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 要]部编本教材在时代的召唤下应运而生,拿到教材后,一线教师首先应明确其编写理念;深入研读教材,明确其编写特点;积极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大胆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识字教学更要有深入的研究,让学生不会感到学习生字是枯燥的,学习生字不只是反复读字和抄写。教师要抓住学生的黄金期,让他们早识字、早读书、早启智。
[关键词]部编本教材;教学活动;识字;效率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的教材能培養出有信仰的人和有家国情怀的人。一年级教材识字量比较大,有用时多、效率低的困惑。
一、明确部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及对低年级识字提出的教学目标
自开始使用部编本教材,每学期开学初,全县语文教师都要进行教材培训,每一次培训教师都认真聆听专家对部编本教材的解析及给出的具体教学建议,也会在“人教微研”上阅读相关资料,观看培训课例,也曾在线提出教学中的疑惑,这对后来使用此教材有极大帮助。在学习中明确了部编教材的编写理念:第一,要立德树人,在学习语文中育人;第二,要突出语文的本体,夯实关键的能力。要通过小学语文教科书,引导学生多识字、早读书,解决阅读能力不强和阅读量太少的问题。基于以上理念,对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提出了8条目标,其中对识字教学提出了如下目标: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掌握一些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让学生对识字有兴趣,能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二、深入研读部编教材,明确其编写特点
身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家长。我的孩子2017年秋季上小学,开学第一天我就和孩子一起翻看新教材,孩子被书中的图画吸引,我却对先识字后学拼音感到疑惑。翻开教材,在开篇的《我上学了》之后,第一单元就是识字,第二单元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学习汉语拼音是为了帮助学生识字,后学拼音总觉得失去汉语拼音应有的作用,直接识字对六七岁的学生有一定的困难。再细看教材,才发现第一单元3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都是简单的独体字,这些字使用频率高,大部分都是学生学前接触过的字,甚至已经能在各种形式的表达中使用这些字,在这里不存在“零起点”教学。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识记方法指导,学生基本上能做到“不教自识”。书中的插图和生字所在的韵文都会引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记住字形,并在语境中运用,并不会感到困难。即使学前没有接触过这些生字的学生,当他们第一次见到这些字也不会像第一次见到拼音字母那样感到陌生。相对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拼音的外形是陌生的;相对中华文化,拼音带有异域色彩。福州的何捷老师曾分析说:从学习汉字入手,符合儿童认知的规律。汉字是熟悉的,学习因熟悉而易于接受;汉字是有趣的,学习因趣味而充满活力。简单的汉字,学了就能认,就有用,学习因体验成功而更具动力。与长时间的学习拼音不同,初入学的学生每一天的学习都有所得,都有新收获,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更有可能爱上学语文。
部编本教材对低年级识字的编排采取相对集中的识字课和随课文分散识字二者结合的编写方法。比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是集中识字,第二单元、第三单元随汉语拼音分散识字,第四单元随课文识字,第五单元集中识字,第六单元、第七单元和第八单元又随课文识字。同时,在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板块,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常用字。在“我的发现”板块呈现的是汉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明白识字不是随意的,其实是分门别类的,特点非常鲜明,如果发现了这些规律,识字的效率就会很高。这样的间断安排,看似破坏了识字的整体性,实则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集中分散相结合能使学生不会感到识字课的枯燥,能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实践体会识字的快乐。部编教材呈现的集中识字课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这也要求教师要将多种识字方法的特点融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识字。在其中,教师要注意渗透汉字文化,这样既使学生记得牢,又能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三、教研活动促使问题的产生,实践中转变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是识字的高峰,要抓好这个阶段,应该把识字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第一学段要求会认1600个,占小学阶段的一半以上,足以看出低年级语文教学应把识字放在首位。无论使用那个版本的教材,教师都能够意识到识字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习惯将识字写字单独放在一课时集中进行,以凸显对识字教学的重视。
当拿起部编本语文教学参考书,翻看里面给出的课例时,会发现教师都在使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2018年,在我校的一次教研活动中,观摩了一节示范课《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节课学生认识了13个生字,教师边讲课文边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记住字音和字形,乃至字义。下课时,生字卡片贴了一黑板,课文却只讲了一小部分。课后,教师在评课的时候都感到这篇课文是支离破碎的,老教师中更有不愿接受的声音。是啊,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先学习生字再学习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后,再分析课文,这几乎成为语文教师惯用的教学模式。如今,面对部编教材中几乎每课都有10个以上要求会认的生字,面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应怎样处理课时问题?是先识字还是先学习课文?识字是重点还是理解课文是重点?这些问题有待每一名教师去解决。解决就要学习,在学习中转变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最终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率。
如今,使用部编教材已经快两年了,在这期间,我也遇到过许多困惑。在教学中第一次尝试随文识字是失败的,一篇《吃水不忘挖井人》竟然用了三课时完成,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是落实了,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并不扎实。之后又在《树和喜鹊》这一课尝试了随文识字。这一次真正做到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巩固检查识字时,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把生字当堂课消化掉。但是,也觉得对课文的讲解还不够透彻。2019年,我又在《坐井观天》这一课做了尝试,有选择地进行随文识字,一课时认识了6个生字,完成对故事的讲解。这样,显得整节课比较完整,在第二课时巩固上节课认识的生字,效果超出我的想象。因为第一课时学生在读文过程中与生字反复见面,即使上节课没有单独拿出来讲解的生字,再检查时,学生也能够准确掌握字音和字形,在组词造句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能掌握字义。这时才觉得,是教研活动擦出问题的火花,之后认真琢磨和探索,终究会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四、主动学习,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现在很多教师都觉得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是使用部编教材的“标配”,如果不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就不会用部编本教材。在上公开课时,如果不用随文识字的教學方式就是最大的败笔。其实,集中识字并不是一定要摒弃,随文识字也并不是一定要课课用。要因识字类别而定,因学文需要而定。在学习无注音课文时,就不适合用随文识字的方式。执教《纸船和风筝》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前,可以引导学生大胆猜不认识生字的读音,可以根据课文插图猜,可以根据一个词语的前一个字猜,也就是可以把一个词语看成一个整体,然后顺着词语读出来,如:“风筝”的“筝”,看着前面的“风”,再看课文中的插图,学生一定能猜出这个字的读音。初读课文后,再将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整体集中出现,让学生指出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接着发挥“识字小达人”的作用,让识字量大的学生当小老师教读音,说识记方法。因为是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年级学习的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有一定的独自识字能力,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在这一环节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记住字形,了解字义。这就为后面的阅读课文和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树之歌》时,因为这一课本身就是一节识字课,再加上这里出现的字大多都带“木字旁”,所以,这里适合运用集中归类识字的方法。
为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识字、理解课文两不误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目的,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观看名师课堂,利用“一师一优课”这一平台集大家之所长。随文识字旨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里所说的“文”不单单指课文,它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从课文入手,学生面对的生字不是孤立的,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把生字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易于学生感知、理解和掌握,分散识字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随文识字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识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克服单独集中识字感到枯燥乏味的弊端。在教学中穿插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按生字在文中出现的顺序边讲解课文边自然引出生字所在的词语和词语所在的句子。
总之,不要让生字横空出世,不要生硬地去讲生字的音形义。随文识字运用得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将生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读说紧密结合,能有效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能有效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