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

2020-11-23 04:13刘飞飞
体育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院校人才高职

刘飞飞

高职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

刘飞飞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四川 乐山 614000)

文章以高职体育的现状为基点,从高职院校的特点与体育的价值功能两个维度探讨高职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认为高职体育与大学体育存在差异,但在追求个性发展中走向了极端化;论述“意志塑造”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提出高职体育应坚持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志塑造”为主流思想,在此前提下融入“职业体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体育;大学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意志塑造;职业体能

我国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规定:“我国高等教育分为大学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部分。”在90年代中期,我国高职院校经过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相关数据显示,在2018年,高职高专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人数为1100多万,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数的40.13%[1]。在以后的教育事业中我们会面对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教育问题,高职中的体育教育也会不断受到关注。目前关于高职体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两种观点,第一种,高职院校中的体育教育应该服务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技能型人才需要具有专门性的职业体能。第二种,它于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职业院校中的通识教育是为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服务,体育教育也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研究高职体育,需要审视高职体育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根本性问题,只有说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在课程设置、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实现途径、师资力量、社会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对体育教育进行理论研究。

从整体与部分关系来看,高职体育即属于高职教育的一部分,也属于体育教育的一部分,体育有其自身的价值,高职院校同样具有个性特点。本文以高职体育的现状为基点,从高职院校的特点和体育的价值两个层面剖析高职体育应该遵循的育人目标。

1 高职体育的现状

1.1 高职体育依附大学体育及沿用传统教学模式

在2001年,有学者研究指出高职体育从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脱胎而来的[2]。在2007年,有研究指出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建设上没能“升格”,仍然遗留着中专院校的课程印迹[3]。在2012年,有研究指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师资配备等方面往往和中学、中职乃至与普通高校并无实质性差别,仍停留在已有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再现型”的教育层面上,没有很好地体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有的独特性[4]。在2017年,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广东省有文章论证,广东省高职院校在体育选项课现有的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材理论内容、成绩考核评价、师资力量、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均落后于本科院校[5]。从2001年到2017年这段时期的研究中可以发现高职体育在近二十年中发展缓慢,这应引起广大体育工作者的深思。高职体育教学始终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附于大学体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中缺乏自身特点,并全面落后于大学体育。在不受社会重视的大环境下,没有形成统一的育人目标。而育人目标是教育的指导思想,各个学校的体育工作者思想不一致,无法深入研究高职体育自身特点,高职体育理论工作者若脱离高职背景便缺乏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

1.2 高职体育极端化的育人观念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关于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没有明确的方向。其主流思想是服务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技能型人才需要具有专门性的职业体能。从之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转化为“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实则从一种体育观转移到另一种体育观,缺失融合与过渡。“当前高职体育课程研究与实践中所出现的高职体育为专业教学服务等观念,实则是对高职体育课程功能的弱化,进而使体育课程成为其它专业课程的附庸,围着其它课程转,以至最终失去自我,失去自身应有的定位。[6]”

无论什么样的培养目标,都应遵循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提出培养方法。体育脱离本质不能称为体育。然后根据政治因素、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学校特点进行实证研究,才能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经过实证性研究,单纯的“拿来主义”和完全脱离体育本质就无法适应“高职院校”这个土壤。

2 高职教育的特点

2.1 高职教育具有“技”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培养“技”与“德、智、体”并列发展人才,还是单纯以“技”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就是把“技”放在什么位置的问题。目前,高职过于注重培养“技术人才”为主,这使高职教育走向了功利主义的方向。当提出“工匠精神”时,严重倾向于“技术学习”的“工匠性”,通识教育不断弱化,忽略了“精神”的价值。通识教育与“技术学习”并不矛盾,严重的倾向某一方实则为极端分化。职业教育不只培养“技术工”也不是只培养“秀才”,而是两者要协调统一发展,塑造技术扎实、完全人格、体格强健的文明人。2014 年6 月23 至24 日在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指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7]”。由此看来,这是“技”与“德、智、体”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高职与大学的差异体现体育教育的个性

要谈高职体育,离不开与大学体育的比较研究。“高职教育定位于类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不是一种层次,不是学历教育主导的一种学制[8]”。相对于本科教育,它不是学生学历提高的中间阶段,而是有自身价值一种教育类型。通过对社会智力资源的分配,学生分别进入高职和大学。“社会需要的人才一共有四类:第一类是学术型人才,这类人才发现规律、创造理论,从事理论研究和咨询、参谋工作;第二类是工程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规划、策划、设计工作;第三类是技术型人才,亦称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通过劳动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为物质形态的产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的作用;第四类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也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主要从事直接操作型工作,这类人才就是技术工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第三类技术型人才[9]”。以上四种人才类型都是以创造社会价值为本,各有分工,依此对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类型进行划分。高职教育培养第三种类型的人才,大学教育应该培养第一类与第二类的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第四类的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在教育中会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学生与大学学生的共性在于生理年龄相仿,这是体育运动需关注的关键因素。两者的差异在于高职体育在生源智力因素、师资、场地设施、管理理念、资金投入等方面落后于大学体育。最为重要的一点为大学与高职育人时间存在差异,学习体育技能与培养运动兴趣需要运动时间的保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相同的教育方式在不同的土壤中会结出不同果实,所以高职体育教育不能完全照搬大学体育教育。

3 高职体育需具有体育的价值功能——意志塑造

3.1 “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的问题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的培养方式应该具有连贯性。清华大学仇军教授运用唯物辩证论指出:“相对地讲,智育教育主要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德育教育既要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又要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大学体育由于它的术科性和学科性,在终身体育观形成上首先要解决学生会与不会的矛盾。在解决了会与不会、知与不知的矛盾之后,才有可能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从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实际来看,目前尚处在解决学生体育运动中会与不会的阶段[10]”。高职体育教育与大学体育教育同样处于解决学生会与不会的阶段,并且矛盾更加突出。在高职院校中多数学生并不能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如篮球技术中的双手胸腔传球、运球、定点投篮、三步上篮等基本技术动作。大部分学生零基础,更谈不上技战术的学习。根据技能学习的最佳时期理论我们可以知道,青少年阶段是体育技能学习的关键期,但高职、大学时期的学生年龄在多数运动项目上已经超过了体育技能学习的最佳年龄阶段。体育教育以纵向来看,需要贯穿于学生的成长过程,这也更加符合了“终身体育”的观念。但目前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影响,在初中、中职、高中阶段体育课程疏于形式,错过了体育技能学习的黄金时期。到了高等教育阶段,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的矛盾很难触及。学生会与不会的矛盾,在什么时期解决是当前学校体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掌握不好运动技能,“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便失去了基础。

3.2 服务于人类是体育的终极目标

学界关于体育本质的概念存在争论,单从本源的角度思索人类为什么要有好的身体状况?有了好的身体为了做什么?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有了身体活动,走、跑、跳、投等动作类型是原始时期的必备生存技能,自身的强健是个体获得优越生活条件的有效方式。而后国家依靠武力产生,军队战斗力的孱弱使近代中国拥有了近百年的屈辱史。章太炎说:“以中国之兵甲,与泰西诸强国相权衡,十不当一,一与之搏击,鲜不窥靡”[11]。因此,中国近代掀起了尚武思潮。“尚武思潮是晚清知识精英在救亡图存过程中,针对国民的体质和精神状况,掀起的一次旨在弘扬‘兽性’精神和民主意识,塑造国民自强之性格、强健之体魄的运动[12]”。但“中国尚武精神是到达目的的手段,军国主义本身不是目的[13]”。中国近代尚武精神伴随着屈辱境遇与图强意愿,经历了被压抑的过程。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竞争,强健的体魄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条件。美国现代体能训练方法源于军队,新中国成立后竞技体育中“三从一大”的训练理论同样出自于部队。蔡元培先生在《教育之对待的发展》一文中提到“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忠孝,人伦之大道也,非健康之本,无以行之[14]”。从原始的身体运动到尚武精神,再到现今弘扬健康体魄的理念,最终都以为全民族的根本利益服务,使体育成为所有人的体育并服务于所有人,只有抓住这条主线才能把握住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3.3 “意志塑造”的过程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结果并重

“意志训练的成果是学校曾推行所谓‘快乐体育’不能做到的,‘快乐体育’把学校体育引入了体育教育的误区, 用‘快乐’代替‘痛苦’的砺练, 孩子们难以接受坚强的意志品质方面训练, 使大多数体育老师不知所措[15]”。学者王洪潭认为,体育活动虽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但其主旨显然不在保健,其运作过程也基本是与保健养生意愿背道而驰的。运动损伤是竞技体育中的常见想象,高强度训练使机体产生非正常变化违背了“健康第一”的理念,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竞技体育。现代体育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身体操练活动,其内里还蕴含着精神演绎性的文化特质;进则,这种活动也就不再追求保健养生增收产值等任何实际效益,而是重在维护人之为人的文化品格。学校体育不同于群众体育,其服务的对象为青少年学生。群众体育可以以“健康第一”为本,但学校体育在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前提下更应强调意志品质的培养。

“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在体育教学中成为了一句只注重结果的口号,而“意志塑造”在于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持之以恒、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这种精神品质是学生“终身体育”形成的保障,这也正是一种运动系统,就像欧美国家把体育运动视为培养民族精神与强健体魄的关键。Ken Hardman在《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A GLOBAL PERSPECTIVE》一文中谈到:“学校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孩子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传授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如公平、自律、团结、团队精神、宽容、公平竞争等,而体育被视为最为重要的社会价值观的整合系统[16]”。一个日本学者在北京体育大学关于中日教育的座谈会中说:“日本的学校体育是强制教育。”联系到日本儿童赤裸上身的冰雪训练与成人马拉松接力跑,其本质意图为意志品质的锤炼。因此对于学校体育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应该把它作为整合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实践中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3.4 “意志塑造”过程缺失的根源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论述,历来国人不好运动有四点原因,一是人们对于参与体育运动“无自觉心”; 二是我国历来重文轻武的“积习难返”; 三是主事者的“提倡不力”;四是学习的人“以运动为羞”[17]。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也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思想。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高职院校中“无自觉心”“重文轻武的思想”“管理者消极对待”依然是制约体育教育发展的原因,学生虽然“不以运动为羞”,但却缺乏兴趣,网络游戏与固有习惯妨碍了运动兴趣的养成。

我们转换到国外视角。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阿梅龙教授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谈到:“中国人不喜欢实践性研究,以至于理论缺乏实证性。”农村饭后闲谈时,多数人流露出向往工作清闲、待遇丰厚的工作的矛盾想法。李鸿章到英国时,英国王室为其表演网球,看完后他说:“何不雇人来打?”中国的文化中有“重文轻武”与“羞于运动”的观念,根源在于当物质丰盈时具有抵触体力劳动的思想。多数学科做学问的过程都要身体力行,这正是体育培养人意志品质的重要用途。像费孝通先生在多次实践中寻找真理的精神显得尤为宝贵,做科研乃至其他任何事都需要顽强的意志品质。

4 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与大学体育在学制时间、社会智力分配、师资、场地设施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照搬大学体育的教学模式。但在学生年龄结构上具有共性,可以借鉴大学体育的理论与方法。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为培养“技”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结合这一育人目标,依据体育的价值功能,体育教学需过程与结果并重。过于强调“职业体能”违背了体育本身的价值功能,体育学科会失去独立性,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坚持“意志塑造”为主流的体育育人目标,吸收前沿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育人思想,是当前体育教育需要正视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前辈与现代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综合,提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志塑造”的指导思想,在此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融入“职业体能”。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7/qg/201808/t20180808_344698.html.

[2]杨文革.从我院体育教学现状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01(2):84.

[3]赵苏喆,余卫平.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531.

[4]周务农,张良.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68.

[5]柴小熳. 广州地区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比较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7.

[6]李仪,潘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现状与构建[J].体育与科学,2012,33(6):119.

[7]张福强,许芳奎.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2):46-51.

[8]邱开金.特色化职业教育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3.

[9]王晶. 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13.29-30.

[10]仇军.21世纪大学体育的使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5-86.

[11]章太炎.弭兵难[M].北京:中华书局,1977:64.

[12]许知远.东方历史评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8:62.

[13][澳]冯兆基.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4:23.

[14]郝光安,等.北京大学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15]余良华,缑小燕.体育意志蕴涵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3):15.

[16]Hardman K .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A GLOBAL PERSPECTIVE[J]. Kinesiology, 2008, 40(1):23.

[17]冯晓露.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对当代的启示[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6):32.

Discussion about the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of P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Feifei

(Le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eshan 614000, Sichuan, China)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编号:19YJA890008)。

刘飞飞(1986—),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院校人才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毛遂自荐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