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宁
复杂系统论视域下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缺失的根源与建构*
吴向宁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工作部,湖北 武汉 430074)
文章以复杂系统论的观点从构成体育核心素养内涵的重要层级入手进行理论阐释,研究认为我国学生普遍对体育品德认识不足、体育意识淡薄、体育知识长期欠缺、运动技能基础薄弱、体育行为缺失淡化和身体娱乐自我封闭是体育核心素养缺失的现实根源,提出其建构路径为:积极借鉴和探寻国内外优秀做法和宝贵经验,真正为我所用;通过解构与重构现有体育教育模式,形成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严格遵循体育教育的实际现状,总结科学成熟的评价方式;始终遵照体育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树立以生为本的体育观念。
体育核心素养;体育教育;体育学科;复杂系统论
在国家体育课程改革日益深化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体系、目标、评价等方面越来越受到学界和社会的重视与关注。近年来,体育核心素养作为更加贴近和影响体育学科内涵和外延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正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体育教育的诸多层面和方面,特别是彰显出体育学科重要的育人价值,对于新形势下我国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形成优良的体育精神、高尚的体育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魅力有着实效性和关键性价值,尤其是会使体育课程的改革更加明晰和完善。我们从以下代表性的文件中就可以看出国家对体育相关素养的关注力度(见表1)。
表1 近年来国家颁布的与体育相关素养的文件
年份颁布的具体文件名称其中相关核心内容摘要 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 - 2020)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素质教育,学生发展的重点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与当前核心素养的关注重点完全一致 2012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 2014 2016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2016教育部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与框架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 2017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都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和实施
目前,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学科教学领域和课程改革研究中关注的重点和热点,特别是以核心素养作为顶层设计的教育理念引发了学界的共鸣与积极探讨。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是我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显然,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更多的呈现多元化的综合构成层级和蕴含多学科的交互融合渗透。体育素养在学界被定义为一种文化塑造和形成过程,其培养和发展过程可以总结为: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培养体育意识——形成体育技能——发展体育个性——养成体育品德——塑造体育行为——促进体质水平。不难看出,体育素养更加偏重和倾向于体育学科本身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是以全体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作为关注与研究的对象。而体育核心素养则是在体育素养的基础之上,更多地聚焦与重视学生个体的体育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要的关键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不仅是对体育素养的深化与提炼,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体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教学特性,并且通过长期以来的积累和积淀,已经形成自身严密完备的学科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和延展性,体育核心素养作为更加符合和满足体育学科要求的特有规律体现和内在驱动载体。今后,体育教育在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之中的重要地位和目标取向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专家学者都对体育相关素养表述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然而,我国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是在借鉴与参照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于如何在体育课程中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进行培育的研究成果更是难觅。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对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建立与培养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和模糊的境地。那么,缺失的根源在哪里?应该如何去建构?学界往往又难以表述清晰和说明详细,形成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实困境。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尔认为:如果任一事物过于复杂,以至于难以直接解决,那么就可把它分解成一些足够简单、细小的问题,分别加以分析,然后再将它们组合在一起,逐步上升到对复杂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复杂系统论十分有助于将抽象、深奥并且难以表述的事物进行科学辩证地厘清概念和全面认识,以此明确客观实际并最大程度地接近真知。显然,我们运用复杂系统论的知识就应该先明确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再对构成体育核心素养内涵的重要层级分别进行深入剖析和仔细探寻,从而归纳总结明晰的建构路径。
笔者在认真学习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所强调的构建以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作为国内学界正式研究体育素养的逻辑起点,紧密结合国家先后颁布的引领性政策文件中对落实和发展体育相关素养的具体要求和举措,以及对于体育学科育人思想的导引和目标,严格遵循体育学科的特有教育规律和学科性质特点。从体育学科逻辑思维和学科理论的视角出发,学界认为体育核心素养相对于独立的个体或者具体的对象而言尽管是一个非常复杂、抽象、宽泛的概念性术语,但是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也可以综合表述为是教授指导学生通过系统完整的体育教育来促进并促使自身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从而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和优秀的意志品质,最终使体育教育更加具备和教师与学生相融合与匹配的个性化特征。体育核心素养不仅是体育素养的进一步深化与精炼,而且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与关键环节。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体育核心素养最初是由体育素养演化和升华而来,与体育学科素养、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国内著名体育学者赖天德先生最早提出了“体育素养”的概念,主要是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视角进行了其内涵界定与定义理解。一直以来,学界对于体育素养概念的界定与诠释更多的是倾向于全体学生的整体性、抽象性和全面性。同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更多倾向关注于对体育学科本身和体育学科特定的学科价值的深入研究。他们已经普遍认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并且在接受相应学习阶段体育教育的过程之中,所逐步形成与具备的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关键性重要品格与综合能力。体育文化素养的内涵与概念目前还处于一种探索与争议之中,它更多的是注重体育与文化的融合,与体育核心素养存在着一种隐性的关系。体育学科素养的提法目前学界还较为少见,它主要是针对学生对于体育学科而言所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应该具备和掌握的基本体育素养。而体育核心素养则是在体育素养的基础之上,重点关注与培养个体终身体育发展和适应社会环境需要的关键性体育素养。从内涵构成、价值体现和精髓功能而言,体育核心素养一定要充分展现出个体最为稳定、核心、实用和重要的体育素养,应当是能够使个体一生受益的体育素养。相对于全体学生而言,体育核心素养必定是个体体育素养中最为精华的构成部分,有其特定的体育现实意义和深远教育价值,它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与努力方向应是一致的。同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认为体育核心素养应该更加聚焦与关注个体的核心体育素养并能准确体现并且表述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精髓与实质,其中体育品德、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育行为、身体娱乐应是构成体育核心素养内涵的重要层级。
教育部在2017年底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点强调要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本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不言而喻,体育品德长期以来不仅是指引我国体育学科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坚实基础和精髓标准,而且也是新时期各级各类学校在体育教育中切实贯彻和实施“立德树人”要求的首要目标和发展路径,同时体育品德充分表达了国家学校教育对于体育学科在体育育人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现出国家“立德树人”顶层设计思维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导向与凝练。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一直较为忽视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体育品德的形成和教育过程要紧密体现出国家人才培养标准和体育学科的育人要求,具体表现为学生在体育学习之中优良的道德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精神风貌、健全的个人人格修养、健康的心理素养规范等重要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最终目标是通过科学严谨的体育教育过程促使学生形成符合“立德树人”标准与要求的高尚体育品德。然而,学生对于体育品德的认识普遍不足,必将严重影响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就在于通过体育教育来不断培养与教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特别需要学校体育工作者去不断挖掘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育人价值。
体育意识是多种社会意识的产物,受人的生存意识、健康意识、教育意识、经济意识、文化意识等多种意识的影响,当人们其它方面的意识发生变化时,体育意识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显然,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完善与成熟需要通过量的累积才会有质的提升。它依赖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以及学生特定的体育学习环境和体育教育过程。受到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学科长期以来属于弱势学科,学生普遍不重视体育课程的学习。其实,学生良好体育意识的建立就是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内外体育活动之中,教导学生懂得通过体育教育来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道德理念,使之更加积极健康地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同时不断满足自身身心阅历发展的需要。国内外很多学者虽然都已经明确阐明体育不仅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育的外延功能十分广泛,尤其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多年以来,学生对于体育意识始终感到十分迷茫,往往直接将体育意识与体育课简单划上等号。优良的体育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体育学科本质和体育教育内涵有全新的了解和认识,最终形成浓厚的体育兴趣和有益的健身方式,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体育核心素养实践能力与水平,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学生的人生都会产生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
2015年,由上海体育学院主办的中国体育学领域唯一被SCI和SSCI收录的期刊《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专门针对“体育素养”这一热门词汇发布了特刊。指出体育知识的学习和贮备对于自身体育素养的不断充实与完善尤为重要与关键。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国内学生在体育知识基础环节的学习还是较为欠缺,可能仅仅停留在对体育学科表象的运动技能和技术动作层面的领悟与熟知,对于由此而延伸出的相关体育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非常弱化;另一方面,体育知识的长期欠缺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体育学科学习的坚持性与持续性,也就不会产生强烈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心理倾向,难以使自身获得快乐积极的身心愉悦感和体育情趣体验,更不会去主动学习和不断改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同时,体育知识也是一个十分抽象的集合体,涉及到了不同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体育基本理论,特别是与体育运动项目的竞技特点和竞赛裁判规则直接相关,但是学生在理解上往往会将其狭义地认为就是体育基本常识,而忽视了对体育专业知识的主动了解、学习与掌握。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难以提升和发展学生个体的体育核心素养。更为重要的是,就体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性质而言,体育知识的长期欠缺对学生个体体育核心素养的构建也会形成一种潜在的不利与不稳定因素。体育学科本身有其固定的学科逻辑性、系统性、特殊性和规律性,学生没有一定的体育知识理论支撑和过程累积,单纯通过在体育教育之中练习和巩固运动技能是很难真正实现学生自身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需求和对体育学科内涵、外延与精神实质的全面领悟。
体育学科本身就具有运动性和竞技性的特点,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熟练与否也从侧面反映出自身对体育教育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运动技能从宏观上说是对体育学科本身丰富内容的整体性诠释和多维度解读,在学生接触、学习、内化和逐渐掌握的过程之中,需要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品质作为支撑,不断运用自己的身体配合,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等基础身体素质,最终形成运动技能整体学习过程所需要的技术和战术以及心理品质,从而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坚毅勇敢、健康向上、乐观自信、临危不惧等优秀的体育精神和运动品格。学生运动技能基础薄弱也是自身体育核心素养难以提升的关键所在。娴熟的运动技能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深深体会到运动带给自己的享受和欢乐以及体育的无穷魅力,学生在克服体育教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困难之后最终收获优良运动品质与坚定意志。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交流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往往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大都不愿意去主动学习和了解,越学越厌学,长期发展就会转变成一种恶性循环,对于自身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完善非常不利。
体育行为尽管是一个较为抽象和笼统的概念,但是体育个体行为优劣与体育团队合作之间所呈现出来的正向关系却越来越被学界所采纳与认同。与其它学科相比较,体育学科更加强调体育行为的重要性和实践性,这是由体育教育本身的特性和体育课程的性质所决定。那么,学生积极进取的体育行为不仅可以全面发展自身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进而形成优良的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习惯,而且十分有助于激励和促成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对自身体育核心素养的实践形成大有裨益。有学者指出,将体育学科中学习到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合理的转换为完整的健康行为与习惯,期间需要突破一系列制约因素。这也显示出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不能只是局限对于体育个性化的理解和认知,而是应该更加注重体育团队意识和融入集体合作之中,从而真切感受到团队的巨大力量和合作的奉献价值。但在体育课程之中,学生往往忽视体育团队合作,很少会将自己主动融入其中,特别是在无形之中淡化团队意识和集体协作。此外,由于体育课外的校园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相对较少,主办方和策划者更多地是在关注和聚焦比赛的优胜者,对于参与者和组织者很少注意和提及,往往会让这些学生认为体育比赛就是精英角逐,只是少数人的竞技,在无形之中也就加剧了学生体育行为的缺失淡化,对于延伸和拓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广度形成了阻碍与制约。
学生身体娱乐的自我封闭通常会表现出个体很少关注和关心校内外体育活动和赛事,包括国内外的重要体育赛事,更谈不上主动去欣赏体育赛事,尤其是高水平的体育竞技。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与学生多年以来在体育教育中被动去学习和接受授课内容,甚至是应付考试有着直接的关联。这种体育学习的消极态度显然与学生自身体育核心素养实践性的形成、巩固与发展背道而驰,尤其是对于部分体育基础一般和较差的学生而言可能会更加封闭自我。体育本身的竞技性和角逐性特点往往会使这些学生不愿参与其中,这也从笔者实地调查和交流之中得以验证。个体对于体育参与过程恰恰是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克服困难的重要体验阶段,这对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重要而且必要。那么,如何去正确引导和指导学生主动关注和参与体育活动?这对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去谋求新的发展与突破引发了思考。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旦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之中遇到重点与难点时,相当数量的教师往往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阐述和耐心细致地指导讲解,学生往往会由此而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与畏难情绪,长此以往,对于他们今后通过体育教育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育核心素养尤为不利,最终就会形成部分学生越学就越怕学、越怕学就越不想学的不良结果。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盟(EU)这些国际权威组织机构就已经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并且都从基于“人的完整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各自对于核心素养的详细见解和具体要求,科学严谨地制定出核心素养的组成结构和适用范围,明晰了相对应的构成要素。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主动予以采纳、借鉴和重视本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育,同时将核心素养运用在体育学科领域也日益显现出优势与亮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更是建构了本国独特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框架体系与具体培育内容、建议、实施办法等。放眼国内,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关于“核心素养”的关注越来越多,相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屡见报道,很多专家学者都给予了高度肯定。尤其是在体育学科领域通过“体育核心素养”的引领与培养来发展和提升中国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价值观念的探讨与研究在业界广为推崇和称赞。那么,怎样行之有效和科学合理地将这些国内外专家和同行宝贵的经验和做法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真实明晰的体育能力,是学校的体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和面对的现实难题。更为重要的是,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育之中一定要避免低水平和重复性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来构建起针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的设计理念与体系框架,并且将学生体育教育的重点和关键放在体育核心素养实践性的形成、培育和发展之中,实现真正为我所用的最终目标。
体育是身体的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要顺应教育的目标、任务,从思想、理论、价值上融入教育体系。关于体育教育的问题、争论、探讨已经由来已久,但是多年以来一些现实困难始终难以真正解决。客观地说,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但仍然处在不断探索与改革的进程之中,尤其是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新的教育理念和观念显得较为滞后,诸如对于体育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法和深入研究还是一直处于起步阶段,更多地是在借鉴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与体育素养之间的关系也较为混淆。那么,通过解构与重构现有体育教育模式,真正将体育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内涵深入其中,尽快形成适合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已经刻不容缓。体育工作者一定要从中不断总结出体育核心素养融入其中的实践性环节和具体实施内容的新路径、新方法和新手段,特别要注重将形成的有益成果加以推广和优化,最终通过不断地摸索与实践形成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达到从整体上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我们相信,现阶段关于对体育核心素养的探讨所不断涌现出的研究成果一定会给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带来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也会更加有利于体育学科重要的育人价值功能在学校教育之中的不断延伸与展示。
体育学科有其本身的特点与特殊之处,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核心素养实践性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目标、评价依据等关键性环节进行设计与制定时,必须严格遵循体育教育的实际现状。目前我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评测重要依据是以“问题或任务驱动”为中心,基本思路是将评价的中心隐含在学生体育学习任务的达成上,由教师与学生不断提出新的学习任务与问题,通过教学转化为学生相应的能力训练,进而实现体育学科核心知识与技能水平、情感体验与体育素养的提升,而教师在参照国内相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评价设计能力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我们借鉴到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评价上,可以从中不断去加以整理、整合、改进和总结体育学科领域中科学成熟的评价方式,甚至可以移植其它学科领域已经得到实践检验的完善高效的评价手段与工具来进行梳理、创新、优选。体育核心素养作为更加符合新时代教育理念和现阶段体育课程改革要求的体现,其本身也处于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超越的过程之中。换言之,体育教育的评价过程也是不断探索问题、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实事求是、科学严谨、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地去不断总结高效实用的评价方式与评价体系。
体育核心素养的关注对象是社会发展中作为个体的人。体育核心素养应该是每个人或者每个公民应该必备的极为稳定与实用的体育素养。这些重要和关键的体育素养能够为个体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同时为个体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所服务。例如,每个公民应该具备持续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体育参与素养。体育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支点,它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对象不同但追求目标一致,这不仅是体育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更是积极推动和深入推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最终形成与发展的立论之源,所以体育工作者要始终树立以生为本的体育理念和发展观念。由于我国体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与学校体育课学制较短,学生更加需要教师的体育人文关怀和更加细腻入微的情感交流,建议教师多运用和开发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如体育微课、翻转课堂、视频演示、情景教学等方式更加贴近学生,从而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丰富的体育教育资源和高科技的体育信息平台,最终实现体育核心素养形成,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在价值和时代意义。
目前,体育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和提法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内外体育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聚焦重点,对于解决在体育教育和体育课程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非常具有启示意义。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理念在体育课程之中的体现不仅是最终解决国内学生体育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关键策略,也是现阶段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远景规划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表现。国内学界对于体育核心素养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参照与借鉴核心素养、体育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手段与方法,对于体育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探讨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体育核心素养虽然与它们有着关联与共性,但是体育核心素养研究和探寻的重点是关注和倾向作为学生个体的体育发展状况和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关键性、核心性素养,这也在学界达成了普遍共识。人们往往会将四者相互混淆或者混为一谈,同时也会给体育研究者造成一定的困惑和误导,那么明确和厘清体育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定义与其内涵构成的重要层级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必要。复杂系统论非常有助于解决现阶段认识困境和研究困惑,运用复杂系统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表明,体育品德认识不足、体育意识淡薄、体育知识长期欠缺、运动技能基础薄弱、体育行为缺失淡化和身体娱乐自我封闭是中国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缺失的现实根源,我国体育核心素养具体的构建路径应重点关注国内外成功经验和优秀实例,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评价制度体系,总结评价方式并且加以宣传推广和遵照体育核心素养的理念不断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N].天津教育报,2016-09-14.
[2] 阳艺武.Physical Literacy:内涵解读、中外对比及教学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4):73-78.
[3] 赵凤霞,程传银,张新辉,等.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154-159.
[4] 冯古首,王勇慧.核心素养、体育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99,14(2):24-26.
[5]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38(10):1-3.
[6] 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17(2):71-76.
[7] 辛涛,姜宇,林崇德.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38(6):3-7.
[8] 李永华,张波.学校体育的使命:论体育素养及其提升途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99 -101.
[9] 于秀,孙夕鹭,刘海燕.城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5):1-5.
[10] 周建东.核心素养、体育素养的文化根源及其教育理念[J].体育科学研究,2016,20(1):14-18.
[11] 陈思同,刘阳.加拿大体育素养测评研究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6,36(3):44-51.
[12]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13] 杨献男,鹿志海.形式逻辑视角下的体育素养概念辨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2):89- 92.
[14] 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6.
[15] 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上)[J].中国学校体育,1998,18(1):64-66.
[16] 程传银.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论解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3):1-7.
[17] 钟秉枢.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主要变化及教学实施建议[J].体育教学,2018(3):8-10.
[18] 周全.关于体育意识意蕴的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6):9-11.
[19] Ang Chen,Hai-chun Sun. A great leap of faith:Editorial for JSHS special issue on physical literacy[J].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5(2):105-107.
[20] 于素梅.体育课程实施中教育内容的缺失及根源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5):10-15.
[21] CHACHAWANR,KARN R. Recreation Person Literacy Enhancement Program for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Ministry of Tourism of Sports [J].Journal of Education,2016,10(3):67-77.
[2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B/OL]. [2019-1-26].http://zh.unesco org/gem–report/node/13.
[23] ECKHARDK,HCRMANNA,WCRNCR B,etal.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al Standard – AnEx - pertise[R].Federal Minister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BMBF),2004:19-23.
[24] 韩丹.谈体育概念的源流演变及其对我们的体育认识和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0,31(4):1-8.
[25] 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24(4):5-9.
[26] 尚力沛,程传银. 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构成及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30-134.
[27] 崔允漷.追问“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5):3-10.
On the Root of Absence and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Key Literacy of 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 Systems Theroy
WU Xiangning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Wuhan 430074, Hubei, China)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科研立项项目: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9YJ011。
吴向宁(1978—),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