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构主义教学法采用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探析

2020-11-23 07:33吴淼
文教资料 2020年23期
关键词:学习理论形成性评价

吴淼

摘   要: 当课堂教学活动基于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时,教师的关注点不应该是学生掌握了多少显性知识,应该是学生隐性知识和认知结构的改变,对学习效果的检验由无法评估隐性知识和认知结构的总结性评价主导。这种矛盾一方面是由我国长期的教育体制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检测学习者的隐性知识和认知结构非常困难,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没有跟上学习理论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 新建构主义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評价   学习理论

一、新建构主义理论综述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广州中山大学的王竹立教授于2011年提出的,该理论与加拿大学者西蒙斯的关联主义被一些学术刊物并列为网络时代两大学习理论,核心思想是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实现知识创新。新建构主义认为在当今大背景下,教师试图像以往一样,依然在课堂上占据完全主导的地位已经非常困难,学校希望仍然按照传统学科知识体系分门别类地教授学生已经难以为继[1](5-11)。

(一)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

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就像一棵有生命的榕树,形成过程是一个有机生长、变化过程;教育是知识“嫁接”过程,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嫁接”,这是网络时代的首要任务;网络时代的知识结构应该从金字塔形向蜘蛛网形转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阶段,学习者应该尽快将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向蜘蛛网形的知识结构转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转变。如果这一转变没有完成,或者这一转变来得太晚,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2](3-10)。

(二)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基本理念

新建构主义把网络视为虚拟的知识银行,主张通过与网络建立联系,进行知识的建构与创造;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主张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通过课堂上的分享与交流,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协作与探究,进一步深化学习;在老师的示范与指导下,逐渐实现知识碎片的加工与整合,最终实现知识创新[1]。

(三)新建构主义研究缺陷——缺少评价体系的研究

笔者在通读研究了王竹立教授等国内教育专家关于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论文后发现,新建构主义虽然在建构主义、关联主义基础上,完善并发展了国内高等教育的学习观和教学理念,但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策略、方法等言之甚少。“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言简意赅地阐明了评价体系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与之同理,高职教育的评价体系不改革,学生的关注点依然是学科期末考试分数,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无法真正走进高职教育的日常教学活动。因此,笔者认为,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当下最欠缺的是评价体系的构建。笔者在多年一线教学工作中发现,无论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在操作中最难实现的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当课堂教学活动基于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时,教师的关注点不应该是学生掌握了多少显性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可以被考试测量,却几乎都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应该是学生隐性知识和认知结构的改变,但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却由无法评估隐性知识和认知结构的总结性评价主导。这种矛盾一方面是由我国长期的教育体制决定的,另一方面因为检测学习者的隐性知识和认知结构是非常困难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没有跟上学习理论的发展步伐。

二、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三、新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采用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一)形成性评价的适用范围与新建构主义高度一致

1.总结性评价既不适合高职教育,又不适合新建构主义。

(1)总结性评价导致学习者的关注点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吻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者受基础教育的影响,依然认为取得良好的期末考试成绩才是学习过程中付出努力的最终目的,因为考试分数会在毕业、评优、奖学金等切身相关的事件中产生近期效应,团结协作、搜集信息、应用知识、知识创新等能力都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并不会影响如毕业、奖学金等近期目标的实现。几乎所有有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报告都显示,用人单位更关注从业者能在工作岗位上做什么,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是否有创新能力,能否与他人协作完成工作;只要毕业生能够通过考试获得毕业证书,用人单位就不是很关注毕业生的学科考试成绩。因此,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并不能真正评估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却往往误导学习者过分关注学科考试成绩,也就是说,总结性评价导致学习者的关注点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吻合。

(2)总结性评价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不理想。

“总结性评价指导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效果不理想”几乎已经是国内教育界的共识,原因很简单——总结性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结果性评价,在评价发生时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已经全部完成,因此,即便总结性评价结果显示出一些问题,也无法再调整已经发生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最多只能给下一周期(或下一批教师和学习者)以借鉴。由于下一周期中的教师、学习者、教学环境、学习环境都有自身的特点,并不完全等同于上一周期的情况,因此借鉴意义不大。

(3)高职教育不需要标准化的总结性考试选拔人才。

我国基础教育具有两项基本职能:一是为国家培养青少年人才;二是为我国高等教育院校选拔人才。总结性评价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估,具有标准化的特点,可以实现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功能,因此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职教育更关注学习者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关注学习者在未来可以做什么,很少对学习者进行再选拔,高职教育没有必要采用总结性评价作为评价体系的主体,应该更多地采用形成性评价,以评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态度、情感、隐性知识、认知结构的变化。

2.形成性评价更适合高职教育。

(1)形成性评价更关注学习者的成长过程。

对于学习者来说,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往往不关注时间轴上横向的同一时间点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而是关注学习者在时间轴上纵向的不同时间点的自我比较,评价的结论是依据个体自身变化而产生的,因此形成性评价可以引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关注自身的成长变化,而不会纠结于与其他学习者的比较。

(2)形成性評价引导学习者在高职教育阶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如何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习惯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尽管现在的基础教育大力提倡不对学习者排名,但是只要高考制度不改革,这种依据考试成绩排名的比较行为就不会真正退出基础教育舞台。经常看到一场考试之后,家长要比较“别人家孩子的成绩”,老师要比较其他班的平均分,因为面对高考这样的标准化总结性评价,分数几乎就是教育价值的全部体现。因此,进入高职教育阶段的学习者便习惯性地认为高等学府的学习目的也是应付考试,而且在考试结束后会有万事大吉、如释重负的情绪,说明学习知识、应付考试的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是痛苦的体验,我们怎么能要求这样的学习者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呢?这样学习者只要没有了考试的束缚和压迫,一定不愿意再体验“痛苦的学习过程”,对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毫无帮助的。

形成性评价由于不具有标准化的选拔功能,不提倡比较不同学习者在同一学习阶段的差异,更关注评估学习者对学习的态度、情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结构的构建等,形成性评价的评估结论往往以指导、建议、是否合格等方式呈现,因此可以引导学习者把关注点从与他人的比较转移到获得学习成就感上,以此逐步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习惯。

(3)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协作意识。

总结性评价的手段是考试,特点是可以标准化检测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问责,但是无论评价内容如何变化,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评价结论,所有考试题目都会有标准化的答案或答题标准,决定了只能检测学习者对显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检测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协作意识。形成性评价手段多样,例如访谈、活动记录、学习者互评、问卷调查等,由于不受标准化答案的约束,可以从不同角度检测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协作意识。

3.新建构主义和形成性评价学习观上的不谋而合。

建构主义和新建构主义都不提倡用总结性考试的分数作为学习效果的唯一或主要评价。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个性化的。总结性评价往往只能检测显性知识学习效果,无法检测学习者对知识的“嫁接”和认知结构的改变。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人类对显性知识的学习是不可能超越人工智能的,因此没有必要把显性知识作为学习的重点,网络时代的学习者应该更重视隐性知识的学习,有网状的认知结构,才能强化创新能力;隐性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分阶段完成的,也是个性化的,与形成性评价不谋而合。

(二)形成性评价可以有效检测新建构主义下的学习效果

新建构主义的教学法提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习者分享与交流、协作与探究、整合与重构[1]。虽然笔者对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部分评价原则存在异议,但是笔者依然赞同新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笔者认为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包括单元测试、情景模拟、学习者互评、日常观察、活动记录、问卷调查、作业评定、访谈等,可以帮助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习阶段的不同有效地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手段多样的形成性评价可以检测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态度、情感、学习任务的进展情况、知识创新的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等,都是新建构主义知识观下学习成果的构成要素。

(三)形成性评价可以引导新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与“学”活动及时调整

正如学者罗伯特(Robert Stake)所言:“当厨师品尝汤时,是形成性评估;当顾客品尝汤时,是总结性评估。”——这是对两种评估的最通俗又准确的概括。当今学校大量采用总结性评估(如标准化考试)——达到最终关注提高分数的“问责制”目的,但是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少帮助;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测验则属于形成性评估——为了学习而进行的评估,这种评估有助于引导教学和促进学生学习[3](24-29+79)。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建构主义和形成性评价共同的实践前提,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学习效果检验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形成性评价可以针对学习者的不同方面(例如态度、情感、认知结构、创新能力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检测,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在纵向时间轴上,以学习者个体为单位,搜集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学习效果数据;教师可以根据上一阶段的数据,及时发现问题,甚至可能随着数据的收集而不断了解学习者特点,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竹立.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05).

[2]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06).

[3]何克抗.关于形成性评估与隐形性评估——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让我们深受启发的亮点之三[J].中国电化教育,2017(06).

猜你喜欢
学习理论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在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中药分析综合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实践
浅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正确使用药物》教学设计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理论及学习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