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特质及路径:新时代中国武术文化自信研究

2020-11-23 02:21李建威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传统

李建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体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6)

习近平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建设,并把它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深刻地揭示了建设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战略意义。

在当今世界文化充满多元化的语境里,体育领域同样有着文化的多元性,体育文化自信在国际话语权体系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文化自信的话语权是“通过话语所包含的符号、概念、价值观、意识形态等要素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力、吸引力”[2]。中国武术土生土长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身体文化”,对其文化自信的深入认识和挖掘,能够在多元化的体育文化中坚守“文化初心”,牢记“文化使命”,从而赢得身体文化自信的话语权。

1 中国武术文化自信内涵

从学术范畴来看,任何理论的讨论必将以概念为起点。那么,在阐明中国武术文化自信时,首先要明白何谓文化自信。学者云杉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的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批判、反思、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4]。尽管文化自信的定义在学术界获得不同角度的阐述,但是基本上还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着重阐释‘自信’的含义,关注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文化;二是着重阐释‘文化’的意涵,关注当代国人应该对什么样的文化充满信心”[5]。基于以上对文化自信的概念表达,我们可以得出:一种文化自信的强烈流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归属、情感凝聚和自我激励与创新的内在驱动。

武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构建道路上,武术文化与中国文化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同中国文化一样,对于武术文化的内蕴、精神、核心,我们需要的不是去重新定义,而是将这些被忽视或者正在被忽视的文化挖掘出来、整理出来,通过分析和筛选,由武术文化自我认识逐步过渡到武术文化自信”[6]。对于武术文化自信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论述较少,大多都是对武术文化的解读和如何建立武术文化自信上加以研究。

那么,根据文化自信的内涵,并结合武术文化特点,可以把武术文化自信概括为:武术文化作为主体(习武之人)在应对多元体育文化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和自豪感,是在深刻认识自身身体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对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武术文化自信依托于中国文化自信,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与时俱进地构建出新时代的武术文化自信理论体系。武术文化自信并非文化自信和武术文化的简单叠加,是武术文化主体通过“批判性认识、比较性反思之后从而形成的文化认同的过程”[7]。是在把握武术文化演变、发展的逻辑理路基础上,对自身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品质,具有高度的认可和体认。

2 新时代武术文化自信的三重逻辑

2.1 历史逻辑

要探讨武术文化自信的形成,就要对其文化进行“寻根问祖”,因为文化的历史是代表最原始的底蕴和基因密码,合符历史的逻辑性。从古代历史来看,中国就以东方文明古国的身份盘踞世界文明之巅。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四大发明、丝绸之路、大汉、大唐等诸多“形象代言”的身份霸屏着整个世界古代历史。中国以极其神秘和富有的形象令世界各国向往,其文化也一直被各国争相效仿,影响着全世界。历史也早已证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8]。武术是传统文化在身体上的文化反射,武术文化脱胎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更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影响着世界体育文化。纵观武术发展史,武术携带“技击”和“文化”两大法宝立足于冷兵器时代,同时也影响着世界体育的发展。当今“被誉为大和民族的‘国技’,在探寻其历史起源时,显然烙有深深的中国古代相扑文化印痕,就‘相扑’一名而言,也无疑源自中国”[9]。在武术兵刃上,“环首铁刀在汉代兴起后,不久就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10]。除了以上武术的对外传播和影响外,在传统体育项目上,也是影响深远。例如现代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运动项目之一足球,最早就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后来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发展成现代足球。可以说,在冷兵器时代,中国武术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信是天然的、毋庸置疑的,也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一脉相承。

从近代历史来看,中国武术文化在面对西方因工业革命的成功而强行植入的外来体育文化时,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反殖民、反倾销,其实也是对传统文化在体育文化领域的充分肯定。众所周知,发生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土洋之争”正是武术与西方体育的激烈碰撞,尽管后来许多西方体育项目不断涌进,但是也为后来武术向世界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契机。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尤其是具有传统经典的优秀文化,更具有反同化、反倾销的作用,因为人类社会总是向着越来越文明的方向进步,所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不断遭受外敌入侵后,不仅没有灭种亡国,相反在不断逐步壮大。中国武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虽然经历着近代工业革命带来的“热兵器时代”的转变,但也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不断地以不同形式表达着“中国文化自信”。

从当今新时代来看,中国武术文化在多元化的世界体育文化下,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其“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将在未来体育领域继续发挥着引领作用。2018年2月17日,中国外文局首次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外国人认知度排在前100名的中国词汇中,文化类的词语所占比重最大,其中“少林”、“阴阳”、“功夫”、“气功”等武术文化相关词汇分别位列于第一、二、六、八名,可见武术文化强大的海外影响力。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武术文化的自信是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

2.2 比较逻辑

“文化自信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既然有‘自’,必然有‘他’,自信除了对过去和当下的情况进行考量外,也往往会基于比较而发生”[11]。中国武术文化自信的形成同样基于比较的逻辑理路,这种“自”和“他”的比较,其背后体现着东西文化的差异。武术文化得益于几千年的华夏文明,相对于西方竞技体育有着天然的优越性。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延绵不断的历程来看,西方文化显得是那么的年轻和稚嫩。尽管西方竞技体育在近代以来表现出惊人的影响力,甚至一度引导武术的竞技化走向,但正因为有了这两种文化的碰撞和比较,才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文化的魅力。

过去我们是对自身文化历史的纵向对比,似乎对文化的感知不太明显,然而在经历近代西方文化入侵后,我们知道了文化不仅有纵向认识,还有横向对比,有了这种对比我们对待文化则更加慎重和清醒。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及其建设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2]。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有如此之高。武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就是要延伸到对武术文化的自信,尽管竞技武术还在为进入奥运会而去迎合西方规则,可是我们对文化并未放弃,对传统武术并未丢弃,只要我们守住武术文化这一底线。从整体观来看,或许竞技武术只是为武术的博大精深添砖加瓦,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武术的发展只会枝繁叶茂。就像中华版图一样,历史上每次遭受外族的侵略,都会带来疆域的扩大,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具有返侵略、返同化的作用,只有我们一直坚守住文化,文化才会为我们带来返文化、返自信的叠加效应。

2.3 价值逻辑

“文化自信实质是一种价值自信,体现在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是在文化层面对本民族自我价值、自我能力和自我发展前景的自觉持守和淡定心态”[13]。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反应在身体活动上的价值体现,这种价值体现应该是文化自信的效用表达,通过武术的习练,我们可以感知阴阳、动静、攻防、快慢等身心体验,懂得内外兼修,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健康理念。这些效用价值不仅可以让你从中得到身体上的愉悦,而且还能在精神层面上得到感悟,并不断地为人类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升中华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14]。武术文化也不例外,在面临西方体育的入侵时,我们进行过“土洋之争”的呐喊,虽出现“竞技武术”的曲折,但同时我们也迎来了当前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文化反倾销。虽然我们经历过短暂的文化自卑,但或许这正是中国武术文化快速成长中所必经的过程。在新时代,中国武术文化将会表现得更为稳定和自信。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最核心元素,也是维系文化繁荣强盛的精神支撑”[15]。所以,探寻武术核心价值逻辑理路,也是确保武术文化自信的有力保障。武术价值表达着武术文化自信的逻辑理路,其核心价值更是影响着武术文化自信的关键。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际社会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在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时局,我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始终保持清晰、谨慎的态度,以防文化传承错位。尤其当前武术在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在面临西方体育时,武术文化发展要始终跟随国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步调一致,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诉求,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精神实质,彰显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16]。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调上,对文化进行不断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只有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保持在核心价值文化的框架下,其文化自信才会更持久。

3 新时代武术文化自信的特质

3.1 实践性

武术作为身体文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新时代倡导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武术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武术是一种如何支配身体的技能,属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是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而获得的,武术最初起源于与猛兽的打斗,逐步发展成人与人之间的杀伐,尽管这一过程中华文化不断地赋予它新的生命,可这始终离不开实践这一特性。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武术的蓬勃发展,更离不开“武匠”的推动,这些武术匠人不断丰富着武术文化的内涵,如颇具神话色彩的蚩尤作“五兵”,首论“手战之道”思想的越女以及抗倭名将戚继光等,这些武术先辈们所展现出来的匠人精神,其实就是对武术文化实践特性的最好表达。

此外,武术文化的实践性,还体现在价值和功能的实用性上,因为武术的价值功能是通过实践检验获得的。武术在古代社会,其功能价值主要体现在保家卫国、看家护院、江湖卖艺以及自卫防身上,社会中对武术人才的需要有着巨大的市场,这就必然促使武术的技术提高,而实践性正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在当今,新时代又重新赋予了武术的新的使命和责任,“让我们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重新认知‘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让我们从‘提振精神’的意义出发,重新采撷中国武术‘武以化人’的意义和价值; 让我们从‘文化惠民’的价值出发,重新找回中国武术‘健康促进’的功能和价值,不断地再认识和发现中国武术的本真性所在,实现真正意义上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拓展和社会责任担当”[17]。武术文化在新时代,更需要实践去斧正,并通过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武术完善和发展,促使武术文化更加自信。

3.2 传承性

新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中国武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却始终散发出生机勃勃的文化景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出武术文化的自信,而这种自信离不开武术文化的传承性。放眼国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体育能像武术这样,其文化的传承恒古恒今,一脉相承。“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8]。武术就在不断地继承传统文化当中,去寻求创新。尤其是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更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态度去传承传统文化。那么,武术在当今国际化传承过程中,必须把文化的传承放在首位,重视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不二法宝,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19]。武术的传承就是对文化的传承,“文化成为中国武术独特的个性,是构成中国武术文化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元素”[20]。由此概括为,武术因有文化才有生命力,文化因有传承性才能赢得自信。

传承性作为武术文化自信的特质,在新时代下的表现是双向的。一方面,在传承过程中,表现为对武术文化价值的认可;另一方面,在传承过程中,表现为对武术文化价值的监督作用。武术文化的传承,要始终保持在新时代的主流文化下,当武术的发展与新时代背景向违背时,那么文化的传承性就会对其进行纠偏,时刻提醒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传承性是武术文化的“过滤器”,武术文化传承到今天,之所以自信,这离不开“传承性”。迈进新时代的当代中国,武术更需要文化的“传承性”,因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21]。同样,新时代的武术文化也是从传统武术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我们要始终坚守武术文化的传承性,这样我们的武术文化脉络才能更清晰,才能有“根”可寻,才能更自信。

3.3 包容性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在不断地被全世界人们所接受,在目前人类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也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智慧的结晶,其中这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和武术文化的“包容性”。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中,“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讲究“德”性的民族,“德”性基因遗传到中华民族的各个层面,其中武德就是在武术文化中最突出的体现,也正是“武德”文化的传承,中国武术才会不拘一格,形成各种技法特点的拳种流派。“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22]。纵观武术发展史,武术始终用包容性的心态发展自我,例如:禅宗少林汇聚了“中国化”的佛家思想和武术文化,使得武术内容更加丰富;竞技武术吸收了西方奥运精神,使得武术形式上更具观赏性。武术国际化传播日益突出,在“一带一路”和“孔子学院”的国家战略上,武术乐于承担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武术的“开放”、“中和”、“求同存异”思想通过身体作为载体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然,武术文化的包容性在新时代需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并非所有的外来东西都全盘接受,二是始终固守自身的“文化基因”。尤其是武术在新时代国际化传播道路上,更要坚守这两条原则,“一种文化能够以开放自信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就内涵了批判兼容和辩证扬弃的属性”[23]。因此,武术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恰恰为武术文化的自信提供强有力的证明。新时代,世界各国的联系将越来越密集,武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将会因武术文化具有“包容性”而更加自信。

3.4 发展性

事物的向前发展,必定包含对之前的扬弃和对当下适应性的拓展。中国武术文化发展至今,同样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性。在新时代下,武术的发展就要紧密地联系时代的步伐,在武术文化上进行必要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也是严格践行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作出的大政方针。

武术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很多门派之间的偏见,江湖行规,训练方式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不再适用,需要我们去仔细甄别,进行改造。“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24]。同时,一些优秀的武术元素,可以通过现代化媒介和手段进行改造,以适应现代人喜闻乐见、广泛开展的呈现形成。例如,古籍拳谚、武学器物、人物典故、武术制度和武术素材等等,不能封存在馆藏里,要让其“活起来”,讲好新时代能听得懂的武术好故事,发挥其应有文化价值和意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地思考,并加以改造和创新。

新时代,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新时代,我们的任务还很紧迫,长期以来,一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我们的文化进行颠覆和洗礼,甚至还有些国人至今仍然把近代的屈辱历史,归结为传统文化的落后,这是极为可悲的。武术文化中处处体现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我们必须守好武术文化的“发展性”,背负起“用武术传承文化”的历史担当,这也是我们武术人的义务和责任。

3.5 伦理性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学武先习德,“尚武崇德”的文化思想,赋予了武术文化的伦理性。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今,儒家思想一直作为国家的主流思想,影响着中华民族。同时,也融进武术文化当中,成为武术人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共识。“经历了东方传统文化浓重的伦理道德的渲染,中国武术由简单不断走向复杂,从‘技击’走向‘文化’”[25]。武术文化的伦理性也逐渐成为了中国武术区别异国技击术的核心本质。

“伦理道德是一种基于历史积淀的价值观,它必然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所以,伦理道德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26]。而武术文化的伦理性主要表现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方面,也就是儒家所讲的“五常”。“‘五常’则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体系中核心价值理念的集中表现,是华夏民族理想人格追求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遵循,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礼仪之邦的主要表征”[27]。“武德”是武术文化最核心的表达,承载起武术文化的伦理性。武术中反映的“止戈为武、点到为止、光明磊落和保家卫国”等品质,正是对儒家伦理思想“以人为本、絜矩之道、入世担当”的践行。所谓“仁义礼智信”,则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合作之心的反映。在武术中,“止戈为武”则出于恻隐之心;“行侠仗义”则出于羞恶之心;“尊师重道”则出于恭敬之心;“从善抑恶”则出于是非之心;“诚实守信”则出于合作之心。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尤其是在儒家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使武术文化被赋予了“伦理性”的文化特质。

新时代,中华民族更要延续“伦理性”的文化特质,对于构建国际间的人文道德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新的时代,国际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广泛,给双方带来众多好处的同时,也会存在许多分歧和问题。那么,在面临问题和分歧的时候,“伦理道德体现了人类至爱、至善的一面”[28]。人类的文明是向道德层面进化的,通过文化具有的伦理道德性可以填补法律的许多空白。正如《论语》中所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如果用法律和刑法去管理人民,人民就会只求不犯法,不会有羞耻之心;如果用德道去引导人民,那么人民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还能心悦诚服。武术就是通过身体活动,来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性”的。

4 新时代武术文化自信的塑造路径

4.1 遵循新时代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路要求,是提升武术文化自信的方向指南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的内在驱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增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之举。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待传统文化必须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武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塑造自信的路径上,必须保持文化自信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在建立自身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是在助力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征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29]。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30]。

现代武术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就必须结合新的时代发展特点,对那些存在落后的、封建的、不合时宜的部分要果断剔除,比如习武秘法的保守、帮派成见、江湖陋习以及守旧的器物、制度形式等。因此,新时代下武术的发展,要结合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对传统武术文化中的那些具有“教化、修身、战胜自我”的内涵价值,用新时代的活动形式继承下来,使传统武术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表达。对于传统武术的制度层、器物层方面,要利用新时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加以改造,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把那些存在传统武术中具有价值的文化元素加以提炼,转换成新时代的武术器物,如创造出具有传统武术文化风格的服装、器材等。总而言之,按照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传统武术进行新时代的改造,使其内涵更持久、外形更鲜亮,发挥武术文化的现代作用。

4.2 唤醒武术“静态”文化,让武术文化在新时代中“活”起来,从而激发武术文化自信的活力

20世纪80年代,中国武术曾进行过史无前例的挖掘整理工作,“挖整”之风掀起了十年浩劫后“百废待兴”的武术振兴浪潮,这次的挖掘整理内容涉及面很广,是一次规模宏大的民间武术彻查和整理活动。“初步查明,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拳种为129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写的各拳种典籍约六百多万字;录制了70岁以上老拳师的拳艺数百小时;通过‘献拳经拳谱、献兵械实物、献功法技艺’的‘三献’活动,收集文献资料、古兵器等实物数百件”[31]。然而时至今天,曾经轰轰烈烈的挖整活动“成果被束之高阁甚至流失”[32],成为一种“静态”的非物质遗产,不禁让我们感到痛心疾首。武术作为以人为载体的肢体活动,其传承是靠口传身授、亲身示范的“活态”形式,而非长期尘封在馆中楼阁的“静态”文物。“武术挖整运动注重的是资料的留存和展示,是一种静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的是保护传承人,发挥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保留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一种动态保护”[33]。因此,如何把挖整出来的“静态”文化,通过新时代的手段唤醒起来,对于增强武术文化自信显得极为重要。

新时代背景下,武术文化自信的构建,离不开传承人的“活态”传承。同样,也离不开“静态”文化的支撑,在对待“静态”文化的态度上,我们不妨可以采纳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通过武术挖整留下来的拳谱兵器、文物古籍等进行深入解读,发掘隐藏在武术中的文化因子。在新时代所倡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思路,用现代的语言讲好武术故事,建立起共同的身份认同,要让尘封已久的“静态”文化“活起来”,以适应现代人的需要,更好的服务新时代。

4.3 做好新时代“体育强国、全民健身”的顶层设计,是提升武术文化自信的制度保障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体育强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指出要加速体育强国建设,应该把它放在文化层次上去谈,着眼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4]。可见,没有民族体育文化的繁荣就无法实现体育强国梦,同时,国家体育总局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坚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发展的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另外,从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要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的战略任务,“《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挖掘传承传统文化,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方面的作用和价值”[35]。以上这些举措体现了新时代对体育工作的新要求,这些新时代的体育战略方针,为当下的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做出了美好的顶层设计,也为武术文化自信的构建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时代背景。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建国后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竞技武术,在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必将引领武术文化的域外传播,为体育强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此外,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的推广中则显得更加“亲民”和“接地气”。可见,无论新时代的体育强国梦还是全民健身计划,都将便于在武术中寻找路径,而武术也将在新时代的制度保障中,树立更加自信的武术文化。

做好新时代“体育强国、全民健身”的顶层设计,就必须从中国体育全局发展考虑,对现有框架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重新优化部署,坚守文化立场,树立民族文化标签,打造中国名片。同时,建立健全全民健身体系,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借助新时代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让传统文化元素、内涵,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使人民在普遍乐于接受的同时完成武术文化自信的构建。

5 结论

武术的发展史,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武术文化自信体现出中国文化的自信。通过对历史逻辑、比较逻辑、价值逻辑的理路分析,剖析出武术文化的实践性、传承性、包容性、发展性、伦理性、体悟性等特质。从这些特质来看,显然具有“中国化”的身体文化,也正是这些文化特质,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武术文化。由此,随着新时代中国对“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加强,武术文化自信将成为是体育领域的文化“代言”。

新时代,对于武术文化自信的深入探究,仍需进一步加强,在面对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世界各国都在用不同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输出。作为世界上唯一“恒古恒今”的中华文明,更要有引领“世界文化”的责任和担当,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路去传承传统文化。在体育文化领域中,我们就是要讲好武术故事,宣传好中国武术这张文化“名片”。同时,更加需要对自身武术文化特质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讲得好、宣传好、传承好,武术文化才更加有自信。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武术传统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中国魂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