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昌权 徐 剑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
皮昌权1徐 剑2
(1.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2.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对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存在部分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滞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体落实不够,体育课程改革效果不佳、教学缺乏创新,“以体育人”落实不到位等弊病。基于此提出策略:转变新时代“体德双馨”的思政化育人理念;加强顶层设计,促体育思政化建设;融合人工智能课堂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三全育人;体育课程育人;策略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新局面[1]。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更加具有亲和力,育人力,各项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经,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课程思政”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认为“课程思政”并不是在高校当中增设一门课程,也不是开展某项活动,而是指一种教育理念,通过课程将这种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3]。笔者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是指将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中蕴含的教育元素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指开设一门新的课程,而是以体育课程为载体从而对学生进行以体育人,以德树人,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形成了重技能,轻思政,唯成绩论,唯技术论的教育思想,导致教育理念更新不及时。许多高校都开设有体育课程,但教师的考评绩效与学生成绩的好坏有一定的关联,所以体育教师在课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很少挖掘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忽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从而使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难以的到更好的发挥。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体育课程作为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将体育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思政课的任务,而专业课教学只负责对专业知识的传授,二者之间融合不够深入。体育课程思政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但对其的挖掘不够深入,部分高校对其建设的重视度不够,从而导致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未能发挥真正的效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马珺指出:当前部分高校中,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之间仍然存在“两张皮”现象,思政教育仍存在“孤岛”现象。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多年,但是改革成效并不乐观。通过调查显示: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学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采用“填鸭式”“保守”的陈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僵化,教学理念缺乏创新,课堂环境失真,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其次,在体育项目的文化和精神培育方面,存在落实不到位现象。特别是在项目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教育教学深入和拓展不大,未能结合新时代我国体育的政治功能进行“以体育人”,因此,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如何结合思政更好的育人是亟待改进的课程。
著名教育家马约翰说:所有的教育当中,体育是最好培养健全人格的工具。体育课程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教育性,开放性,互动性,健身性,竞争性,实践性等特点,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积极开朗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快乐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及兴趣性,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强健体魄,塑造完美的身形,而且还可以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
表1 体育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
体育课程内容思政教育内容 篮球、足球、排球等培养团结友爱,集体协作,奉献共赢的精神 田径、游泳等培养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精神 武术、太极拳等培养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 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培养勇于拼搏,敢于超越,诚信明善的精神
体育课程当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2020年伊始,我国爆发了新冠疫情,党中央下令实行全国封闭,所有人都被封闭在家里,疫情期间许多人因为长时间处在狭小的空间里而导致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武术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增强身心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疫情期间,成都体育学院校本特色拳种—猴拳在网络上广为传播,该拳术能够在家中进行练习,它可以提高全身的运动能力和灵敏度,改善协调性,增加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患抑郁症风险,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疫情再次证明,人们要重视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健全心理的作用,引导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大力修建公共体育锻炼设施,积极发挥体育锻炼对健全身心的作用,使人们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新时期在“全员育人”的引领下,体育教师应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健康第一的基础上形成“体德双馨”的思政化教育理念。蔡元培提出:“健全人格,首在体育”;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4]。体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体育课程作为接触学生最为广泛的一门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有极大的优势。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必须要打破传统体育课和课程思政之间的隔阂,使二者融合在一起,发挥二者之间同向同行而散发出来的协同育人能力。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国家强,在推行体育课程思政化的背景下,体育教师不单单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而是赋予了新使命的体育教师,应更新过去只重技能轻思政的教育理念,在提高学生运动成绩,增强技能和增进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所推崇的“”思想,更是成为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形成了“体德兼修,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事实证明,“体育是最好的教育,好的教育离不开体育”。将体育和德育二者相结合起来在以德育人,以体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十九大中习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蔡元培写道:“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5]。当前,部分高校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不够重视,缺乏提高体育课质量及学生身心健康的措施,对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程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具有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因此,新时代加强对学生体育和德育的重视,高校要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到各项课程当中,牵头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程,并出台相关的文件去说明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及融合入后产生的积极影响,真抓实干的去督促实施,带头推进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加强领导发挥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统筹建立体育课程思政化建设的常态化机制,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化建设。为了能加快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步伐,精妙恰当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在制定时要添加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将体育课蕴含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公平竞争,坚韧不拔等精神,法制规则意识,体育案例贯穿人才培养方案,使其完全融入到课程设计,融入到教学环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层面入手,从而使体育课程思政化的实施能精准落实,从而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使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更加高效便捷。高校党委和学校相关领导通过大力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挑战杯,迷你马拉松,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来促进学生成长,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学校通过修建体育冠军墙,体育雕塑,体育英雄事迹展报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其拥有健壮的体魄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让体育课程思政成为高校对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课程思政的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染力和吸引力,促进各项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不断向前发展。为了加快体育课程思政化融合发展,高校必须要使传统的体育授课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高度的相结合起来,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随着人工智能5G技术的日趋成熟,运用人工智能新媒体技术促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使人工智能课堂同传统体育课堂相结合起来。体育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侯,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引入视频教学和视频录像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方法。人工智能下,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教学和视频录像相结合,视频教学的同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获取到更多教学前沿的技术和理念,不断与时俱进。视频录像可以记录学生的练习动作,在课后更好的分析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给学生进行纠正,提高学生的接受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效率。学生通过人工智能多媒体线上课堂进行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线下课堂进行学习讨论,通过线上课堂进行查漏补缺,因材施教,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危险性,高难度性的运动项目教学中,可以引进人工智能VR技术,通过这种虚拟技术教学,可以打破传统高危项目在授课时的担忧,提高授课效率,提高安全性。构建人工智能引领下的体育课程思政化综合评价平台,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拓展体育课程思政化的途径,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传播正确的价值理念。
体育绝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和对成绩的追逐,事实上,体育以人自身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体”为手段,“育”为灵魂,其本质的一种精神的冲动,是人生态度的呈现[6]。在“三全育人”的引领下,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程”是当今所有高校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对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化建设,可以不断去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矢志不渝的坚强品质,培养学生在克服艰难困苦时的毅力和决心,培养学生奋力图强,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程当中,在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培养,文明其体魄,野蛮其精神。
[1]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6-12-10.
[2]《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中〔2007〕.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5]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6]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3):188-190.
[7]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8]郑永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全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11-14.
[9]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3):188-190.
[10]王艳平.高校“三全育人”的特征及其实施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9):103-106.
[11]刘承功.高校“三全育人”的核心要求、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92-95.
[12]常益,张姝.健体育魂: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6):136-141.
[13]赵富学,陈蔚,王杰,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4):80-86.
[14]徐剑.论中华体育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15,34(3):211-214.
On the Strateg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PE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Full Education"
PI Changquan, etal.
(Wuhan Institute of PE,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湖北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2018ZD046);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XJ001)。
皮昌权(1996—),硕士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
徐剑(1985—),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思想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