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树菊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盛行,有效教学已经深入教育者的教育工作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文本以“学习共同体”“知识网络状”“情感共鸣区”为三个论据,致力于打造小学语文有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学习体验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体验十分重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够带给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并加快学生语文思维的运转,实现知识的高效率吸收。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一、多维互动,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以教师为“尊”,逐渐形成被动的学习状态,导致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而有效课堂的构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目标。
例如,教师在教學《开满鲜花的小路》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文章中所描绘的鲜花小路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观看,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然后再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这条‘花路是怎样形成的吗?”学生根据自身理解纷纷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进行标记,最终将答案清晰地展示出来。在此过程中,课堂中形成了教师、学生、课件的三维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题解答与标记也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与教师一同构建了“学习共同体”。
问题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媒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尤为重要。小学生有其独特的看问题角度,他们的问题,不仅能够为课本内容增添多角度的“声音”,同时也能够为教师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以《邓小平爷爷植物》为例,在文章2-4自然段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大家说一下‘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这三个词表明了什么?”有学生回答:“说明植树很累,为什么邓小平爷爷不让帮他呢?”面对这样的回答,教师需要用恰当的理由引导学生相信,并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状”
思维导图作为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挥重要作用。语文知识相对琐碎,每一课的知识涵盖面较为广泛,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结尾后,对本节课知识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树枝状的结构,将关键性的内容进行展示,既能够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归纳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赵州桥》时,为了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全面的了解,谨记赵州桥的相关信息,便为学生设计了思维导图,首先是二级标题,分为四个(概况、构造、外观、影响),然后是三级标题,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细分,我们以构造为例进行三级标题的展开,可以分为形状、特点、功能。而四级标题便是详细的信息,需要学生谨记。为了增强思维导图的趣味性,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教师可以在思维导图的中心位置绘制一个赵州桥简笔画,并利用五颜六色的画笔来描绘分支,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从而方便学生进行重点知识的记忆,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实际上,思维导图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知识的总结与归纳上,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在教学中集中学生注意力,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同时也可以运用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结构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三、情境渲染,构建“情感共鸣区”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匮乏,情感共通能力有待提高,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特定情境,在课堂上构建“情感共鸣区”,引导学生以情感为导向,深刻理解文章内涵,体会作者的中心思想。情境渲染的方式包括信息技术、故事教学、朗读教学、角色表演等,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同身受,也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守株待兔》时,首先为学生讲述了一个故事:在古代宋朝有一个人,在他耕地时,突然有一只兔子跑过来,正好撞在田地里的桩子上,兔子就这样晕倒了。这个人见此情况,赶紧跑过去带着兔子回家了,一顿饱餐之后,他想着以后还会有兔子过来,所以每天不耕地,便在树桩旁边等兔子。在讲故事过程中,学生认真倾听,前半段觉得有趣且不可思议,后半段才回过神来明白,这是在讽刺这个宋朝人。故事是创设情境的有力武器,对小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引入多样故事,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在此情境中产生共鸣。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不仅需要教师教学的高效率,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形成语文课堂的高质量。因此,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以趣味、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与探究,并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以情感贯穿,让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进行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罗文彤.基于情境教学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探讨[J].学周刊,2020(10):73-74.
[2]陈艳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