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祯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村城镇一体化的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农村“一老一小”现象较为普遍,老年人成为农村生产劳动力的主力军,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留守老年人不同程度存在着生活自食其力、生病在家没人管、有话无处说、有苦无处诉、照看子孙不力等问题[1]。如何形成政策合力和社会合力,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让留守老年人安享晚年快乐生活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只靠耕种土地收入不能满足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家门进入城镇务工或经商,将孩子、老年人留在家里,老年人生活无人照顾。
农村留守老年人中除少数有退休金外,大多数老年人家庭年收入普遍比较低,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政策性养老保障固定收入;二是农副业亩平收入只有400元左右的生产收入;三是子女给的,一般养老金平均在100元/月~400元/月之间[2]。高龄留守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主要靠自己或配偶。一旦丧偶,一些日常生活能力差的男性老年人连做饭都成问题,所能依靠的只有邻居和社区。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也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由于子女不在身边,邻里往来少,一些留守老年人突发疾病无人知晓。
留守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往往被子女和社会所忽视。部分年轻人忽视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有的子女每月只给少量的生活费,不打电话联系询问老年人的生活和身体情况,甚至常年不回家看看,导致留守老年人精神空虚,思想消极,尤其是身体不适时无人问津,有的老年人会有过激行为。农村留守老年人大部分平时和孙辈生活在一起,承担对孙辈的照料重任,大多数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文盲近一半,老年人对孙辈的管理主要是生活上的照料,没有教育引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导致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力量及资源呈碎片化的状况,分散在各部门,难以统筹协调发挥作用[3]。尤其是养老设施建设进展较缓慢,有经费的无场所、有场所的缺经费,已建好的养老中心差专业护理人员等问题,与工作需要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工作需求。
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是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因素之一,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素质高低关系到养老服务的好与坏。有的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性不强,人员流动性很大、从业数量不足,队伍稳定性差,服务队伍跟不上“留守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虽然已建立了基础的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台账,但距离详实完备、精准精细还有差距,在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上存在障碍,导致极少数需要扶助的工作对象没有得到关心关怀,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工作网络,织牢基础工程。
我国人口趋向老龄化,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学习娱乐、强身健体、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在加大建设力度,提高服务保障水平[4]。为适应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需要,老年人关爱服务保障体系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居家养老建设等模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日常活动、锻炼提供活动场所。在社区集中地段建有健康放心食堂、宽敞活动场所、卫生室、棋牌、舞蹈、书画室和理发店等一整套设施完备,既能满足社区的老年人按时就餐,吃到消化营养可口的饭菜,保障他们身体所需营养,又能根据个人爱好特长快乐学习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为社区老年人健康提供精神食粮,陶冶情操,强身健体。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建立健全消防安全、饮食安全、卫生服务、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等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严格要求加强管理,提高服务人员的思想、安全意识和业务素质,与老年人和谐相处,社区老年人能在安全舒适的环境里生活,提升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3.保障系列化优质服务,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因人而异,制订个性化服务项目,按时测量血压、规定时间测血糖,需要做康复的帮他们做康复,需要用药的督促用药,社区老年人们随时随地得到照看,开展谈心交心、心理疏导活动,消除他们因身体不适带来的心理负担,保证他们身心健康。
1.居家养老,实现农村留守老年人不出门在自己家里就能养老的愿望。我国大多数老年人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和儿女,到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去养老[5]。只愿意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儿女们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士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适应在家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2.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定期探访制度,随时为他们提供相关服务。通过打电话询问、上门访问等方式,及时掌握留守老年人生活和身体近况,为留守老年人提供相应生活照料和服务,切实提供留守老年人生活、身体安全保障。
大力倡导有志之士回乡创业,鼓励农村创业人员投资建设更多的农村福利院、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机构,由地市统筹指导、县(市、区)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具体负责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准确掌握留守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家庭人口、经济条件、生产生活情况、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摸底,根据年龄、族别、家庭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等进行分门别类建档立卡,定期更新,实现信息动态管理。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工作的知晓率。鼓励留守老年人主动参与社会交往,结合“敬老月”“重阳节”等开展跳舞、唱歌、书画展、相声、小品等文化娱乐活动,宣传家风家规传统美德,营造正确对待、关心关爱留守老年人的社会环境,形成互帮互助、助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台账,并实行动态管理[6]。及时更新相关内容。统计本地农村留守老年人数量、经济来源、家庭人口、身体状况、生产生活、存在困难及监护人联系方式等信息内容,重点掌握生活困难的高龄及失能和独居留守老年人情况,为扎实做好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打好基础。社区和村(居)要建立留守老年人巡访制度,及时了解留守老年人生活身体状况,将有变化的信息及时更新到信息台账里,更好地为留守老年人需求提供相应的帮助。
通过邀请养老方面的专家授课、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服务水平。养老机构依法管理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按时兑现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和社会保障等项目。推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与专业技能水平、从业年限挂钩,为培养建立一支稳定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打下坚实基础。
着力推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留守老年人较多的地方利用现有的公共设施、集体用房等场地,建设或者改造为养老服务机构。多方争取社会各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在公共活动场所安装体育健身设施,为本区域内的所有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丰富留守老年人生活。大力宣传正能量,消除老年人“养儿防老”、住养老院就是“子女不孝”等消极思想,促进他们愿意住进养老机构,让儿女不再担心老年人在家里无人管、生病没人照看的问题。同时做儿女的也要支持和理解年迈的父母,不要把老年人留在家里带孩子、做家务,让他们融入老年人群体里,享受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