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齐文化的务实精神

2020-11-23 02:01刘洁
山东青年 2020年10期
关键词:务实

刘洁

摘 要:齐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务实”因子,齐国统治者将这种“务实”因子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齐文化的务实精神。本文主要讨论了齐人在封齐建国、创立霸业和经济治理的过程中体现的务实精神。

关键词:务实;因俗简礼;尊王攘夷;重本抑末

所谓务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务实是周代各诸侯国重要的文化因子之一,齐国也不例外。齐国的统治者将这种“务实”因子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齐文化的务实精神。齐文化的务实精神主要体现在封齐建国、创立霸业和经济治理的过程中。

一、因其俗、简其礼:齐人在封齐建国时的务实精神

姜太公自封齐建国起就把“务实”作为治国之策。这一国策的总原则是“因其俗,简其礼”,具体表现为“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即发展工商业和鱼盐业,它们使齐国很快成为人人向往的富国。

(一)“通商工之业”

“通商工之业”(《史记·齐太公世家》),是姜太公建国时确立的务实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体现在冠带衣履天下的纺织文化中。

齐地自古以来就是柞蚕、柞蚕丝的发源地,其生产的柞蚕丝闻名于世。据《尚书·禹贡》记载,齐地生产的柞蚕丝,在上古时期就是当地的重要贡品之一。姜太公分封建国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纺织业。春秋时期齐国的纺织技术一直领先于诸侯列国,齐国生产的丝织品成为重要的出口物品和馈赠诸侯大臣的首选礼品。齐国灭亡后,齐地的纺织业并未因此停滞,而是得以继承,并持续发扬光大。到西汉元帝时期,齐地为皇帝制作冠服的“三服官”已有织工数千人,每年耗资千万。三服官由此成为汉代与位于长安的东、西织室并列的著名丝织品产地。

(二)“便鱼盐之利”

“便鱼盐之利”是姜太公确立的务实精神的又一重要体现。齐地濒临大海,海岸线较长,姜太公封齐后,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及具有较先进的渔业生产技术的优势,大力发展渔业。齐国的后继者们继承了这一因地制宜的务实精神。春秋时期,利用称霸诸侯的有利条件,将渔盐之利通输天下,使齐国的渔业产销运一体化,大大促进了渔业尤其是海水渔业的发展。据《尚书·禹贡》记载,齐地的盐是青州贡物之首。姜太公建国时把发展鱼盐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战国时期,齐国煮盐业迅速发展,其表现之一就是盐业专营政策。食盐的生产、储存直至运销全过程,都由政府管理和经营。煮盐业由此成为齐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并给齐国带来丰厚的利润。

二、尊王攘夷、恤患救难:齐人在创立霸业中的务实精神

齐桓公称霸中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所创立的霸政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区别于三代的王政和秦汉以后的封建专制的新时代。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很多,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秉持了姜太公确立的务实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尊王、攘夷、恤患三个方面。

(一)尊王

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通过内外改革,国力强大、成为诸侯盟主后,仍然坚守周礼、以身作则,率宋、鲁、卫、许、曹、陈诸国盟会于洮,安定周襄王之位,以巩固王室政权;奉周惠王之命,率师讨伐不从王命的诸侯国,以实际行动尊重周天子。齐桓公的尊王行为,稳固了周天子的地位、安定了周王室的政权,也使自己的霸业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公元前667年,周天子任命齐桓公为“侯伯”;公元前651年葵丘之盟周天子不但派宰孔参加,而且赏赐给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史记·齐太公世家》)等象征权威的器物,这些举动表明齐桓公的中原霸主地位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

(二)攘夷

攘夷,即抵御少数民族入侵。西周时期,联合各诸侯国抵御少数民族入侵是周王室的重要职责。但到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再也无力独自或联合诸侯国承担这一职责。诸少数民族乘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散乱之际大举入侵中原,中原形势危急。《公羊传·僖公四年》将这种危急形势形容为“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齐桓公在称霸过程中,以中原霸主的身份率领中原盟国担负起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的重任。往北帮助燕国打败山戎的入侵,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往南率联军讨伐不向周天子纳贡的楚国,遏制了其北向中原的步伐。

(三)恤患救难

“恤患”,就是帮助诸侯盟国平定内乱。“救难”就是救助诸侯盟国来自外部的灾难。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内部内乱频发,有些诸侯国还因受到戎狄等少数民族入侵而面临灭国的灾难,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代替周天子内平战乱,外御入侵,稳固中原的统治。比如,他帮助鲁国平定庆父之乱,留下了“鲁人至今以为美谈,曰犹望高子也”的赞叹!又比如,他听从管仲的建议,联合宋、曹等国救助邢国和卫国,帮其打败狄人的进攻等等。

春秋时期是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弱肉强食的乱世,各诸侯国以扩张领土、兼并土地为目标。在这种背景下,齐桓公在称霸中原、成为中原霸主之后能够一直坚持尊王室、守周礼、攘夷狄、恤难救患,表面看起来有些迂腐,但看其实质,却是非常务实的举动。其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其一,其霸业活动赢得了周天子的拥护和支持。周天子封齐桓公为“侯伯”,葵丘之盟派使者宰孔亲自参加并对齐桓公大加赏赐,这就从事实上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其二,赢得了诸侯国的支持和尊重。春秋时期虽然王室衰微,威信大不如前,但礼乐文化对诸侯国的影响仍在。齐桓公在恤患救难的过程中,坚持按周礼的要求行事,表面看使齐国丧失了若干既得利益,但却因此赢得了各诸侯国的衷心拥护。这种务实之举,不但为齐国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使中原文明免受灭顶之灾。

三、从通商工之业到重本抑末:齐人在经济治理中的务实精神

齐人不但在政治上采取了务实的政策,在经济上也如此。齐人在经济方面的总目标是使百姓富庶。围绕着这一目标采取了多种务实的经济政策,主要表现在重农政策、重工商政策以及抑商政策三个方面。

(一)重农政策

建国之初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所限,齐国并未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而是把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发展工商业方面。春秋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多、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大规模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成为可能。此时齐国统治者及时调整经济重心和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管仲辅佐齐桓公改革內政,采取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从制度上保证了四大阶层的稳定,从而稳定了农业阶层,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又采用“均地分力”“相地而衰征”等土地和租税新政,对井田制及劳役地租进行改革。通过改革,把井田制度下的劳役地租改为封建制度下的实物地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民的自主经营,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二)重工商政策

重工商是齐国统治者一直奉行的国策。齐国濒临大海,鱼盐资源丰富;境内还有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含量很高的铁矿,这些都是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齐国统治者采取了盐铁专营的政策。盐业专营采取民间自制,收、销全部由国家经营的方式。铁的专营则采取官有民营的方式,即经营权归民间,国家根据自然资源属于国有的原则向生产者征收租税,并将冶炼好的铁,统一收购和销售。齐人对盐铁专卖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既赢得了民心,又给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了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齐人采取了种种激励措施。首先是实行四民分业,从制度上保证了士、农、工、商四大阶层的稳定。第二对于工商阶层以及国内优秀工商业者,从道德标准和行业标准两方面进行考察,达到标准的进行奖励。第三积极吸引外资。为招徕客商,管仲采取“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的政策,此举无疑对外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也是齐国出现“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盛况的重要原因。

上述措施的实行使齐国的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著名的富庶之国,从而为齐国称霸中原、称雄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抑商政策

齐人历来重视工商业发展。至战国时期,富商大贾逐渐成为一股能够与国家相抗衡的强大力量。他们常常乘政府之危,操纵物价,谋取高额利润,对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齐国统治者对他们采取了一定的抑制措施。

为防止富商大贾操纵粮食市场、盘剥百姓,《管子》主张政府掌握粮食市场主导权,杜绝富商大贾利用人为粮价波动谋取暴利。为保证农时,确保粮食丰产,政府在农忙季节备好各类农资农具,农民凡无钱购买者可以向政府租借,农忙结束归还公家并支付一定的报偿,这就有效防止了不法商人利用农民无力购买农具哄抬物价谋取暴利。同时,政府还在粮食青黄不接、粮价大涨之时,向农民贷款;在粮食丰收、粮价大跌之时,让农民把贷款折成粮食归还。国家通过控制粮食流通领域,既防止了富商大贾对百姓尤其是农民的盘剥,又在粮食方面获得了十分之九的大利,可谓一举多得。

务实精神是齐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姜太公封齐之始便确立了务实的国策,后被齐国的继任者们不断发扬光大。这种政策虽然在西周、春秋、战国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有一个主线,那就是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治国策略。它使齐国由方圆百里的小国变为周围邻国纷纷向往的东方大国。可以说,齐国在整个先秦時期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富强之国与其统治者采取的务实的治国政策密不可分。

(作者单位:淄博市委党校,山东 淄博 255000)

猜你喜欢
务实
哈克贝里·费恩:美国价值观的“小代表”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理想课堂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