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武术产业发展走向的探讨
——基于武术本质属性的思考

2020-11-23 02:21雷学会龙行年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演艺武术

雷学会 龙行年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1 引言

2019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等十四部委印发《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此文件的颁布是对国务院各项政策的积极响应,是“激发武术产业发展活力,弘扬武术传统文化,提高武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内容,对建设健康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1]对推动武术产业发展而言,极具里程碑式意义。

在《财富体育论》一书中作者曾预言:“在未来的中国经济中,如果还有哪个行业会超过预期增长,那一定是体育产业。”[2]如今这种预言正在慢慢变为现实。但是,反观中国当下最具“本土”特色,最具传统文化意蕴的武术运动,其产业化发展依旧差强人意。众所周知,中国武术本身拥有丰富的资源,但目前存在资源开发不到位,产品供给不充分,市场途径单一化,行业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突显了中国武术从资源到产业转化程度较低。在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各种机遇也不期而至,国家各项产业政策的详细出台,这为今天的武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窗口期”。

鉴于此,笔者从中国武术已被学界公认的文化、艺术和体育的本质属性出发,为思考探究的切入点,才大胆尝试性提出:“对新时代中国武术资源产业转化走向的探讨”,皆在进一步推动武术产业繁荣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经济体。

2 关于“资源”与“产业”的阐述

一般来讲,资源的含义是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度或利用的程度而发生变化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探究本源,在《辞海》中对资源释义为:“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而对于资财实际有两个来源,其一是自然资源,其二是人为资源。同理,资源也有两种来源或两个范畴,即一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自然资源,二是人类长期创造的各种资源。

对于产业来讲,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由于社会的不断变迁,产业一词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研究领域就会出现不尽相同的含义。对其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古已有之,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就有“产业”的概念;孟子也提出:“恒产”的概念,“恒产”即指长期保有的财产,其中“产”就是产业之意;管子提出:“经产”的概念,其中的“产”是生产之意。今天,我们按一般理解,产业就是指“财富”之意。见古论今,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是一种与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鉴于此,有学者研究指出:“产业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3]此概念,详细全面指出产业隶属经济学范畴,不是孤立的单个经济活动,而是同类经济活动的集合,并且在内部各经济个体之间具有交互作用。

从上述“资源”与“产业”的概述就会发现,二者有太多的相近之处,都含有或可称之为财富之意。但是,“资源”是“点”而“产业”是“线”,资源是产业的重要组成或要素,产业是资源的有机组合或高度融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中国武术资源与武术产业之间也是如此,丰厚的中国武术资源为中国武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对中国武术资源产业转化走向的探讨

面对中国武术资源转化程度极低的尴尬困境,我们从武术的本质属性出发,深入挖掘武术的内在资源要素,或许可以找到发展出路。因为,资源是宝贵的,是实施武术产业转化的前提条件。中国武术发展到今天已经绝非体育所能概括的,它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不仅具有体育属性,更具有艺术属性、文化属性等价值属性。这一点正如有学者研究指出:“由于武术同时具备体育、文化和艺术三重属性,即可增进人民健康,又可满足人们求知与审美的需要,因此,具有高度产业化的潜质。”[4]此番言论,就更加印证了武术资源的丰富性,其产业化的“材质”已经具备,产业化发展也势在必行。

3.1 中国武术“文化资源”转向“文化产业”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进国家文化繁荣的重要举措,文化产业也早已经被提升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今天,我们理应重视对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这是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不可回避,更是不可“绕道而行”的发展机遇。在今天“文化强国”战略背景的推动下,对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基因”进行继承与发展显得尤为紧要。因为“武术文化所承载的不仅是武术技法的丰富内涵,而且是数千年绵延的武术传统,更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民族精神。”[5]这种民族精神其实就是武术固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使命,凝聚着民族文化因子,对其进行挖掘与开发理应成为武术文化在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毋庸置疑,武术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缩影。对于武术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产业转化,必须要以武术的文化资源整理为前提条件。研究认为,“武术文化资源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一定武术元素内容参与的资源形态。”[6]主要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在这里主要探讨武术文化资源的物质形态,如:武术著作、武术圣地、武术旅游、武术博物馆等等。这些武术文化资源更多通过经济手段和市场模式来进行开发使其成为商品,然后进入市场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领域,从而获得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创新与资源的融合并以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形式趋向于现代文化产业。因为,“现代文化产业,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快速成长,以知识和创意为主要资源的新兴产业。”[7]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武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亦是如此。在武术文化资源转向文化产业的时候,要牢固树立“文化”意识的基本立场,因为,没有文化的嵌入,武术就不会有如此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就不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也不可能有武术文化产业的形成。要以“武术文化产品”为出发点,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知”、“文化自信”的原则。因为,没有社会的文化觉醒,再完善的政策,再美好的设想,都将是“一纸空文”或是“空中楼阁”。没有对武术的文化自知,不明白它的来历,形成及发展趋势,就不会形成对自己的文化自信。

由于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迟缓,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据权威统计:“日本与动漫有关的市场规模就已经超过2万亿日元,动漫产业已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而中国的文化企业至今拿不出一个称雄世界的文化产业品牌,多年来,当中国影视界竭尽全力进军西方影视界却近乎没有多大的收获时,仅仅美国梦工厂利用中国国宝形象拍成的动画片《功夫熊猫》就一举占领中国市场,令中国人为中国文化的“瓶”装了美国文化的“酒”而扼腕叹息”。[8]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高科技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高科技的推动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方式图景,在武术产业化过程中,我们决不能放弃对科技的借鉴和运用。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要求我们一定要树立新的理念,更加注重新型科技的利用,对于武术文化产业的传播与推广应基于“信息平台化”、“消费体验化”、“产业融合化”的取向。这实际上就是对武术文化创意和文化资源植入移动客户端,融入以数字出版、数字视听、数字会展、网络动漫游戏为主流的消费群体,对于无形产品进行虚拟化演绎、虚拟化生产和虚拟化体验,为消费者创造感受的机会和空间。中国武术博物馆的修建就是很好的例证,它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陈列在博物馆的实物真正“活”了起来,给消费者创造了更多亲身体验和娱乐感受的空间。在武术文化产业转化的过程中还要有“对内融合”与“对外跨界”的设计,因为现代产业的界限越来模糊,产业的渗透越来越明显,正是由于“跨界化催生了新业务、新产品和新的商业模式。”[9]激发了市场活力,释放了更多红利。

3.2 中国武术“体育资源”迈向“健康产业”是发展的主旨要义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提出了“生命全周期的健康发展理念”,以及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实施方案》的颁布为新时代中国健康事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常言道:“健康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若没有健康的保障我们将一切归零。”其实,在人们关注健康生活的背后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催生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一书中指出,当前已经到来的是健康保健的时代,而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面对这样的“富矿”,我们开始竭力思考由谁来开采,如何开采,纵观各个行业,无疑体育是最适合承担这一任务的。因为,体育的终极意义和直接目的就是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己任。在我国教育部所设置的体育学的4个二级学科之中,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的武术项目应该是不二选择。因为唯独武术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最接“地气”的民族民间运动项目。武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如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等一直以来受到世人的推崇和喜爱。鉴于此,对于中国武术中的体育资源迈向健康产业的转化,那是武术自身价值与功能的内在驱动,也是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老龄化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愈演愈烈已经成为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老年人的健康生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积极应对这一健康问题应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据有关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迎来老龄化高峰,老龄化人口将超过3亿,将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0]这一数字是不容忽视的,由于人口发展周期是缓慢的,这种趋势具有很强的持久性,并且还会呈现高龄化态势发展。另外,近几年青少年肥胖者增多,体质不断下滑,亚健康普遍化等问题羁绊了社会的平稳发展。当然,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理应转危为安,化危为机,对于任何问题都应该辩证地看待。有研究者指出,“由于健身需求的普遍增长以及生命科技的发展,健康产业将异军突起,”[11]一个尚待开发的健康产业已悄然而至。这对于中国武术来讲,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巨大的潜在市场有待开发。要充分挖掘武术的体育资源来辅助解决人类社会遇到的健康问题。

众所周知,武术素来就有“起于《易》,成于医”之说,二者休戚相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武术“受中华医学养身理论指导,形成独特的武术内功理论,反过来给传统医学以影响。”[12]其中在《少林拳术秘诀》中就有这么一段论述:“盖以外功之练习,乃肉体筋骨所有事,而内功之修炼,实生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正是这样的无限追求才使得“内外兼修”成为武术习练者的最高境界。我们也能明显感受到武术能够锻炼人的力量、耐力、灵敏,强壮其体格,导引养身修炼人的心性,打通人体气血经络,是一种由内而外,由表及里,塑形炼神的东方人体文化,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能及的。对此,学者王彦峰曾在《健康是生产力》一书中讲道:“我国历史悠久的太极拳、气功、武术等各种民间健身运动,对于促进人民的健康具有独特的积极作用。”[13]这些足以阐明,中国武术的确是我们先辈创造遗留下的宝贵资源,是驱逐疾病的“利器”,是重返健康的“良药”,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养生“财富”。

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武术的健康功效在当代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与健康产业相接轨,相融合。“健康产业是全社会为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而从事产品生产经营、服务提供和信息传播等活动的经济领域。”[14]它是以“健康”为核心的经济活动,这与中国武术体育资源特性不谋而合。武术体育资源主要包括武术健身、武术培训、武术康复、武术俱乐部等。还包括武术体育的衍生资源,如:武术服饰、武术器械、武术场地、武术咨询等,这些都是武术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领域资源。这些资源虽然涵盖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次,但是,在资源转化成产业的时候,需要进行有机整合,改变以往零散无序的发展模式。在资源转化的过程中应树立“整体观与大武术观”的理念,坚持武术自身的“区域性与多样性”原则,高举“保护与创新并存”的方针。在整体大武术观的指引下,发挥武术不同地区、不同拳种独特的健身价值,立足本地区挖掘当地百姓喜欢,易于普及的武术运动项目。站在“科学”立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探索东方人体生命特征与奥妙,掀开其神秘“面纱”。发挥协同创新,打破固有模式,借鉴当下比较成功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最终,以“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为牵引,以服务“人类健康”为落脚点,转化武术体育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产业聚集群。

3.3 中国武术“艺术资源”走向“演艺产业”是发展的市场归宿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多民族国家。这为艺术创作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素材和灵感源泉。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艺事业,促进文艺繁荣发展,也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文化部在2012年颁布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就已经正式提出:“要大力拓展演艺市场,满足城乡居民对演艺的消费需求,实现从演艺大国到演艺强国的跨越。”这足以说明,发展演艺产业是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已具有了国家战略发展的深远意义。特别是在2014年10月北京召开的文艺座谈会,更加突显出文艺演出工作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主席在这次大会上强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国武术正是这种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体,理应担当起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任。一直被誉为“国粹”的中国武术,不仅具有体育属性,而更多的价值属性在于文化,在于艺术。它作为一种视觉化的艺术,对于所拥有的丰富艺术资源必须要进行理性分析挖掘使其实现经济产业价值,这也是中国武术艺术资源在社会上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使命使然,也是中国武术在市场经济中发展演艺产业的归宿所在。

自古以来,中国就存在表演艺术,但是上升为演艺产业还属于一个“现代事件”。当我们“谈到演艺产业,这还是新生事物,主要产生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也就是说中国的演艺产业尚处于产业的初级阶段。”[15]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财富得到满足之后,更多的需求导向精神文明的提升。“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精神文化需求层次不断提高,”[16]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社会变迁过程。正是基于此,才催生演艺产业和演艺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观看电影,欣赏演出,倾听音乐等娱乐方式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享受。中国武术也顺应时代发展,自然承担起这些社会功效。武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在古代的孕育过程中,人们更注重它的击打实用价值,对于中国武术固有的艺术性尚处于审美懵懂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今天中国武术的艺术形态已处于显现的位置。这一点恰如武术艺术研究者吴松博士所言,“武术‘实用属性’正渐渐褪色,而‘审美属性’却在不断的彰显,并已成为一种带有浓重艺术气息的表现形态”[17]的那样。追溯早期历史在《释名·释言记》中也有记载指出:“武,舞也,征伐行动,如物鼓舞也。”《诗经·毛诗序》中也提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中国武术史概要》中也指出:“原始武舞与原始武术实为一体。”这一点与现代著名舞蹈家吴晓邦所说:“中国的舞蹈一般都是武术”的言论不谋而和。不言自明,中国武术的“武”与“舞”其本质就具有同源性。并且武术与舞蹈的结合更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喜悦、美的体验及美的艺术。因为,“艺术的目的是再现现实。”对于武术来讲就是用“艺术”来呈现武术“现实”。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也曾讲到,“艺术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这种动作的若隐若现就是武术的高度艺术化,这与著名武术家邱丕相先生所认知:“武术套路从本质上来讲可以说是艺术的另类表现形式”的判断一样。所以,我们坚信对于如此“言不尽,意无穷”的美妙艺术,以一种产业的形式显现出来,必定会受到世人的赞赏。

对中国武术这种“言不尽,意无穷”的艺术资源在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重新归类发现主要存在形式有武术影视、武术话剧、武术动漫、竞赛表演、功夫舞台剧等一些与演艺紧密相关的资源。这些资源通过灯光、音响、舞台的渲染处理,变得更加时尚与炫酷,以迎合市场更多消费者口味。就目前发展而言,有研究者指出“武术产业结构类型虽基本完善,但寻求短期效益,并没有使得产品服务质量提升。”[18]也绝不能以低俗来替代通俗,以过渡娱乐来换取精神享受,这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实现演艺产业的过程中是一概不能姑息的行为。

就通常而言,演艺产业是指“以商业化为目的并面向大众的,主要在剧场、广场、音乐厅等室内或室外公共演出场所进行的艺术表演活动,也包括与表演相关的创意策划、经济管理、票务等活动。”[19]当下,演出市场的不断繁荣,为演艺行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而武术艺术资源对于实现其演艺产业化更具突出优势,尤其是武术影视作为龙头行业,拥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和较好的发展契机。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武术演艺产业也提出了更多希冀,当然由于当前交叉学科和跨界融合思维的兴起,对于任何事物的研究就要建立在“多维视角”和“立体思维”的基础之上展开。武术艺术资源产业化的研究亦是如此,它不是独善其身,无所羁绊的独立事项。我们必须坚持中国武术是一种“艺术”的基本立场,综合创新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求解武术演艺产业所遇到的研究难题,与更多相关产业融合,协调发展,以凸显“武术”为元素的演艺开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创作,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受众群体。时下,斗转星移,事易时移,中国武术作为历史的产物,传统的结晶,与其固守传统,不如任其自由发展,让市场去选择,让消费者去鉴别,使中国武术的美得以更好地展现。

4 结语

基于我国文化大繁荣,体育产业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从中国武术固有的本质属性出发,分析武术产业的问题。对于今天而言,中国武术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尽管大力发展武术产业,这不是唯一选择,但却是促进武术繁荣发展的最佳方案。因为中国武术的资源是无比丰富的,呈现的形态也是多样的,涉及的领域更是宽泛的,它既是体育又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挖掘中国武术的体育资源、艺术资源、文化资源,进而转化实现其对应的健康产业、演艺产业、文化产业。由“三种资源”转化构建起“三种产业”形态,但三者并非独立进行,要在整体发展观的指引下,相互汲取,相互借鉴,相互带动,共同构成强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集群。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演艺武术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中国魂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演艺之花竞相开放再现国际化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