?以“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这样的句式抒发你对母亲的感情。
(三)揣摩动作,悟“反复”之妙
(出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师请快速朗读这句话,说说为什么要读得快?
生因为母亲很着急。
师母亲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地投入工作状态呢?想象一下母亲工作的样子。
(学生交流。)
师母亲急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一刻也不想耽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生立刻。
师“立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在母亲工作的动作中重复用“立刻”“又”两个词语?
(学生讨论。)
师从“立刻”一词的反复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从“又”字的反复使用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交流。)
二、教学反思
(一)课前设计要精心筛选语文要素
单元目标和语文要素清晰明确,是统编教材相较其他教材的突出特点,这也为教学指明了方向。然而,教师在课前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不能完全照搬单元语文要素,而要根据文本特点、课时分配、学情等,精心筛选适合单篇课文教学的若干语文要素,以此为重要训练点来提升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
《慈母情深》所在单元以“舐犊之情”为人文主题,设置两个语文要素,“体会场景、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应将教学重点落在场景和细节的描写上。场景、细节的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在言语形式上,往往会通过特殊的表达形式表现。该文本表现手法较丰富(除了运用反复手法,还有烘托、对比等),加之人物描写角度颇多(除了有动作和表情描写外,还有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有限课时内教学无法面面俱到,教师要删繁就简,筛选课堂需重点训练的语文要素。
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进而重复使用词语、句子或段落。《慈母情深》一文,在环境描写中反复使用“七八十”这样的数字,是想通过枯燥的数字,强调环境的恶劣,从而体现母亲工作的艰辛。在细节刻画中,反复使用“我的母亲”的语句,是为了表达作者看到母亲辛勤工作赚钱时的声声呼唤,突出心疼、体恤、感激的复杂情感。在动作描绘中,“立刻”的反复使用,是为了强调母亲不顾环境的恶劣,奋力赚钱的样子,以此彰显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因此,以反复手法为抓手,教学场景、细节和动作描写,能让学生在把握反复手法的好处时,体会慈母情深,凸显统编教材双线并行的编排意图。
(二)学中指导要串联学生的阅读体验
课前设计把握好语文要素训练重点后,教师要注意在要素教学过程中串联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为此,应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注重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增强语文学习的体验,在阅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慈母情深》一课,教师设置了初识环境、笺探细节、揣摩动作三个层次递进的体验环节,每个环节都渗透了语文要素的学习。
根据故事发展顺序,将母亲工作环境描写作为首个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先笼统地说感受,再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向明确的问题探究中初感环境和表达特点,这只是在略读课文的基础上的初读感悟。语文学习除了要准确把握阅读感悟之外,还应关注语言的形式,所以,应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途径,教会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教师提示学生“留意词语重复出现的语段,进行批注阅读”。这是认知语文要素获得的体验。
学生对文中母亲的工作环境有了大致印象,接下来就是揭开人物形象的面纱了。教师承接上一体验环节,让学生趁热打铁,布置不同的阅读活动迁移运用反复手法,既渗透情感的解读,又促进阅读思维发展。这是运用语文要素获得的体验。
第三个教学环节着重从动作描绘加深体验。母亲给“我”买书的钱之后有几个动作,并反复使用“立刻”,表明母亲进入工作状态非常快。这从侧面反映了母亲为赚钱而不辞辛苦、分秒必争。教师在课上以朗读引导学生揣摩“立刻”反复出现的妙处,通过文本的理解和生活经历、体验的唤醒,领悟运用反复手法传达的深远意境——反复其实是为了强调,为了凸显母亲工作的不辞辛苦,其中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反复诵读,结合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营造慈母情深的场域,以读促思,以读促情。这是感悟语文要素妙处的体验。
学中指导将语文要素学习与阅读体验串联起來的过程,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自主学习与引导教学并重的要求。学生的个体阅读不可能精准无误、面面俱到,所以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引导教学不是“牵”着学生走,而是在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和讨论,指引学生走入文本内容,走向思维深处,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有效对话。对于“细节刻画”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会存在理解偏差,如在朗读的时候,读得太快,不能表现母亲的辛苦,这时教师应指引学生试着读得慢一些,对比阅读后,说一说为什么要读得慢一些,通过横向对比,提升语言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