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中家国情怀教育的落实

2020-11-23 01:51徐景雯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五四运动家国情怀

徐景雯

摘 要:现如今,核心素养因作为学生品德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引起教师广泛而深刻的重视。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中很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学重点被渗透到了课堂内容中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学科知识容学习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必须引起重视,所以,教师应科学地将二者相结合,使立德树人观念贯穿到历史教学的始终,让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历史史实进行辩证的看待,学会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去分析历史遗留问题。由此看来,历史教师的教学重担任重而道远。那么,如何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家国情怀,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家国情怀;五四运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6B-0111-02

家国情怀在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所说的家国情怀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探究历史时,对历史所具备的人文追求,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与归属感。具体来说,家国情怀是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所具备的最基本的情感态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产生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所以,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对学生渗透家国情怀,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产生独特的认识,帮助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个人的独特认识,从而成为新时代有思想、有目标、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青年。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强制学生进行情感总结,如果学生的学习不到位,很难把史实真相上升到情怀理想,所以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认真教学,细细渗透,让学生在点点滴滴中提高悟性,做到一点就通。

基于此,我们要让历史课堂更加生动,尽量还原历史真相,给学生展示历史细节,让课堂更有生命力。基于此,本人将结合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五四运动》,对家国情怀的落实进行简要的总结论述。

一、结合教材背景对家国情怀进行渗透

在历史教学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历史背景的教学。历史史实固然重要,但历史背景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它的存在决定着历史的走向,教师可以从中挖掘出很多的教学素材。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是在客观地从镜子中借鉴经验。与文学材料相比,史料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只要利用好史料素材,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向学生渗透家国情怀,学生在无形中就能加强对历史的记忆,真正做到在生活中以史为鉴,在学习中读史明智,全面提升自我的认知水平。

比如,笔者在进行《五四运动》的教学之前,进行了很充足的备课,其中就包括了背景资料的收集。五四运动兴起之前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在西欧列强忙于整理战后国家内务的时候,我国的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到了巨大发展。

所以,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他们后来成为五四运动中声援爱国学生的重要力量。此外,晚清时期,西方思想的大量传入,使中国青年意识到自由、民主等思想,进而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这使得中国青年及部分市民的思想开始民主化,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通过对这两个背景的介绍,有学生提出观点:一个时期运动的发起,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变化与思想的传播。笔者对这名学生的总结表示欣慰,但同时也告诉学生历史背景的探索除了经济、思想和文化方面以外,还要结合军事、政治、国际形势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充分考虑到造成事件发生的每一个必要条件。

学生充分了解了历史背景后,他们就明白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到底意味着什么,有学生说:“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我也会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五四运动中,保卫我们祖国,北洋政府真的是太可气了!”由此看来,学生已经被深深地带入到了历史事件当中,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得到了充分激发。还有学生得出感悟:“不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而且作为战胜国竟然都说不上话,那样真的太憋屈了。”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对这一历史实践的发生背景提出看法,在这样积极踊跃的课堂活动中,笔者看到了学生对祖国的真挚情感,爱国主义情感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浇灌着学生的心田。

二、身临其境对家国情怀进行感受

在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培养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明白国家的领土完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要讓现在的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充满热爱,对自己的故土具有敬畏意识,提高学生对祖国每一片土地的认识与热爱。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和邪恶势力的决心,以及大家团结在一起形成的伟大的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深刻感知,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氛围作烘托,让学生融入课堂中,根据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有效资源,让学生带着敬畏精神去进行历史学习。

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喊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等口号,这些口号直白而有力,从中我们能够看到青年学生不遗余力的奋斗精神,但这并不是开始。

当青年学生被捕后,五四运动的活动地点从北京发展到上海,由学生罢课发展到商人罢市、工人罢工的“三罢”运动,已经形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合力斗争,对于消灭恶势力更具有杀伤力,由此北洋政府不得不选择妥协,释放被捕学生。整个民族的觉醒可以充分显示出“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主义革命运动。

讲到这里,笔者引导学生:在国家问题上我们要有民族大义,有最基本的家国概念。这次运动的胜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了,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抗争的结果,由此显示出我们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显然在那样严峻的局势下,大家面对外敌所采取的态度是一致的,是坚决的!

学生听后有所反思,于是笔者请学生发言,让他们谈一谈自己对五四运动和对如今国家发展的感受,学生表示: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

三、以综合性的思维反思家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今天,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不能只让学生关注中国的历史,把眼界局限在眼前,这样与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毫无二异。要想真正有所收获,对历史不能只做纵向的时间点穿插式学习,还要注意横向的各国之间的历史的穿插,同时,更要着眼于现在的政治,对国家大事有所关心,放眼于世界,学会用广阔的思维看待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用更加包容、开阔的胸怀面对历史问题。

例如,在《五四运动》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简单的向学生渗透了九年级世界史日本“明治维新”的部分内容,因为中日两国在19世纪被作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遭遇几乎是相同的,所以有一定的对比性。在两国后来的发展中,由于国家之间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同,使得两国的综合国力产生了差异,到了19世纪末期,两个国家的发展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再对比五四运动时期,日本对中国侵略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到后来的卢沟桥事变,日本侵华,抗日战争等等,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飞速变化。这说明我们不能封闭自我,因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吸收了外国的先进思想,所以国家有了飞速的发展。

同样,清末以后,我国尽管是被逼打开国门,但是先进的思想得以传播,这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起提供了思想上的引导,而五四运动中涌现的大批青年革命人才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干部上的准备,同时也正是由于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辩证理智地看待历史问题,要学会吸收接纳不同文化的优点,学会与世界对话,把这些优点融入到自身文化建设中来。

历史经验都是先辈们用血和泪换来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意义。而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需要我们仔细品读,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精神力量。历史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不只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还要需要把家国情怀教育落实到每一课,每一个细节,在课堂活动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历史人物的思想与情感变化,感受历史事件带来的教育意义,进而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丘丽霞,张亚超.家国情怀:情境式教学的意蕴表达——以部编本《五四运动》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9).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课堂五四运动家国情怀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如何将个性化教育熔铸于初中历史课堂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