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笔者尝试将计算思维融入语文教学,新课讲授前师生分别从教学需要出发将目标分解成若干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引用计算思维工具流程图组织教学;在知识应用阶段渗透“计算”这一思想,引导学生科学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制订相应的步骤。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分析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计算思维;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0-0094-02
【本文著录格式】张小丽.基于计算思维的语文教学初探[J].课外语文,2020,19(30):94-95.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2008年启动了CDI计划,强调计算思维是一个可以解决所有课程问题的工具。受此启发,笔者在学习了与计算思维相关的理论知识与相关教学案例后意识到:将计算思维与语文学科融合将助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计算思维”理论的引领下,我开始尝试对语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
一、计算思维应用之初——问题分解
计算思维是一种特定的、以“计算”为基础的问题求解的方法论。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一文中写道:活的教育,最好而且最时髦、最紧要的,就要有个目的。我们教授儿童,先要设定一个计划,然后一步步地向着所计划的路上去做。结合计算思维的定义,在语文教学中,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问题,再有计划地去一一解决,语文教学也将“活起来”。问题分解具体如何操作呢?以《小石潭记》一文为例,我们是这样分解问题的。
(一)教师角度的问题分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亦是穿插在“听、说、读、写”这四个环节中。所以从教师教学角度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解成四个大问题:本课如何“听”,本课如何“读”,本课如何“说”,本课如何“写”。针对这四个问题,我设计了相应的活动。听这个环节,教师范读,学生听字音与断句、听作者的写作思路、听作者的心情变换;读这个环节,学生自读、赛读、齐读、精读,品味文章,对话作者;说这个环节,由学生选择文中最喜欢的一景,设计一段导游词,现场演说;写这个环节,由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景点,写一篇游记。
教師角度的问题分解,重在抓全局。教师就比如驾驶员,方向盘把握好了,才能安全地驾驶着车,带着学生们朝着目标奋进。
(二)学生角度的问题分解
对于即将新授的教学内容,学生们又是怎么想的呢?作为“梦想”号的乘客们,也许“驾驶员”设定的终点都是一样的,但是,学生们对沿途的风景喜好程度可能会有所差异,我们则可以根据需要尽可能地停留他们期待的时间。所以前期调研——学生角度的问题分解就非常重要了。
二、引用计算思维培养利器——流程图
在师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之后,具体教学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流程图是指以特定的图形符号加上说明将某个过程步骤表示出来的一种图示技术,常用在计算机编程中描述算法。它更是一种思维加工的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记录并显性化呈现师生的思维从识别问题到形成方案的全过程。一篇课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看似繁多,而借助“流程图”即可以做到教学有序,教学安排有条不紊。经过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流程图来表现解决问题的“流程”,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在各个时间流程图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教学伊始时的流程图
通过问题分解,师生经过思想的碰撞明确了新课讲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经由流程图的流程线串联,自成体系。比如《小石潭记》这篇课文,我们的教学流程图如下所示:
开始→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听读课文,走近作品→圈画词句,疏通文意→品读欣赏,感受美景→质疑探究,寻找顺序→品味文章,体会手法→深入品析,解读心境→客串导游,介绍美景→寓情于景,仿写游记→结束
这样的流程图绘制,可安排在情境导入后运用迅捷画图软件,师生共同绘制完成,这也是对问题分解环节的总结,是对问题解决顺序的规划。
(二)教学行进中的流程图
教学行为由解决一个个小问题来推进,流程图可用作流程跟踪。教师心中装着流程图循序渐进,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具体落实,将四个核心素养如春风细雨般慢慢渗透至每个学生的心间。
语文知识点繁多,学生在课程中听着听着,就迷茫了;笔记记着记着,就闪神了;有流程图辅助,学生在每个问题解决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即使阶段目标未能很好实现,也不会因此而影响后面问题解决的积极性。有流程图,他们对未解决的问题可及时作上标记,课后通过问自己、问同伴、问老师继续解决相应问题,提问也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教学尾声时的流程图
在新课讲授结束时,流程图一可以作为教师总结之用,二可以作为学生流程图可作梳理查漏补缺之用。教师参照流程图提问学生:在“质疑探究,寻找顺序”环节,作者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合作小组内的互助学习也可依流程图互相出题提问,学生亦可根据流程图回忆教师在各个流程时强调的重点,对本课重要知识点进行巩固、加深。
流程图,可以形成促进思维发展的引导“线索”,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浓缩知识,将知识形象化、系统化,并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它相助,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发展学生思维具有了可操作性。当然,思维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流程图的使用就应做到常态化,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立足计算思维应用之本——计算
美国著名学者Peter J. Denning指出:“计算思维”所指的是借助于“计算”进行探索和完成设计的思维方式。“计算”到底是什么?唐培和教授在《计算思维与教育》一书中提出:人类在求解问题时,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与推理,然后进行抽象,并将其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最终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实现,问题的求解更加便捷与高效。笔者用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中所提出的“新教育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何谓计算:“此番我从南京到上海,再从上海到嘉兴,一直到杭州来,有种种的方法,或是走,或是坐船,或是坐火车,或是坐飞艇。在这几种方法之中,哪几种是较好,哪一种是最好,而且哪一种是最快,这便是方法的考究。”在语文教学中,“计算”何妨理解为“权衡”,理解为方法的选择。于是语文教学中的“计算”之旅开始了。
(一)选用科学的方法
在“客串导游,介绍美景”这个环节,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这一环节的要求是: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设计一段导游词。发挥想象,形象描述,力争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叶圣陶先生说:“听是用耳朵读,说是用嘴巴写”,用嘴巴去写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纸上写,我们可以三思而后“写”,而“说”往往是脱口而出,很多想法还未成熟。那么,要做到出口成章,有何妙招呢?
有同学提出:可以揣摩《小石潭记》中的写景手法,寓情于景,在纸上成文,再背誦。有同学说,他可以运用流程图,先在纸上绘制出“写作”思路,然后每个流程(每段配上关键词),这样再用嘴巴去“写作”,即使语言不够优美,但是想要表达的内容可以做到完整。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对合适的方法,必然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笔者在方法选择上会为每种方法所适合的对象提出建议,再由组长与组员们讨论做出选择。
(二)制订清晰的步骤
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何而来?实践。选择的方法合不合适,也应该是去实际中验证。有专家认为算法思维是计算思维的核心,笔者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算法是什么?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无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方法、有相适应的步骤做支撑必然事半功倍。以选用流程图提炼关键字直接表达的方法为例,这个步骤就可以是开头点明所要介绍的景点→描述潭水的声音→穿过竹林→插述柳宗元与《小石潭记》渊源→描述小石潭的水→描述小石潭的鱼→总结小石潭的整体印象北斗七星。有了解决问题的详细步骤就有了“说”的顺序,有了详略的规划。学生若一直坚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表达,用“嘴巴”去写就不会是难事。
优秀的思维品质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离不开思维的发展。陈国良教授提出:“当计算思维真正融入人类活动的整体时,它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有效工具,人人都应当掌握,处处都会被使用。”这也某种程度上说明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是一条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路。我,将继续走在计算思维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路上,做新教育研究之路上的新教师,为培养会终生学习、能全面发展的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