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菊花 蔺海旗
(1.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6;2.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1)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并作出了重要的批示:加强学前教育,表明学前儿童相关教育问题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国家昌盛、民族兴衰有着密切联系[1]。目前,在我们国家,学前儿童教育虽然也得到一定重视,然而,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我们国家要求现尚有甚大距离,并无法满足国家对于学前儿童体质健康的需要。在提升学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方面,除了进行合理营养外,还需进行适当适量的体育运动,方可提高其体质健康;然而,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往往可能存在风险,风险是复杂的,不可估计的,具有随机性,由于学前儿童年龄尚小,心智并未成熟,无论外来知识输入,抑或内在意识方面,均有所欠缺,因此在其体育运动过程中,对于可能出现的运动风险因素的认知,存在一定感官缺失,由此,评估学前儿童的运动风险影响因素,了解运动风险变化及动态,并针对运动风险发生影响因素提出对策与建议,对降低学前儿童运动风险发生,提升其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1.1 学前儿童幼儿园期间运动风险影响因素评估
在我国,学前教育主要体现在幼儿园教育方面。在幼儿园,教师多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为主,并未配备足量的体育师资,数据显示:95%的幼儿园并未设置专业的体育师资,这可能导致幼儿运动教育缺乏专业性;此外,在幼儿园开展的幼儿游戏中,许多幼儿游戏虽然目的在于游戏促进幼儿运动发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则易出现运动强度、运动频次不当等问题发生,这些问题均会导致学前儿童运动风险发生率频生。例如,有学者[2]指出,在学前儿童运动过程中,过大的运动量会导致其肌肉、软组织等损伤,出现损伤风险,这可能是由于对学前儿童身体素质评估不当所致。针对幼儿园体育运动教育,目前虽已有宏观指导的政策文件出台,但并未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的“课纲”、“课标”等标准化的可执行纲要出现,仅有部分专家学者编著的学前儿童运动指导手册,缺乏实操性,致使部分幼儿园教师对于学前体育运动教育的理解多从游戏角度出发,缺少对运动风险的防控把握,由此也无法形成系统性的学前儿童运动风险防护科学指导理念[3]。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学前儿童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学习探索的重要项目之一,包括了区域空间设置、场地设置、辅助学前儿童动手学习的材料等等,以此可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的活动环境,例如提供活动软垫、短跑道、轮胎桥等设施,这些区域活动设施用材选择十分关键,材料应该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段、身体素质、心理特点等进行选择,除此之外,还需考虑设施用材的可靠性、安全性。而一旦区域活动环境设施设置、用材性质不符合学前儿童自身的特点,则可能会成为影响运动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4,5]。除此之外,幼儿园的管理与指导方面,也可能导致学前儿童运动风险发生,例如运动场地规划不合理、运动环境不当、运动器械的使用指导性不足、幼儿园医务监督不及时、运动安全管理经验不够、对于教师运动风险防控意识教育工作不够等等[2]。
1.2 学前儿童家庭方面运动风险影响因素评估
在学前儿童家庭运动风险影响因素中,主要包括学前儿童自身和家长两方面。关于学前儿童自身方面,学前儿童无法独立分辨运动风险是否存在,具有强烈的好动性和好奇心,在参加集体运动时也可能出现同伴的“误伤”状况,此外,学前儿童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体育动作时开小差而导致动作错误等等,这些均有可能导致运动风险发生。
关于家长方面,则主要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的性格影响、家庭营养对学前儿童体质方面的影响、家庭运动习惯等。在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的影响方面[6],家庭教育特点呈现灵活性、渗透性等,对学前儿童影响深厚,家庭教育中若选择溺爱型或忽视型等,则导致学前儿童对于新事物的尝试过于胆大或者胆小,由此在学前儿童参与新接触体育项目,易导致运动风险发生。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家长对于学前儿童的饮食营养则更为关注,尤其传统的“隔代亲”的养育方式,家长会让学前儿童进食大量食物,以求营养均衡,促进健康,如一些家长会强迫孩子吃某类食物,数据显示该种家庭孩子的肥胖发生率是未被强迫进食孩子的1.61倍[7]。在家中,学前儿童进食多而运动少,这也会导致学前儿童肥胖发生率大大增加。据2012年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显示:对比2005年,2010年城市和农村分别升高到8.5%和6.5%,升高将至两倍。学前儿童肥胖后,则可能导致其身体协调性、灵活性降低,体态过于臃肿,致使运动动作完成度不高,或无法完成;肥胖也会导致其心理压力增大,学习能力降低,在运动过程中承受更多压力,导致运动风险发生,由此可推测肥胖因素也可能会成为学前儿童运动风险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8,9]。工作繁忙,家庭居住环境窄小等因素促使部分家长对于运动缺乏兴趣,缺乏家庭运动习惯,使其对运动的影响作用、运动风险、运动防护等知识缺乏,进而影响对学前儿童运动的家庭教育,间接影响学前儿童对运动风险的防控意识。
1.3 学前儿童社区活动运动风险影响因素评估
社区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中人们生活交往的重要城所之一,生活在同一社区中的人们共同享受着相同的资源,由此社区也逐渐成为学前儿童生活学习、游戏社交的重要场所之一。在《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加强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密切合作,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10]。由此可知社区的资源在学前儿童成长中也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学前儿童的运动场地虽然会随着居住区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学前儿童的运动场地并非随意划定片区,放置数台运动器械即可。学者在其书中指出[11]:居住区儿童游戏场所并非随意配搭,而需依据儿童的年龄阶段、运动游戏特征等特点进行合理设计规划,在设置游戏场所时,需体现儿童年龄阶段的层次性,不能“一刀切”。虽然,国家为社区的资源建设投入较多,然而社区的建成环境,开发设计则多以成人需求为主,例如社区公用健身器材、健身路径、社区运动室等,其规格基本上皆为成人尺码,对于学前儿童而言,不宜使用,这些社区资源倾向于成人使用,并不符合学前儿童的运动需求,由此导致部分学前儿童在冒昧使用成人运动器材时,导致运动风险发生。社区公共运动环境的共同使用,可能导致疾病风险产生,如刚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学前儿童在社区公共运动环境中有可能导致相互交叉传染,这也是学前儿童社区活动时运动风险影响因素之一。
2.1 提高教师对运动风险的知识层面和防范意识[12]。一方面,幼儿园可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对运动风险防控的知识储备和防范意识,例如:聘请专业的运动防护师进行专题讲座、派遣部分教师对运动防护较好的幼儿园进行观摩学习、购买相关专业书籍供教师进行学习等等。此外,还可增加专业的体育师资储备;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运动风险防护知识融入游戏中,利用游戏进行渗透,让学前儿童亲身参与,认识运动风险发生原因、影响因素等等,进而增强学前儿童的运动风险防护意识。此外,在学前儿童的区域活动中,其体育运动过程中,也应考虑设置合适的“标识性环境”,以期为其运动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参照物,以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规则性,降低运动风险发生。
2.2 增强家庭对学前儿童运动风险防护的意识。家长对学前儿童合理营养,鼓励学前儿童多参加体育锻炼,进而增强体质健康,健康体质可减少因运动风险发生对学前儿童造成的身体伤害。家长也需适当地对学前儿童灌输运动风险、运动防护及安全知识,通过对运动风险的了解,增强学前儿童运动防护意识。
2.3 加强家园协作。为了减免运动风险发生,幼儿园可开展沙龙、讲座等,对家长进行运动风险防范的宣传教育;而家长则可通过相关书籍、宣传资料等,增强自身对学前儿童运动风险发生防范意识,并对学前儿童进行家居教育。教师和家长可通过家园共育栏、微信等线上媒体进行互动交流,形成家园共育氛围,双重引导,教导学前儿童运动安全守则,进而降低运动风险发生率。
2.4 构建协同性运动环境。学前儿童的运动风险教育应当由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配合,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实现三者协调统一、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补互助,合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共享学前儿童运动教育资料,宣传运动防护知识,树立科学的学前儿童运动锻炼观念,进而降低学前儿童运动风险发生,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