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之思

2020-11-23 02:21冯发金冯艳琼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助力民族传统

冯发金 冯艳琼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2.玉溪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展民俗活动、民俗表演、技能比赛”等助力乡村振兴活动[1]。由此可见,民俗活动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因而,作为民俗活动重要载体和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对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这也是国家赋予“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正是基于这一使命,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问题,也应该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呈现出诸多问题或不足。这些问题或不足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质量。

所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站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前,站在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面前,对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是急需的、必要的。因为,它不仅可以夯实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石,也可以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还可以对新时代该领域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1 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蕴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2]。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规划》中提出的。就这一概念界定,不难看出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推至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以“秉承振兴乡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景、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坚持结合民俗文化、突出地方特色,坚持以群众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坚持有仪式感、又避免铺张浪费”。从这三个坚持可以看出,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不应该只注重华丽的外表,更应该注重内涵。据此,这“三个坚持”既是对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规律的认识深化,也是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繁荣的认识深化,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康前行、再生和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正是基于这种深化的认识和前行的保证,使得新时代的“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它的价值意义蕴涵更加深邃。因为,《规划》明确提出了“积极开发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项目等内容”[3]。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指出:“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4]。

《礼记·投壶》曾这样记载:“投壶,射之细也,射为燕射。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5];《左传·昭公》载:“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穆子曰:有酒入淮,有肉如坻。寡人中此,与君代兴,亦中之”[6]。这些历史记载充分说明了,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一的“投壶”,它既是一项践行“礼”的活动,也是一项“以行外交”的活动。这也说明,民族传统体育蕴藏着诸多丰富的、独特的“乡村振兴”的内容。比如,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以身体表达的“民族化的生活方式”、“追求教化的文化”、“享受过程的文化”、“浓郁的宗族文化”、“君子文化”、“审美文化”、“身体文化”、“技术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无不为乡村振兴“点燃火花”,无不让乡村更有魅力。因为,民族传统体育蕴藏的伦理性高于规则性,生命性高于游戏性,娱乐性高于竞技性,艺术性高于体育性。这些文化特质恰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载体”和“吸金”的“源头活水”,更是其它传统文化不具备的。这一点,王岗、李延超、虞重干等著名学者都达成共识[7,8]。不仅如此,学者陈振勇提出:“我们可以在文化研究中探寻发现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9]。比如,白晋湘教授在《从传统到现代:对中国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的思考》一文中也提出:“要注重从‘民族民间’思想智慧中汲取营养,让民族民间思想智慧在社会伦理、道德引领等方面贡献中国智慧”[10]。所以,民族传统体育的这些独特价值就是它助力乡村振兴的“根”,必须要抓住并利用好、保护好。

据此,民族传统体育在倡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的国家意志面前,在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国家战略面前,在诸多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国家规划面前,其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和意义才是最深邃、最丰富、最独树一帜的。因为,它以“身体行为”践行着“以‘体’化人,以‘体’兴乡”的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目标。

2 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难题

众所周知,民族传统体育在国家层面的规划和指引下,其助力乡村振兴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消费市场日益活跃,文化供给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产业贡献”不断加大。比如,浙江金华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村”两年实现增收680余万元[11];衢州市的“丛林穿越”1年吸引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万元[12]。但是,在看到丰硕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民族传统体育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助力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应该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周易》有云:“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3]。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不得不承认,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的同时也沉积了大量的问题与矛盾。比如,民族传统体育在“过度追求GDP”的增长面前,在“过度商业化”的运作面前,在竞技化的“绑架”面前,在“逆全球化”和“乡村终结”的面前,在繁华都市的强大福利的诱惑面前,在单纯的“赛事”的助推面前,在年轻人们都迷恋上现代体育的西化面前,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面前,等等。确实出现了“存续场域”和“生存空间”等依附“母体”消亡,文化生态破坏严重;出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基因被人为地割断,民族血脉一滴一滴的被吞噬,民族传统体育蕴涵的道德价值观逐渐被遗忘,形成了“伪传统”、“文化沙漠”、“去中国化”的情况;也出现物质欲望的不断扩大,忽略对“蕴含”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挖掘;还出现乡村的民族传统体育精英不断流失,展演主体缺失和展演的规模不大、技艺不高、内容不精彩、魅力不够;更是出现一些以节事为载体的民族传统体育举办赛事的周期太长,甚至演出的时间还与游客的时间“错位”和“冲突”,以及“如出一撤”、“一场赛事养不起一方人”的情况。以此种种,足以见之,我们是在牺牲生态的基础之上寻求的发展,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其实,卢元镇先生曾在2001年就提出我们对民族体育产业的认识“窄化”问题[14];钟海平教授等提出“缺少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关注”[15];刘少英教授等也提出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经费不足、场地设施不完善、组织管理松散等问题[16];李延超教授等提出“庸俗化、舞台化、保护管理意识不强”[17]等问题。这些问题林林总总,概括起来就是“去中国化”、“肤浅化”、“趋同化”、“片面化”、“碎片化”、“资源性”、“人才性”、“短暂性”、“规模小”、“效益低”、“假繁荣”等“质与量”的问题。据此,透过这些问题,不难看出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难题。

因此,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面临如何通过转换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华夏文明来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如何重塑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如何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让群众致富,如何“扶正”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业态,如何培育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和如何精准施策等“六大难题”。这些现实难题急需“靶向治疗”。

3 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构建

3.1 深挖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蕴藏”的华夏文明,让群众的文化自信“强起来”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18]。这是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助力文化自信提出的最新的、最高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要求。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有着千百年的文化积淀的凝聚华夏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更应该成为助力“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因为,通过转换民族传统体育器具和身体行为蕴含的华夏文明可以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等文化自信。从民族传统体育器物来看,东汉班固在《弈旨》中对围棋是这么说的:“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棋有黑白,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19];在《南史·羊侃传》中对“矟”是这样记载的:“车驾幸乐游苑”,(羊)侃预宴时,少府新造两刃矟成,长二仗四尺,围一三寸。帝因赐侃河南国紫骝,令试之,侃执矟上马,左右刺激,特尽其妙,观者登树,帝曰:‘此树必为侍中所折矣’。俄而果断,因号此矟为折树矟”[20]。 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器物藏着“阴阳相克”、“恰到好处”等中国智慧。

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行为蕴藏的华夏文明更是丰富,比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引邯郸淳《曹娥碑》对“龙舟竞渡”是这样说的:“五月五日,时迎伍君”。在《越绝书·记地传》中是也有记载:“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在《穆天子》中也记载着:“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左传·昭公》对“投壶”也有记载:“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穆子曰:“有酒入淮,有肉如坻。寡人中此,与君代兴,亦中之”[21]而武术则更甚一筹,比如武术身体行为更是蕴涵着“引进落空、避实就虚、以柔克刚、善巧善变、四量拨千斤、点到为止”等中国智慧。毋庸置疑,民族传统体育“藏着”追求礼、敬、美、共赢、身心合一、保家卫国、国泰民安等伦理精神。所以,在乡村内涵建设还需要丰富的时代,在“骂自己的文化、一切都维西是举、只知有西不知有东已经成为时尚、潮流”的当下[22]。更不应追求物质层面的“表面繁荣”,更应该寻求深厚的文明来助力乡村振兴。 没有深厚文明的乡村振兴就是“空壳”,就没有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因为文明程度是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据此,乡村振兴与华夏文明、群众的文化自信存在紧密相联的关系。可以说,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最能体现和蕴涵着华夏文明的民族传统体育,对增强群众文化自信作用是独树一帜的。比如,民族传统体育的每一个项目、动作都蕴涵着丰富的华夏文明。它的身体行为蕴含着哲学的内涵、道德理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基因,践行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23]等伦理精神和思想道德。

3.2 重保、护走特色,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好起来”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24]这是国家层面对文化生态好起来提出的最新的发展指南。这个指南对重保护、走特色,让文化生态“好起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对攻克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千人一面”、“魅力不足”、“留不住客人”、“体育化”、“精英体育”、“竞技化”、“文化失忆”、“文化消亡”、“过度商业化”等问题提供了解决良策。这个良策就是,不仅仅要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还要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性和精髓。这就要求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不要盲目“求洋求新”,盲目“山寨模仿”,必须要实施和打造“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以发源地为中心,大力建构并培育“武术之乡”、“陀螺之乡”、“风筝之乡”、“龙舟之乡”、“舞狮之乡”、“水上芭蕾之乡”等,并以发源地及其特色体育项目为“品牌”举行大型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展演。这种展演不应该只是让人们看到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比赛的一段”,更应该呈现出“身体文化的全部内涵”。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重保护、走特色、走“雅众”两相并进、走“突中吸西”兼容互补的错位发展的“差异化”之路;坚持以“创新性发展”为动力,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民族基因”、“民族血脉”为灵魂,坚持保护是原则,特色是基础,品牌是生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好、人好我更好”,打造一批“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化、现代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饶远教授也认为:“我们应该在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基础上,吸收现代体育文化的先进思想和发展方式”[25]。

同时,既然材料价格上涨了,附属工程或措施项目成本也必然会增加,如供风、供水管路、供电线路、辅助加工厂等,临时办公及生活用房、砂石料系统、混凝土生产系统等更是与此直接相关。

3.3 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深度融合发展,让群众“富起来”

生活富裕是建立美丽乡村、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这一根本要求的实现,离不开民族传统体育与其它资源的深度融合发展。因为,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需求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已经不再是追求“单纯性的观光旅游”的视觉美感,不再是追求低俗的身体表演,而是追求“更巧”、“更美”、“更雅”的文化品位,也就是精神层面的审美追求。因此,也只有满足文化品位的“产品”才能真正让群众富起来,才能有效实现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

回顾过去民族传统体育与乡村融合发展的历程,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过惨痛的教训,这些历史值得人们铭记。也许成功与失败都有着诸多的内因和外因,但是这一过程中,呈现了文化在消亡的现实,面临农村体育经济“昙花一现”的威胁。所以,在国家倡导民族复兴面前,在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面前,在乡村振兴面前,在促进消费满足需求面前,也就有了民族传统体育与其它资源深度融合发展,让群众“富起来”的愿景。这个愿景的实现必须要让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特色村落、自然环境、人文等资源高度匹配、深度融合。因为民族传统体育与其它资源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吸引更多游客的“睛”,还可以吸引更多游客的“金”,进而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成为群众“富起来”的新的经济点。这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更是让群众受益的具体体现。

3.4 注重挖掘培养,让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长起来”

“挖掘培养乡土化本土人才”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年)》中提出的。这是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提出的最新、最高的人才战略。毋庸置疑,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应该将这一战略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战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就应该成为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乡村振兴离不开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更离不开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面前,在加强群众体育工作面前,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面前,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面前,深入培育挖掘,让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长起来”的问题就应该成为体育界不可推卸的使命担当。

近年来,在培育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群众、传承人、企业家、文化工作者等多元治理主体,治理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严重地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比如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消亡、技能水平不高、艺人数量少、表演规模小等,不能达到深远影响和令人震撼、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李卓,郭占峰等学者认为:“精英流失致使乡村发展缺乏活力”[26];学者马德浩、季浏也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阐述与组织陷入了主体缺位的状态”[27]。因此,只有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之一的“体育精英”身体力行,带头组织与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乡村振兴才有希望。所以,当务之急是必须要培育、挖掘一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让它们“长起来”,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主力军”培育和挖掘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从模式上,坚持以学校为主,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为辅的共同协作,也就是“学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民间组织”这一校、企、政、民共同运营的“一条龙”;从类型上,要培养展演的技术人才、民族体育运作人才和体育产业金融服务人才;从周期上,可以根据项目难度设置短期、中期或长期三种时间,从时间上把控;从形式上,采用网络与现场教学结合的培养方式等。这样就可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28]。因此,注重培育、挖掘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对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5 加强规划和引领,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业态“活起来”

在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的“体育产业五万亿”目标引领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取得了丰硕成果,成功创建和举办了很多耳目一新、别开生面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活动,形成了新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链,吸引了大众眼球,走进了乡村以及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比如,浙江金华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村,贵州都匀的“水上芭蕾独竹漂”,内蒙古的赛马、射箭。

与此同时,在“产业热”的催生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也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各种“大大小小的”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层出不穷。火热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背后暴露出“产业扭曲”的“冰冷”事实。“无厘头”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正在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实现过程中类似于“稻草人”一样的“虚无”状态。这样面无血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业态非但不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发展和乡村的振兴,甚至还会催生出更多的“僵尸”产业。

一些体育“中介机构”借着乡村振兴和健康促进这两张“王牌”,正在“恶化”、“丑化”民族体育文化业态。不断将赛事、场馆等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垄断,把赛事作为私人摄取“票子”的工具,致使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群众)远离体育,出现“虚无的繁华”的景象,限制了乡村的振兴。这些所谓的“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业态确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夹杂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晓欢认为:“当前也出现了借助特色小镇”概念“拿钱拿地”的倾向[29]。显然,这种业态非常需要政府的科学规划和正向引领,让“助”的力量“大起来”。

在历史上,这样正向引领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据《墨子·尚贤下》载:“凡我国能射御之士,我将尚贵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罚贱之”。这样的引领,在当时便出现了大量以武技为生的“武侠”和“养士”,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武技”的发展。学者叶强也认为:“乡村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政策的引领将难以实现建设目标”[30]。陈青教授更是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更需要国家意志”[31]。这些观点,无不说明加强规划和引领的重要性。强规划和引领就是要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创新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3.6 坚持精准方略,让“助”的力量“大起来”

“坚持精准方略”[32]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战略中提出的,也是习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这一系列的“新”正在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有效助力乡村振兴的“纲领”。这个纲领为助力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走进了一个“高潮”,在这个“高潮”中,也难免会出现“石沉大海”的情况。这些情况严重削弱了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力量。一些民族地区投入的大量资金建成的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最后无人问津,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小镇变成了“舌尖食府”就是证明。

坚持“精准方略”就是要真真实实地弄清楚、搞准确,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内容、途径等。也正是在这些问题面前,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才走进了一个“精准”的发展阶段,它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自信’引领的,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要求的,秉承振兴乡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景、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是“积极开发与保护利用,打造一批民族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与现代消费有效对接,推动与其它产业深度融合”。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做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利用精准、项目品牌打造精准、与现代消费需求对接精准、助力成效精准。不仅如此,还要通过这些“精准的内容”来凝聚人心、教化群众、纯化民风、丰富文化业态。因此,坚持精准方略就是坚持“助”的目标精准、成效精准、保护利用的项目精准、品牌赛事的打造精准、消费需求的对接精准、产业受众精准。也只有坚持精准方略才能让助的力量更大。所以,坚持精准方略,让“助”的力量“大起来”是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要而言之,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就是要深挖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蕴藏的华夏文明,让群众的文化自信“强起来”;重保护、走特色,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好起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深度融合发展,让群众“富起来”;注重挖掘培养,让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长起来”;加强规划和引领,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业态“活起来”;坚持精准方略,让“助”的力量“大起来”;换言之,就是要提高其助力乡村振兴的质量,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搞好文化生态,搞活文化业态,让其茁壮成长。也只有这样,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才能顺利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憧憬才能有效落地。

4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提出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体育强国思想。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乡村振兴而言都是千载难逢的契机。因为,它可以实现“以体兴乡,以乡载体”。然而,还要“谨记”:“当地资源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匹配度’再高也需要精心培育,新兴体育赛事再‘聚光’也没有必要去趋同”。所以,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需要的不是“表面的繁荣”,而是深度挖掘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文明”和树立文化业态的“正能量”等。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寻“根”护“魂”。唯有这样,乡村振兴才会更有内涵和魅力,才能让美丽乡村“动起来”、“兴起来”,进而实现“以体兴乡、以乡兴国”的战略目标。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为乡村振兴之必须,不可轻视其锋。

猜你喜欢
助力民族传统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助力成功七件事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MINORITY REPORT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