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做好高校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0-11-23 17:00黄雪松
就业与保障 2020年7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毕业生设置

文/黄雪松

就业是高校毕业生面临的迫切问题,也是高校必须关注的工作重心。在开展就业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认识到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在“以人为本”观念的指引下通过完善学科建设、优化教学配置,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信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就业和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的成功率。而在提高能力、优化指导之外,高校还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以积极的就业态度面对就业问题,“以人为本”提高高校开展就业工作质量。

一、关注学科设置,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在开展就业工作时,高校必须明确一点: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才是求职、就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而其他外在因素是其次。因此,高校必须关注学科设置与课程安排,结合新的就业形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积极调整教学战略。比如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愈发紧密,互联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愈发突出。在此背景下,具有信息技术优势的院校就可以考虑开展诸如电子商务一类的课程,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然而关注学科设置并不完全意味着紧跟热点学科,一味地追求开设专业的创新、热门,而是要在原本某一领域不具备科研优势和教学优势的院校着重建设一个热门。除重视社会需求缺口较大的专业设置外,更应该关注如何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角度进行课程设置和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外语类院校为例,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往往以语言类专业为主,但单一地掌握一门语言对学生而言不能算得上是个人的竞争优势。高校可以调整课程,如结合不同的语言语种设置“语言+其他能力”的培养方案。比如在设置商务英语课程时,结合商务英语本身的商务用途设置“英语+商务”的教学模式;也可以直接将课程与某项专业能力相结合,如“商务英语+ACCA”。这样的组合模式和培养方案更具指向性,也能有效突出学生在语言和商务两方面的优势,为学生的求职就业提供极大便利。一般综合类院校也可以进行“专业+语言”的课程组合,增强学生在择业时的优势与竞争力。

然而,这样的课程组合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和基础,高校必须在开展教学实验并获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开始运用。如果效果不理想,还应当反思教学模式设置和课程安排,而不是盲目地投入使用。在难以满足相应的设置条件或教学实验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高校也不必在这一试点项目上耗费过多时间,应该充分倾听学生意见,同时结合就业形势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学科教学现状,着力提升教学水平,同样也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为学生在择业、就业中带来优势。此外,高校还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培养,适当举行校园活动或比赛,推动学生其他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一些全国性或国际性的比赛,学校应该尤其重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拓宽视野、锻炼能力,也能有效激励学生奋发进取,进一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除这类赛事活动外,学校还可以积极与其他学校开展合作,举行规模较大或综合性较强的活动,如辩论比赛等,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找到差距。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学生通过参与这些综合性活动增长见识,也能对自身的能力进行评判。这些综合性活动为学生日后学习、工作计划的制定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也对学生的择业就业有着积极作用,是高校开展就业工作中的基础性环节[1]。

二、优化就业服务,辅助学生更加高效就业

无论是在开展就业工作,还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们都应当始终对学生报以深厚的情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学校安排和就业问题。促进学生就业,高校必须做好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尽可能地为学生寻找工作、就业入职提供学校所能提供的帮助。开展就业工作时高校必须明确,即使只有毕业年级才能算得上具备就业的能力和强烈需求,但开展就业服务并不能只着眼于毕业年级,事实上整个大学期间学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因此就业服务和指导有必要延展到大学的各个年级。而在整个就业服务的过程中,针对大学新生的就业指导必不可少。在学生进入大学的最初阶段,高校就应当以“就业指导讲座”“专业导入会”等形式为大一新生介绍就业的相关信息,从而促使新生在一开始步入大学时就能够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形成清晰的认知。在这类会议和讲座上,相关工作者需要结合具体的专业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和专业前景,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人生规划和兴趣爱好制定相应的学习生活规划,促使学生能够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形成清晰的目标,从而有针对性、有指向性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校也可以积极组织一些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演讲或鼓励学院、专业定期举办跨专业研讨会,从学生角色出发向学生介绍求职和学习、提升的相关经验,一来更加平易、更具有亲切感,二来也能从更真切、更贴近学生身份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就业信息[2]。

在充分为学生提供优质就业辅导的同时,高校还必须争取与优质的企业合作,为本校学生尽可能提供更优势的就业地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入职渠道大致可以分为校招和社招两种,如果说一般的就业服务和指导更侧重于强化学生在社招方面的优势,那么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则主要集中在校招方面。学校需要与校招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校招企业输送优秀人才,也为本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当然,并不是所有优秀的企业都会集中在一所高校进行校招,而校招企业也并不是只愿意招聘这一所高校的学生。因此开展就业工作的相关人员也应当持续关注不同高质量企业的校招信息,同时与周边高校形成坚固联盟,并将不同学校的校招信息提供给本校学生,为学生提供更贴心的服务,鼓励学生通过校招寻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三、重视心理疏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心态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仅要求高校针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综合素质进行相应的培养方案设计,并据此为学生的就业发展做出一定的规划且提供服务,而且还需要学校从学生本人的心理、压力等内在角度出发为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由于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同时受到不当就业观念的影响,部分毕业生并不能很快找到心仪的工作。此外,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家庭原因或个人心理素质影响,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会放大心理和情绪问题,又因为过度压力和消极情绪对求职就业产生不良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针对这两个问题,高校在开展就业工作时心理疏导的作用就显现出来[3]。

当前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相应的求职人数也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所面对的竞争压力增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许多毕业生无法正确认识自身需求、能力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追求轻松又高薪的工作,最终导致难以找到理想中的“好工作”。对这样的学生,高校必须做好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意识和就业观念,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而对于因为就业困难、家境贫寒或自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高校尤其是辅导员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尽可能地为这样的学生提供心灵上的抚慰和求职道路上的指导,避免这类学生因为承受过重的压力而导致消极的行为。此外,高校有必要将有关就业的心理辅导深入日常的工作安排之中,避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尽量从最初阶段就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开展就业工作的过程中,也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人的需求与感受,以人为本,促使就业工作更高质量完成[4]。

四、结语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开展就业工作所面临的阻碍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做好就业工作成为每所高等院校都必须严肃思考、实践探究的问题。关注学生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通过优化学科设置、完善课程安排、调整战略发展规划促使学生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而在硬性个人素质的培养之外,还应当强化对就业指导服务的重视,积极与企业合作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辅助学生进行高效就业准备。此外,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忽视,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科学调节与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促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就业问题,为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助力。总而言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核心,才能做好高校就业工作。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毕业生设置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