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川 周文姝
[摘要]为适应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响应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本文以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分析经管类课程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提出通过将经管类专业融入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解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在课程设置上将经管类课程,特别是经济学、财经管理、工商管理、金融数学等学科融入食品专业课程,以拓宽人才培养路径,从而满足食品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经管类课程;食品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8
1 经济社会发展对食品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消费方式的转变也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消费比重方面,主食品的消费比重在逐渐下降,副食品的比重反而逐年上升;其次,当下的食品工业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食品生产一旦脱离市场需求,那么所生产出来的食品将会面临滞销问题[1]。
在供给理论视角下,社会市场对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肩负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任。以食品行业为例,不断变化的国际政策与市场形势对食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行业的发展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目前,在食品安全、食品经济管理等复合型人才方面存在巨大的缺口。鉴于食品工程涉及的范围和边界非常广泛,因此食品工程类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下国际形势对食品行业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传统食品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鉴于此,食品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一改过去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结合当下食品消费和生产的新特征,着眼于新的生产技术,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科学思维、系统思维以及创新能力[2]。
2 经管类课程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对于食品类学科而言,其与经管类学科从来不是作为彼此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相反,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为适应食品行业发展的需求,在培养食品大类人才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食品大类的专业知识,还要使其了解相关的经管类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食品专业人才系统学习经管类课程至少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食品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从食品类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食品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在食品工程设计、物流以及运营管理等行业从事相关工作。这些行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论证方面的工作比较多,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经管类的学科理论和方法,从而方便进行项目经济论证、项目审计等事项。因此,这类行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特别注重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经管类学习的背景。从这一角度来说,让食品专业学生学习经管类课程,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3]。
2.2 有利于培养食品专业人才的商业思维逻辑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建议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优势,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同时引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才来充实高校的教学团队,真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除此之外,财经类高校一般都会配备模拟企业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对此要充分加以利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运用案例教学的模式,在课程的考核、讨论教学等方面下功夫,注重培养人才的商业思维。最后,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意见,因为企业往往才是最了解市场的主体,并且人才培養的目的最终还是服务于企业发展。鉴于此,高校可以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大型企业中的技术或管理专家来校授课,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人才培养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4]。
2.3 有利于应对更高层次的学习
在食品大类本科阶段,对学生传授的其实是比较基础的通识教育,真正的专业性的理论学习往往都是在硕博阶段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本科阶段要多接触一些经管类的课程,掌握一些经管类的研究方法,这对其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无疑具有很大的助益。比如,在硕博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经济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食品专业中的课题,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多角度的课题研究工作,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
2.4 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不断适应工作的新要求
从食品领域来看,在实践工作中应用经管类课程原理的情况非常多。食品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它的系统论、信息论、需求论、成本论、控制论等基础理论对于解决食品管理问题,实现食品管理的社会化、科学化、人性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在现代食品市场需求下,食品大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学习经管类课程,以适应新时代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人才的需要。
3 经管类课程融入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
经管类课程对食品工程大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也能够为我国高校其他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很好的思路。传统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已不符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内某些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南京财经大学经过几年的探索,将“经”“管”“法”课程与食品专业深度融合,将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成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像这种结合新需求、新形势,结合学校学科背景的优势融入经管类课程的探索实践,是值得国内其他高校食品专业课程改革学习和借鉴的[5]。
按照食品专业大类本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经管类课程的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基本理念的学习。食品专业大类本科大都要求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其次是学习经管原理类课程。如食品经济原理、农业与食品经济、市场营销学(食品方向)、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消费者行为学、食品产业体系、食品科学概论、食品企业管理等。通过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并结合食品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经济管理方面的素养,如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经济理论,其中一些理论已经在食品领域进行了广泛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介绍,以深化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是学习各自专业特色的经济学课程如经济学、金融数学等。食品大类专业事实上存在很细的划分,每一本科专业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经济学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针对研究对象的更细层次的划分。食品专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学科之一,力图利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食品行业中的经济规律。为了在最大限度内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经管类的课程一般都要求教师根据食品专业需求融入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例如财务管理、金融数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等课程。除此之外,技术类课程也需要进一步融合经管思路,如在食品分析课程中引入“认证认可”相关资质和管理的教学内容,在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食品法规与标准等课程中增加商品学、经濟法等与食品相关的内容。
经管类课程的融入是为了适应全球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框架,满足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以食品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基本线索来设置我国食品工程专业的经管类课程,是食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急需完成的任务。
4 结 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推动经管类专业与食品类专业的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必须充分认识到该项工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然后有条不紊地推进该项工作,同时也是谋求非对称性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它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借助高校的优势学科资源打造自身特色,并立足于行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文明.供给理论视角下“双高”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0(4):100-104.
[2]胡秋辉,方勇,石嘉怿,等.“经、管、法”深度融合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6(5):50-55.
[3]张彪,解慧,柴振宇,等.“一专多能”的食品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 (3):160.
[4]雷红,孔令艳,彭冬梅,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策略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 (24):273-274+277.
[5]张红霞,金佳幸,张舒雅,等.地方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6):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