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对人文素养的提升策略

2020-11-23 01:52王仁芬
课外语文·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基础课大学语文人文

【摘要】大学语文是公共基础课,倾向于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就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实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因此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大学语文对人文素养提升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0-0026-02

【本文著录格式】王仁芬.大学语文对人文素养的提升策略——以川北幼专学前教育为例[J].课外语文,2020,19(30):26-27.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以文学、文化文本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的系统阐释,而绝非人文学科中各分支学科的简单相加,它能够给大学生一个系统的人文思想框架。但就我所在的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情况来看,学生自身情况存在较多问题,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这方面还有待提升。

一、大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文素养的缺失

《易经·责》中对“人文”的阐释:“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之义,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和人格,是一个人成其为人的关键。人文素质教育教我们如何做一个有良知、有学识、有涵养的人。教会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从我的教育经验来看,学生的人文素养严重缺乏。

1.缺乏人文基础常识。学生普遍严重缺乏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甚至连最基础的文史常识都不具备。我所教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很多,要学幼教理论,还要学舞蹈、声乐、手工等功课。大學语文是公共基础课,合班,人多,很多学生就认为语文课是用来调节休息的,心理上就不重视。虽然我不断地强调要广泛阅读,培养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但从学生的读书笔记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都是敷衍了事,没有认真阅读相应的书籍,仅有一小部分同学喜欢读书,喜欢文学,但涉猎范围也较窄。这就导致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仍然停留在中学阶段,甚至有的学过的都忘了。

2.缺乏理想信念。近年来,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对国家、对社会甚至对家庭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学生在报考专业时不是考虑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理想,而是以是否好就业、薪酬高低作为选择的因素。在学校里的表现则是缺乏集体荣誉感,个人主义至上。比如不再以学习成绩好、差严格要求自己;课外休息时间以在寝室打游戏、追剧为主,很少去图书馆看书学习;每年评定奖助学金,很多同学都争得不可开交;周末或者课间休息外出兼职挣钱而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等。

3.精神空虚、迷茫。大学不再以升学为标尺,学生普遍抱着及格万岁的心态,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把的时间用来追剧、打游戏、谈恋爱,因此逃课、迟到、抄袭作业等现象屡见不鲜。加之今年找工作愈加困难,我校是一所高职专科院校,很多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巨大,深感前途渺茫,索性在游戏和恋爱中打发时间,麻醉自己。

总之,这些令人深思的现象不是偶然的,这是我国教育长期缺乏人文关怀的结果。可以看到,当前解决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大学语文这门具有显著人文教育性质的课程必须发挥其作用。

二、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学生觉得看文学作品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对其未来的发展没有多大用处,还不如记几个单词有用,因此课堂上回答问题不积极,课后的作业大多敷衍了事,考试也只求及格万岁。而且文学课,很多经典篇目是需要背诵的,但是没了升学压力,合班课将近200人,老师也没办法一个个检查,所以在学生眼中,大学语文课没什么分量。

(二)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校现在使用的教材没有按照主题分为单元,而是零散地罗列了从先秦到近当代及外国文学的一些诗、词、文,很多作品不具代表性。而且长期存在厚古薄今、重中国轻外国、重定评之作轻新作的倾向。对“五四”以来现代文学的价值也不够重视,选篇数量少,选文质量差。

(三)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校上大学语文课的老师多数年龄偏大,学历为本科,个别老师上课缺乏魅力,不能吸引学生。大学语文虽为公共基础课,但知识涵盖面广,对老师的文学素养要求很高,因此还应安排教授中文专业课的老师也承担大学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

三、大学语文教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

大学语文虽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却是具有显著人文教育特征的课程,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让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和专业课同样重要的地位。另外,应该实行小班教学,便于管理,老师就会有更多的精力严格要求每位学生。

(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学校、系部、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都要严格要求学生,大学语文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灯,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更换教材

选用以“人格”“志向”“家国”等主题为单元的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篇目选择应倾向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再加上少量的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选择名师任教。大学语文因其内容的庞杂,任教老师需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学乃人学,不同于理工科那样讲求精确,正所谓诗无达诂,文学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而呈现出不同的模样。这就对老师提出相当高的要求,所以必须选择那些底蕴深厚的名师,才能将文学的精华、文学的美更好地带给学生。

2.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从小到大上过那么多语文课,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很直观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老师上课古板、严肃,有的老师讲课风趣、生动,自然能够感染学生。从笔者自身的经验看,刚上班时人文功底不厚,讲课较生硬,后来一直不断学习,近两年变化较大,课堂氛围也轻松活泼许多,学生学习效果显著提高。总结一下教师人文素养提升主要有以下几点:

(1)崇高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包括:真诚、善良、尊重、關爱、赞赏等。“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自然就会喜欢这门课程,而如何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就应该在人格魅力上不断提升、修炼。

(2)扎实的知识储备。给学生倒出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毋庸讳言,渊博的学识是一个大学语文教师立足讲台的根本。大学语文老师要做到既“博”又“专”,“博”就是文、史、哲等各方面都要涉猎,“专”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学都要有深厚的底蕴。所以大学语文老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厚积薄发,这样讲课才能贯通古今,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3)丰富细腻的情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为大学语文老师,唯有对世情、人情深刻领悟,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实现情感感染教育,才能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度感悟,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学中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与情感有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坚定志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爱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离别情,“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的思乡情……可以说文学作品中汇聚了世上所有的情感,教学中,老师要情感饱满、以情动人,才能打动学生,直入人心。

(五)创新教学模式

现在提倡“生本课堂”,笔者也在课堂上尝试,反响不错。笔者会提前布置任务,比如以“春天”“母爱”“爱情”等为主题,让学生分享相关古诗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再派一名代表来汇报交流,然后教师再做点评。这种方式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师生都完全参与课堂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沟通、表达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探究,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习效果显著增强。

四、结语

大学语文课是高校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教育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教材只是一个范本,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以文本为中心,运用多种方法,拓展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多元化地看待社会、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流行文化,引领学生做一个有主见、爱思考、学会有深度地思考的人。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其高洁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崇高的人格,做一个有深远见识、有情感温度、有家国情怀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马智君.语文老师素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2]徐中玉.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王仁芬,女,1987年生,四川广元人,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汉语言文学本科,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

猜你喜欢
基础课大学语文人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