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与路径分析

2020-11-23 23:50赵树海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4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文/赵树海

2019年4月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1]。高职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多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得以体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能够反映其大学阶段知识学习的水平,是决定其未来职业发展的动力,是“双高”建设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

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未涉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等教育阶段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堂教学、师资队伍、硬件设施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其在“双高计划”中作用未充分体现,为此做出详细分析。

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认知不高,教学方式单一

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切入较晚,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或活动,甚至连启蒙都没有,学生自我探索能力普遍偏低。调查显示,65%的学生对专业的行业背景和职业发展趋势表示不太了解,40%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专业要求、专业特性、就业发展路径缺乏基本的了解[2]。学生选择专业时往往依据家长或亲友的经验判断,具有一定盲目性和随机性,基于对未来工作的考虑,选择面主要集中在家庭资源辐射领域,对学生个性缺乏尊重。启蒙过程缺失、专业认识偏低,教学效果不好进而导致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可度低。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侧重于个体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规划,贯穿于整个职业人生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多为理论灌输加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缺乏后期过程性、系统性、跟踪性指导与反馈,形式大于内容,内容大于意义。

(二)师资配备不足,专业素养不高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3]。全国来看,大部分学校“双师型”队伍的比例能达到85%。但与高比重数据不相符的是来自行业企业人数却很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教育,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经验,才能将课程讲通讲透。据调查教师主要来自就业处工作人员、辅导员、党政干部,总体上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不到5%,教学职能挂靠在学校就业创业、学生管理、心理健康等部门,上述兼职教师在解决学生职业困惑和就业前景分析等具体问题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但是总体上缺乏系统、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训练,专业素养不高。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压缩学时,随意调整教学计划,以报告、讲座、视频代替授课现象。授课形式基本上以灌输为主,传递方式是单向的“老师讲、学生学”形式单一,缺少互动和实践。课程吸引力不强,知识渗透力度不强,学生参与度低。在教材出版方面本科教材多,高职教材少,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更是少之又少。多数教材照抄照搬国外教育理论比较严重,理论内容多,实践内容少。

在课程内容方面高职学生的个性和职业特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地域或行业定向性特点,定向性决定了多元性,应突出职业、技能、工作过程,不能沿用通用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四)社会参与度低,实践机会较少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既是学校教育又是社会教育,在学生各个成长阶段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现实是家长在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处于缺失或者过度干预状态。社会大众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解过于表面化和简单化,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指导或职业选择方法,思想认识先入为主。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企业参与的形式仅限于联合培养、课程植入等几种形式。企业力量能够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的职业目标相对明确,规划能力也较强,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多。订单班培养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相对较高,说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过程中企业不可或缺。顶岗实习学生选择带有盲目性,自主选择范围较小,存在人岗不匹配情况,导致实践机会偏少。

二、提高高职职业规划教育效果的方法与途径

(一)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的认识

首先提高课程吸引力。借助常用量表,比如《霍兰德兴趣量》《职业锚测评量表》等,通过测评,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作用和魅力,激发动力。

其次开展分层分类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分解到学生成长过程各阶段,通过课堂讲授和现场体验相结合方式,让学生快速感知、体会、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最后开展成长分享。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是最能激发学生认同的一种方式,本校校友层次相当、经历相似、环境相通。他们的成长经历能够取得最大的认同和共鸣,让学生看到身边的榜样,看到未来的希望。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独特魅力和作用。通过分享让学生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包装培训、不是求职技巧,它是终身教育,是能够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业愿景与人生理想统一的教育。

(二)打造专兼结合师资队伍

学校要设立独立的教学机构,同时应赋予该机构咨询职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课程,需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学领域的知识储备,还要对所教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情况有所了解。这对教师在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大多数任课教师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滞后是重要原因。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未完全建立,全国暂无职业生涯规划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在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方向,且研究方向比较单一。部分高校不重视生涯规划师资引进,教师队伍老化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短时间内打造一支专业专职教师队伍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要考虑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思路。专职教师是主导是主力,起到定方向、保质量的作用,要将兼职教师专业化培养,作为专职教师的主要来源,由专兼结合最终过渡到专门化、专业化。

(三)加强校企合作资源共建共享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需要大量实践教学资源,而日新月异的生产环境变革,致使高职院校教学资源难以紧跟技术发展。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走产教融合之路,借助丰富的企业生产资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高职院校不仅只是利用企业的生产环境开展实习,还要学习企业的先进文化,输出学校人才培养理念。邀请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课程;聘任企业高管、技术专家、技能大师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邀请企业高管、专家和优秀毕业生到校讲座,向学生介绍行业的发展布局、职业前景、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介绍企业管理规则、人才理念、文化理念促进高职生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岗位早了解、早认识[4]。

(四)完善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的行业和地域属性要求人才培养定位更加精准,特色课程要引导学生了解行业、了解目标企业、掌握本行业职业生涯发展的独特路径与方法。内容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探索、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技巧,具有行业企业认知能力。为了巩固教学效果,可以布置职业调查、职场小体验作为课后作业,并在课堂上分享。

科技竞赛、社团活动也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不仅要利用好职业生涯设计大赛、面试模拟比赛、简历设计大赛等专业赛事,还要利用好互联网+、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提高学生职业认知度。在学生组建职业生涯规划社团、兴趣小组,创建公众号、网络空间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经费、场所和技术支持。

(五)完善工作制度提高教学保障

各校应就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运行、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实习实训出台专门文件加以明确并严格执行。学校应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充足的人、财、物保障。首先确保专职教师数量达到国家师生比标准,并保证“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得以兼职教师顶替专职教师。其次确保教师队伍待遇有保障、研究有保障、活动开展有保障。在教师职称评聘、培训进修、教科研立项与奖励、社会调研予以经费倾斜。最后保证实训场地、实验设备有保障。

三、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未来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能力。“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应对标“双高计划”要求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教学保障等方面,提出系统实施方案,切实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有作用。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