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协同育人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发展趋势。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协同双方责任边界模糊、分工不明、职责不明确的混乱现象,使得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受阻,德育效果不佳,因此,加强对学校德育边界的深入理解,是推动协同育人优化升级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协同育人;学校德育;边界
1.协同育人视角下学校德育之可为
1.1学校德育,可以构建家校协同育人平台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承担培养人这个艰巨而复杂的教育工程。”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里有句话:“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可以得出无论古今中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孩子的全面发展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协同育人,只有充分发挥双方的教育优势,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一定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部陈宝生部长也曾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德育工作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家校协同育人是一种家庭与学校和谐协同的教育实践方式,也是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要积极搭建家校协同育人平台,比如设置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利用丰富多样的渠道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观察行为表现,根据家长的反馈来调整学校的服务,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学校又能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这就构成了一个双向临街动态,全面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1.2学校德育,可以构建社会共育机制
古人有云:良禽择木而栖。孟母三迁,以仁为邻,择善而从。社会环境具有文化性和隐蔽性,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的影响作用是学校德育所无法代替的。在对道德个体进行德育影响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好社会环境的教育力量。
德育作为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始终是在与环境的不断交流中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是德育活动的舞台,是引发德育活动、影响德育过程和结果的信息源。随着社区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其对德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社区环境对学校德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激发德育活动的动机;(2)提供德育的材料;(3)影响德育的效果;(4)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与学校德育联系协调发展互动,能够满足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社区教育创造了有利于学校德育的社区氛围,同时又弥补了学校德育的不足。
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社会共育机制。要积极开展与本地各部门各单位各组织进行经验交流、共享教育资源,发挥各单位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统筹多方联动,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的育人平台,促进青少年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协同育人视角下学校德育之不可为
2.1学校德育,不可与课堂教学相分离
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会把德育和教学分割开来,甚至错误的认为德育是教学的附加任务,抽出时间和精力去搞德育工作会耽误正常教学,然而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德育工作犹如磨刀,而教学活动犹如砍柴。我们不应把德育工作与教学活动割裂开来,应该更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日常教学的始终。提倡“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德育工作与各科课堂教学活动协同推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1)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战场。课堂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开展教学工作的地方,教书育人,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自己的人格魅力、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产生德育情感。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的,同时也是德育工作者,因此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技能。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与德育内容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同时润物无声的感染学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论是讲授学科知识还是开展德育活动,都需要科任教师一起配合完成的,要形成“人人讲思政,课课能育人”的局面。才能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教学工作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的主渠道。
(2)德育教育贯穿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德育工作要在教学工作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也就是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是相伴而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课堂中每一个细小的情节,都可以变成德育教育的良好契机,无论是在课前、课中或课后,教師都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把德育内容落实到实处。
(3)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相互推动,相互融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要掌握好,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德育元素,除了思政课程,其他学科每一个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知识,我们要给予学生价值引领,比如音乐课中;可以引领学生们感受音乐中流露的情感,感受那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体育课中;引领学生去学习拼搏精神、坚持到底的毅力,美术课中;培育学生们的审美情感,用心灵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每个学科都有自己育人的元素,构成学生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成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渗入德育教育,二者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2.2学校德育,不可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掌握,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检验。如果理论不去指导实践,只是进行单纯的理论说教,那么德育就不可能做到知行统一。一个人要将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只有通过在实践中经历知情意行的磨练,行为表现才是德育的归宿,所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既能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融入社会,加深社会责任意识的认知,在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效,感受中国制度的优势,从而激发爱国情感,排样社会责任意识,勇当中国的时代新人,挑起重担。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包含着各种思政教育因素,学生能时刻能够受到感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改革进程和实践过程中,可以领略到中国这些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的伟大成就,这就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3)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新时代的新生儿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他们能够承受的压力是相当有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在实践中能够锤炼品格,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拓展了德育的内涵,使德育立德树人的作用更加的突出,德育工作因为有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育人的效果更加有成效。
作者简介:韦艳美(1993-),广西南宁人,南宁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