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新
(宜宾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2015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明确指出各地方高校要把办学转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截至2019年,全国300余所地方本科高校参与了改革试点,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学校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改革探索。面对地方高校转型和发展的趋势,如何实现体育专业顺应地方高校改革的潮流,实现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高质量的充分就业,是当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对体育专业“订单式”校企结合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以期对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改革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订单式”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是一种立足于提高学生职业工作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签订就业协议,从而实现校内与校外两种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合作办学模式。与传统的高校单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订单式”校企结合人才培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直接针对将来的就业岗位,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该模式能有效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并能实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目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2]。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并且在政策措施方面明确提出要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鼓励高等院校重点培养体育经营管理、创意设计、科研、中介等专业人才。鼓励多方投入,加强校企合作,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鼓励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文件的发布实施,为我国体育各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3]
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在高校,但是当下高校体育专业几经变更调整,到目前为止仍局限于为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两大领域服务,对社会体育这一广阔市场基本未涉猎[4]。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相反,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梁勇等人的研究表明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实际去向是企业单位(27.4%)、体育产业公司(21.8%)、学校(18.9%)[5],张萍的研究同样表明近几年来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6]。不难看出未来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市场将会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企事业单位。学校培养的理应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是当下却出现体育学科与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尴尬。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求各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必须调整以往的工作重心,确立“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将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学生就业、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作为地方高校办学的主要任务[7]。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或省地共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但是地方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简单照搬和盲目模仿老牌大学的办学模式,导致办学雷同,特色缺失,作为地方高校的组成部分体育院系更是出现人才培养同质化的现象,多是沿用课堂教学与训练,课外体育竞赛、中小学教育见习和中小学教育实习这一主线[8],导致他们服务地方发展的形式多数是通过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等间接服务于区域教育的发展,对其他行业少有涉及。
2015年10 月教育部联合多部委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并多次提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各地方院校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目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多方已经形成共识,地方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转型发展道路。地方高校体育院系更是要适应未来学校整体转型发展带来的各种变化,准确把握地方高校发展的新趋势,切实提高体育专业参与社会建设的介入度,引导本校体育专业由过去通过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等间接服务于区域教育发展,转变为现阶段通过创建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园区、国民体质监测站、运动场馆设施共享、体育常识普及、体育专业人才培训等方式直接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全方位发展[9]。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高校体育类专业的增多以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就业难成为众多高校体育院系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近几年数据显示:高校体育专业长期被列为就业红牌专业,造成这个方面的原因除了与高校体育院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之外,也与其人才培养长期脱离市场需求有重要关联,目前多数高校体育专业都是以培养传统的体育教师等专业型人才为目标,地方高校更是如此。但是体育产业现一跃成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这无形中为未来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尴尬的是虽然每年有大量的体育专业生涌入社会,但其能力远远达不到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人才与企业的供需矛盾逐渐显现。所以,从毕业生就业的视角来对体育类专业教学改革进行反思,转变陈旧的人才观念,积极走出校门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科学重塑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10]。立足于市场需求构建订单式的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体育类专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名师出高徒。只有高素质、优结构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也被要求适应当前转型发展的趋势,除了要具备体育专业教学技能承担课堂教学,还应具备能为地方体育事业发展出谋划策、提升地方体育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地方体育经济发展的能力[11]。因此一支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现阶段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的转型发展和内涵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5年教育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12]也提出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大力推进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体育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体育专业教育的人力支持,通过订单式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不仅给体育类企业解决人才、科技短缺问题,而且通过这个平台也可以培养一批“双师型”体育专业教师队伍,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13]。
共建优质的实习、实训中心或基地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对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在坚持企业需求与专业教学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上,结合区域环境,利用自身优势与资源主动出击,与行业、企业、政府相结合,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基地一体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训场所。通过建立校企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亲自参与到体育项目当中,及时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便利。
各地方院校体育院系应成立专门的教学改革委员会,明确分工,深入中小学、社区、企业、政府等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了解当前及预判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然后从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重塑人才培养方案。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考虑科学性以外,更多的是要听取地方政府、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来对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反复论证,体现其针对性和实用性,建议将技术课的教学目标由重竞技成绩转为重点培养学生标准规范的专业技术示范及教学能力,将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放在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原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比赛组织及品评、解读和撰写体育科研论等能力。总之在高校、地方政府、企业等多方的积极参与下,制定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以实现社会岗位需求与学校教育的成功对接.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建立科学的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订单式校企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下要对学生参加实习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要求,制定综合实习能力考评方案,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考评的内容不仅包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包括对实践问题处理能力。评价主体不仅仅包含学校、教师、学生,还包含各类民间组织、用人单位和政府等多个评价主体。此外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应当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通过建立实践考核成绩档案,定期的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记录,并通过定期考核反馈不断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覆盖的范围较广,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未来能在社区、企事业单位、相关体育协会从事体育指导的能力,单一依靠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和资源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从“订单式”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着手,积极打造“引进来、走出去”的合作战略提升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让体育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使教师通过一线的工作实践真正了解企业岗位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具体需求,从而实现针对性的学校教学,同时发挥高校教师专业特长,与企业展开深入的产学研合作,解决企业难题,从而不断提高“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才充实教学师资队伍,即请企业优秀人才参与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在“订单式”培养中,让对口企业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长期指导,成为学生的社会导师,让学生真正认识企业发展,行业发展,从而使自己所学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到锤炼。
受传统观念“铁饭碗”稳定的影响,不少毕业生将教师行业定为自己就业期望的首选。但随着教师资格统考、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要求研究生学历的不断增多、部署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全部要到中小学任教等因素的影响,可以预见未来地方高校体育本科生到中小学任教将越来越困难,而另外一方面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全民健身的全面铺开又为高校体育人才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要积极鼓励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择业观,转变非体育教师岗位、非国有企业不去的观念,树立多种形式就业的思想,准确定位,根据自身特点和自身价值,找准对口部门和单位去应聘,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正处于体育产业兴起,体育产业人才匮乏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从某种角度来说,此时正是体育产业人才发挥才能的黄金时期,对于体育专业来说此刻应紧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脚步,转变办学思路,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从就业角度出发思考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应主动出击,建立“制度共定、资源共享、成果共用、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战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校企联动,互利共赢的联合办学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