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秀娟
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社会经验以及实践能力,在就业问题中往往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高职学生的就业直接关系着未来的发展前景,但如今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普遍高职学生不具备相应的就业竞争优势[1]。目前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分别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素养教育相对不足;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的就业指导能力和水平相对欠缺高职院校只注重学生教育教学,综合素质培养不足,导致传统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不能对高职学生就业进行有效解决。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是由教育部于2003年首次提出,进而一跃成为教育指导思想中的主旋律[2]。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针对高职学生的自身定位与发展目标为学习方式,将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推向一个崭新的层面。因此,本文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探讨。高职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类型存在,主要致力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等第一线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重点关注高职学生的专业价值,从而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便于高职学生更好地追求自身的发展。
突出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指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不仅要满足高职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还必须通过教育使高职学生对社会就业的压力问题有正确认识,真正意义上实现与社会接轨[3]。为此,可以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中不断地加深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具体的就业指导内容包括:就业教育以及就业援助,将就业教育深入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明确自身就业发展方向,减轻就业竞争的压力。在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高职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双导师队伍建设,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中必不可少的改革方向。双导师指的是不仅要作为学校的理论导师,同时还兼备企业实践导师的双重身份。这种教学模式以往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中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因此有理由认为同样适用于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4]。双导师利用其自身完善的教学理论知识以及社会实践经验去引导高职学生,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双导师了解社会中企业背景、文化以及工作性质,帮助大学生建立起与职场沟通的桥梁,进而为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以及企业的满意度提供可行性指导;使高职学生明确当今社会就业市场的关键需求,在帮助高职学生提前做好自我调适的同时对自身进行也有针对性的自我完善以及提升。
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就业制度,多方面激发高职学生对就业的兴趣。教师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就业心态,激励高职学生积极就业。激励就业制度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开展高职学生积极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增强高职学生对于就业问题的抗压能力。
因此,要求教师在激励高职学生就业时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发掘高职学生优秀品质以及内在潜力方面,帮助高职学生建立就业信心,意识到自己的就业优势,能够在面对就业困难时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5]。合理的激励就业制度要求教师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动员高职学生通过自身力量来解决就业问题,进而帮助高职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就业问题。
开展“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实际意义在于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的目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本就是为社会具体职业提供专业人才的教育机构。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高职学生的好坏就不能像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仅凭借理论知识的分数而决定,需要多方面考察高职学生的综合水平。这就要求高职学生能够从多角度以及多样化地开展就业为导向学习,培养自身创造性的能力[6]。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必须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教育管理模式,与优质企业合作,不断充实“工学交替”的内容。从根本上加强高职学生对于社会就业的了解,从而对社会工作的属性具备一定的认知,明确高职学生自身就业的目标。综上所述,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能够切实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作为社会热点问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国内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针对就业问题方面的改进大多存在局限性,改进措施不够全面。通过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探讨,提出四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希望可以引起更多学者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关注度。本文由于篇幅所限,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和教育管理的意义方面进行具体的、深入的研究,这一点可以作为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领域日后的重点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