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欢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思维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阅读思维缺失的情况,此问题亟待解决。且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思维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培养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思维,发展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至关重要。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思维缺失;策略优化
在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人们的阅读范围得到了扩大,阅读内容得到了丰富,英语阅读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提升初中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极其重要。在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沉重、课堂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阅读思维缺失,本文对解决此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力求推动我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事业蓬勃发展。
一、激发初中生对英语阅读的热情
在现阶段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英语阅读兴致不高的现象,进而不重视英语阅读,不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阅读,由此激发初中生对英语阅读的热情十分重要。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日常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文章,撰写阅读心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阅读。比如在讲授仁爱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1The Changing World”这一内容时,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某个事物改变的过程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好
奇心,同时引导其进行与“世界改变”主题相关的英语阅读,以此激发初中生对英语阅读的热情,培养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思维,为其日后英语阅读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引导和激励功能。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应当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同步提升学生整体的英语综合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提高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魅力,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授仁爱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4Amazing Science”这一内容时,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好与主题相关的课堂游戏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使得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英语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当堂课课堂教学内容的记忆,构建高效课堂教学,训练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思维,提升其进行英语阅读的自主积极性。
三、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英语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部分的内容,而我们的学生大多缺乏海外背景,多在国内成长,由此进行课外阅读不容忽视。进行英语阅读需要了解一定的英语背景知识,在了解一定的英语背景知识的情况下进行英语阅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写、所述,能够帮助其在短时间内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而能够大大提升其英语阅读效率。现阶段的阅读途径多种多样,网络、杂志和书本等都是有效的途径,只要学生乐意并愿意进行英语阅读,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这对培养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思维也是一大关键途径。比如在讲授仁爱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3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这一内容时,初中英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英语阅读文章,鼓励初中生在课后自主进行阅读,帮助其了解全世界的英语应用情况及发展过程,其次,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灌输每天定時进行英语课外阅读的思想,使其充分利用相关学习资源,增强自身的英语阅读思维,提升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
四、对课文进行整体教学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教学原则,不应只对文中的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等作简单处理。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插图、标题或段首句入手,并提出一两个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速读全篇,从整体上了解全文后,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然后让学生说出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日后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写同体裁、同类别的文章时他们知道该从哪几方面入手。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初中英语阅读思维缺失的情况提出了四个方法策略,分别是:激发初中生对英语阅读的热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和对课文进行整体教学。充分证明了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阅读思维在初中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启示在日后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各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尤其注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阅读思维的培养,各个初中英语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寻找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思维,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浩.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J].高考,2019(33):114.
[2] 胡文辉. 阅读习惯,英语思维的基奠[J].校园英语,2018(46):126.
[3] 杨琳华.真思维、架起真阅读——浅析初中英语阅读思维缺失下的策略优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