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帅 马男 程佳佳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所处的时期十分微妙,即将面临来自社会的压力,因此,为了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大学生要高度重视最后的校园生活,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培养坚实的专业能力。作为高校中一项重要的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带有丰富理论色彩的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实践元素,能够充分满足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需求,使大学生可以在毕业后较好地与社会相衔接。
现阶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往往会划分出多个不同的专业课程,基于学生所选专业,有针对性、有方向的对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工作,可以说,在高校教学中,专业课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规划和领域。因此,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时,要立足于学生的专业实际,构建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
我国大多数的院校学制普遍为四年,学生在这四年的学习中,所呈现出的成长需求带有明显的差异性特点,一般来说,在大一时,学生的成长需求主要为“适应性”教育需求;在进入大二后,学生的成长需求开始由“适应性”教育需求转变为“巩固性”教育需求;在进入大三后,进一步转换为“提高性”教育需求;最后,在大四阶段,学生的成长需求主要为“发展性”教育需求。所以,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若想充分发挥出育人价值和作用,就要从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出发,构建相应的教学措施。
在大学生成才目标方面,高校不可将其只局限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是要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时,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成才目标,帮助学生养成综合素质,还要在教学不断推动和深入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自身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以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2]。
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来看,其具有一定的应用性特点,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还是过于重视理论传输,而忽视实践条件和应用平台的构建,缺失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机制。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课的考核形式往往以论文和卷面考试为主,很容易使学生认为该门课程不重要,只是获取学分的一个渠道而已。此外,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未给予其足够的重视,仅仅是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宣传而已。最后,受高校经济实力和物质条件的影响,部分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只能在课堂上对学生开展教学。
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为学生主观上的选择,另一种为经过学校调剂后,学生被动的选择。无论是出于哪种选择方式,在经历四年的学习生涯后,学生都希望最终能够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找到一份与专业相对口的工作。从高校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现状来看,大部分的课程内容缺失一定的专业性,主要依靠辅导员和就业专干来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师,教学力量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职业生涯课程的专业性,使其偏离学生的专业发展,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大一学生的角度来说,因其刚刚步入大学生活,因此很想将四年的大学生活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以期实现对自身的科学定位。针对大四阶段的学生,因其即将与社会接轨,因而迫切需要专业的教师对其进行职业生涯指导,进而为其构建具体的就业选择。但在现阶段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中,一般都将该课程安排于大二阶段,这与学生阶段性的成长需求相背离。
自高校对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深入贯彻以来,培养大学生广博的文化学识、健康的身心素质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已经成为了高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在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对书本的解读,却忽略了对学生知识、思想和道德的培养,无法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价值和作用,与大学生全面成才的目标相背离,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就业市场和人才发展需求,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态度,进而实现学生全面成才的目标。
为充分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价值,要从根源上着手,提升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出发。
首先,要加大对课程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构建相应的活动,并在活动中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增进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了解和重视。例如:可采取条幅、板报、易拉宝等比较常见的宣传方式,深入渗透于学生群体中,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高校还可拓宽激励机制,丰富奖励内容,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就业实践和相关赛事之中。例如:可通过奖励学生实践机会、学分和物质等方式,来增加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兴趣。
其次,要彰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性。通过校企和校友关系为学生构建就业实践平台,从高校的角度来看,校友资源无疑是最丰富的、成本最低的、效果最好的,将其合理应用,能够妥善的解决高校缺少就业实践平台的问题。高校还可适当的抽取学生的部分寒暑假实践,安排实习活动,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确保“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与实践密切结合。另外,高校还要适当的为学生分配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合理调整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定位。
最后,要拓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考核内容。教师可将学生在校内外就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为指标,为其适当地增加分数,强化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推动学生在实践中验证自身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断对知识进行完善和调整,最终形成科学的理论框架。
构建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高校教师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将专业导向和全面培养目标有机结合,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进而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基于当前高校存在的过于重视专业课教育的问题,教师可将专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充分融合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来,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高校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高校可形成以本校教师为主,优秀校友为辅的教学团队。
第二,在开展课堂教学以外,高校还可与校友和校企资源通力合作,共同为学生构建就业实践赛事活动,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实践指导。高校还可运用校友资源,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邀请优秀的校友开展座谈会等,增加指导机会,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第三,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可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信息元素,打造基于网络的线上交流平台,利用QQ、微信等方式,来实现信息的共享、传播等。应用网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相契合,更能吸引学生的参与,进而强化各方的交流。
教师在构建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针对大一的学生,要强化学生对该门学科的认知程度,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针对大二的学生,要利用该门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特点和爱好,以帮助学生合理调整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大三的学生,要在教学中推动学生科学审视自己,提高自身发展。针对大四的学生,为满足学生的发展,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就业和择业的关系,学习求职就业技巧,循序渐进地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作为大学阶段中的一门必学的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科学定位自身的职业规划,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该门课程的教学,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措施,来强化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