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茫然无措到豁然开朗

2020-11-23 07:33王光花
文教资料 2020年23期
关键词:线索突破口题目

王光花

摘   要: 突破口选得好的教学设计大多能简化授课流程,帮助学生理解,使课堂思路清晰,过程流畅,也使学生好懂易会,乐于参与。不同的文本,突破口可能是题目,也可能是线索;可能是文中的关键语句,也可能是诗眼或文眼;可能是文本背景,也可能是表现手法,不一而足。教师如能抓住这些突破口进行教学设计,往往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突破口   题目   线索

朱熹在《观书有感·其二》中写道:“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是“枉费推移力”,还是“中流自在行”,“江边春水生”是根本原因。同理,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枉费推移力”和“中流自在行”的差别,有的教师授课,漫无边际,劳而无功,使人疲惫不堪,有的教师授课,井然有序,风行水上,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同一老师,面对教材,有时茫然四顾,束手无策,有时却灵光乍现,妙手偶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变,实现从茫然无措到豁然开朗的飞跃,教师必须在备课时找到“江边春水”,也就是找到教学设计的突破口。

所谓“突破口”,就是文本的理解关隘、授课枢纽,可能是教学各个环节的汇聚处,也可能是课堂每个步骤的出发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在,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突破口选得好,可以简化授课流程,帮助学生理解,使课堂思路清晰、过程流畅,也使学生好懂易会、乐于参与。不同的文本,突破口可能是题目,也可能是线索;可能是文中的关键语句,也可能是诗眼或文眼;可能是文本背景,也可能是表现手法,不一而足。现笔者结合的教学实践撷选阐述。

1.以题目为突破口

题目往往是高度概括的,有的点石成金,有的画龙点睛,有的妙笔生花。有的是作者写得最精彩的字句,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有的言简意赅,直接是浓缩版的主旨句。老师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以其为中心确定授课思路,设计整体框架,往往就能收到奇效。比如在设计区级展示课《左忠毅公逸事》教学时,笔者紧扣题目中“忠毅”两字设计教学,先让学生思考文章的题目为什么用谥号“左忠毅公”指称左光斗本人,接着让学生概括文章各段所述的逸事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品格,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一段写其“忠”,第二段写其“毅”,而且是寓“忠”于“毅”。接着,带领学生分析第三、四段史可法的“勤”和“孝”,明确这是以史可法的“勤孝”衬托左光斗的“忠毅”,明写史可法,实写左光斗。通过分析左光斗为国选才、狱中护才和学生成才报国的事例,感受左公的忠毅。启发学生认识到:“忠”须有“毅”才能守,否则“忠”将不忠;“毅”须有“忠”才能行,否则“毅”将难持。忠毅相承,缺一不可。这节课上下来,不仅得到观摩专家和教师的赞誉,还有两个学生在课后跑过来说:“这篇文章我们看了好多遍,也觉得写得好,就是不知道哪里好,原来是好在题目上,以后写作文也要注意写好题目。”其实,教材中这样的可用之材很多,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游”和“留别”告诉我们作者写了两部分内容,《合欢树》中的“合欢”,既可理解为合欢树,又可理解为母子合欢的过程,《陈情表》中的“陈情”既陈“孝情”,又陈“忠情”,更陈忠孝不能两全的“为难之情”,这些在各自教学设计中都可以大做文章。

2.以线索为突破口

线索是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或脉络,它把作品的各个部分串成一个整体,表现形式可能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线索是作品之纲,所谓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老师在阅读文本时如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思路、分清主次,更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以线索为突破口,进行教学设计,能使课堂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孰主孰次,分清各部分和主旨的关系,以及各自在文中的作用,可以说大有裨益。比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这篇文章以“志”为线索,在设计教案时,笔者以“志”为突破口,以“问志”“述志”“评志”串起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在“问志”中感受孔子教育学生时的大家风范,在“述志”中认识几位弟子以礼治国的远大志向和不同的性格特点,在“评志”中了解孔子礼治思想推行下的大同世界的理想。最后,笔者补充孔子之“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整堂课学生非常投入和专注,大多数同学欣然有悟。不同的文章会有不同的线索,《鸿门宴》以时间为线索,笔者授课时,就按照“宴前山雨欲来”“宴中剑拔弩张”“宴后脱险锄奸”的时间先后顺序作为突破口,依次分析刘、项双方你来我往的斗争及力量上的此消彼长。《白莽作〈孩儿塔〉序》以情感为线索,笔者的课堂设计就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为授课突破口,引导学生在作者“惆怅——更加惆怅——出离惆怅”的情感变化中,感受作者对黑暗时局的不满,对革命青年被杀害的悲愤,以及对白莽及诗作的高度赞美。

3.以关键字句为突破口

关键字句是指文中能直达文意或指向中心段意的字、词或句。结构上或铺垫,或呼应,或导出,或概括,或承上启下。内容上或暗示,或总结,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甚至直接是主旨句。教师如在课堂设计时抓住相关字句,许多时候会有大惊喜。几年前观摩的荣获区级赛课一等奖的《兰亭集序》,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那节课,授课老师紧扣课文中的“乐”“痛”“悲”三字设计教学,先让学生找出各段中最能体现该段情感的字词,分别是“乐”“痛”“悲”三字,然后授课老师分别从“何乐之有?”“缘何而痛?”“悲有何意?”三部分深度解析文本,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效果很好,赢得满堂彩。受其启发,笔者先后多次在课堂设计时采用这种方法。在讲授《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时笔者抓住“取经唯诚,伏怪以力”这一关键句设计教学,通过阐释“取经仅仅靠诚心就够了,但取经路上降妖伏魔需要能力”,向学生解释作者感慨自己读书有心无力,希望自己的妹妹在有能力读书的年纪增强读书意愿的良苦用心。在《想北平》備课时,笔者以文中“我的北平”为突破口,诠释作者老舍以平民眼光看到的北平,借以表达对故乡刻骨铭心的爱。进行《前赤壁赋》课堂设计时,笔者抓住文中“乐”“悲”“喜”三字展示作者身处逆境、淡泊得失的旷达情怀。这样的突破口选择取得了不俗的课堂教学效果。

4.以诗眼或文眼为突破口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文眼是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词句。这些诗眼或文眼是文本这个心灵的窗户,是解读文本登堂入室的门,许多时候是理解文本的关键,甚至是赏析文本的核心。所以,老师在备课时抓住诗眼或文眼进行教学设计,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公开课《声声慢》备课时,笔者围绕诗眼“愁”设计教学,首先问本诗的诗眼,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愁”,接着让学生找出表现“愁”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中的意象,最后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的身世经历,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作者“愁”从何来。这次公开课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热烈,比较成功。评课时,听课专家三次提到这节课围绕诗眼“愁”设计问题,由浅入深,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效果极佳。类似的实例还有讲授《项脊轩志》时,笔者抓住文眼也是过渡句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设计教学,以喜衬悲,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教授《故都的秋》时,笔者抓住文眼“清,静,悲凉”串起全文,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点和品味作者对北方秋景深沉的热爱。《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月夜》的双诗眼“独”和“双”等,这些诗眼或文眼都可以作为教学设计的突破口。

5.以文本背景为突破口

文本背景是对作品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或现实情况等。或者这样说,作者写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处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背景的介绍不可或缺,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少作品写得隐晦曲折、委婉含蓄,了解了文本背景一切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在进行某些作品的教学设计时,以文本背景为突破口,往往能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引领学生准确理解作品,乃至深入探究作品内涵,甚至带领学生跨越时空,直抵作家的內心深处,和作者进行灵魂对话。可以说,文本背景是打开某些作品的一把神秘钥匙。例如,教学《师说》时,笔者先通过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唐朝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了解了这一创作背景,学生更容易明白:开篇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含着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第二段则火力全开,对当时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展开猛烈的抨击。第三段的论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师事“位卑”者、“年近”者的批评。最后一段,借赞赏李蟠的“能行古道”,进一步批判了抛弃师道的“今之众人”。由此可见,这一文本背景,就是一把深入理解主旨的钥匙。此外,杜牧创作《阿房宫赋》时,唐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的现状,司马光创作《训俭示康》时,北宋封建官僚阶层奢侈腐化的社会风气,都是促使作者提笔创作的原因。《荷塘月色》《雨巷》都创作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1927年,革命的低潮使作者思想苦闷,并诉诸笔端。总之,以这样的写作背景为突破口,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文章主旨,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6.以表现手法为突破口

表现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类比、比喻、排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物抒情、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等等。这些手法有的通过对立的事物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有的借助具体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化抽象为具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的借助类似的事物突出本体事物的特征,更加浅显形象,能引起读者的联想;有的借助有相似点的事物使表达浅显易懂、生动形象,作用各有不同。老师以运用得比较典型的表现手法为突破口,可以有效降低理解难度,更深入地把握作品主旨,更准确地赏析表达效果。比如教授《伶官传序》时,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对比,学生讨论后发现: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方其盛也”与“及其衰也”“满招损”与“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与“逸豫可以亡身”,处处形成对比。在重重对比中,作者阐述的居安思危,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的治国之道不言自明。可以说,抓住了对比手法,找到了理解这篇课文的突破口。另外,像《〈激流〉总序》中,抓住象征手法,就理解了作者面对生活的激流,永不停歇地“向上”“奋斗”“征服”的激情。在《种树郭橐驼传》一课中,把握了类比手法,就更容易使学生领悟到作者通过种树之道表达的为官者施政必须适合人民需要,不能繁政扰民的政治主张。《病梅馆记》里,理解了以病梅设喻的封建专制下被束缚、被压抑、被迫害的人才,就能感受到作者对清朝统治者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以表现手法为突破口,既有利于降低理解难度,又有助于赏析文章的精妙之处,可谓一石二鸟。

当然,由于每篇课文的特点不同,老师的优势和短板大相径庭,老师在选择突破口时应该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然而,毋庸置疑,教材突破口的选择能力是教师处理教材的关键能力,突破口的选择质量不仅决定教学设计的质量,而且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老师需要准确恰当地选择突破口。

朱熹在《观书有感·其一》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准确有效的突破口的选择不仅需要教师拥有敏锐的眼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理解能力,还需要教师有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质量突破口的选择更有赖于教师高效持久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反思,不断发扬和改善,从而持续提高教师教材突破口的选择能力,实现从茫然无措到豁然开朗的华丽转变。

参考文献:

[1]黄玉峰.寻找课堂教学的最佳突破口[J].中学语文教学,2005(08).

[2]朱德银.长课短教要选好突破口[J].中学语文,1991(01).

[3]张永泉.剥茧抽丝抓住“文眼”[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06).

[4]丁志明.《师说》几个背景知识的梳理[J].语文学习,2011(6).

[5]许勇,盛夏.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考试周刊,2013(A0).

[6]许骥.“表现手法”作何解?[J].中学语文教学,2007(11).

猜你喜欢
线索突破口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寻找突破口巧解算式谜
追根求源
反腐败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