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刘梦
一直以来,“三农”工作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经过党和国家的统筹规划及不懈的努力,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取得质的飞跃,但仍然存在着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农业的产业化体系不健全、产业运营机制单一等问题。最终归因于“人”的因素: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民集体的科学文化程度较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乡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注重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高质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农村本土人才,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吸引社会各行各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补齐“人才”这个发展短板。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如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质量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随着国内经济和农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政策的不断调整,根据现实的需要,农民的身份呈现多元化,由农民到农民工,再由新型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传统农民的职业属性被身份属性所覆盖,农民更多时候代表的是身份而不是职业。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瓶颈的实际情况及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大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有别于传统农民,它是一种职业,是服务于农村的发展和进步并获取相对较高经济收入的工作,职业能力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相关农业专业技能水平[1]。“十三五”是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方式也由传统的手工劳动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农业科技应用为主的多元生产经营模式。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有了新的要求。
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是人才,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人才,服务于乡村振兴。大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村农业人才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中坚力量,农民素质的提升是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内在驱动。
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投资的一般性,能够在未来实现价值增值,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投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人才资源是未来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农村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近年来,广西实施一系列人才强农战略,着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019年区政府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为全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依据。随后,自治区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力资本的提升。
伴随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快,传统农业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地区经济的发展,农民自身的发展已然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单一的农村经济结构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迫切需要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从业农民的素质技能,加快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模式,助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广西区政府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提出开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行动。首先,在农村人才的建设方面,区内将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加强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3];其次,扶持贫困区域发展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和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依靠人力资本的因素转变广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利于引领和带动发展现代、多元、绿色农业。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一批掌握农业专业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新型农村经营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分有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具体的培训内容不尽相同。培养农业专业化的人才需要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内容的选择上尤其重要。但在培训当中出现内容“一刀切”的情况,在进行培训之前对参训人员没有进行农业经营类型的甄选,对同一期报名的农民根据原先培训计划进行授课,忽略了不同农民的需求,当学员觉得目前的课程无法满足自身需要时,学习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最终影响培训效果。
教学形式主要是灌输式授课,由教师单方面授课,教师作为重要的信息获取源,教师的知识水平、态度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农民的满意度。从了解到的信息得知,多数的广西新型农民培训课程包含课堂讲授和实际操作,很少采用微课、慕课、精品在线课程等网络教学模式,现场实践教学的课程偏少;部分参训成员文化水平有限,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再加上培训时间短、培训人数多,能够亲身实践操作的时间有限,培训效果欠佳。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是一项持久的历史任务。需要农业、科技、教育、人社、财政、扶贫等多个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工作中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培训工作才能成功推进。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日常工作协调机制,各部门的责、权、利边界模糊。特别是培训过程中的任务、资金的管理没有统一的程序,缺乏对培训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导致“一边是教育培训资源紧张,一边则是教育培训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
新型农民培训实质上是一个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应用项目管理理论。项目管理是运用管理的知识和手段,来解决项目的问题。在新型农民培训中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使得培训计划、培训目标、培训过程、培训资源、培训评估的工作有序开展,从而提升培训的质量。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培训中涉及政府、培训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和市场四个对象,因此在培训项目初始阶段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地进行需求分析,给予培训项目初始筹备上的准备。政府应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及地方农业经济的需求,负责或者委托相关培训机构对辖区内的农民结合市场进行需求分析,充分利用好测验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分析方法,确定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了解各专业培训需求以及培训形式的选择等问题,为培训内容的制定收集依据,从而保障后期培训效果。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标是工作开展的关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标在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素质能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紧紧围绕目标出发,避免完成培训任务而培训的错误思想,从而导致培训流于形式。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的时间管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时间要兼顾农民的现实情况,尽量避免农忙时节,可以进行分期培训。根据培训的任务,将项目分成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的项目。根据类型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子项目,在子项目的基础上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再进行细分。每一个子项目按照原定计划完成目标,最终培训的总目标得以完成。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最终达成,关键在于执行环节。在执行中,政府应起到领导的作用,对整个培训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当局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及相应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质量保障机制。广西区政府2015年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由农业厅牵头,自治区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物价、税务、工商、扶贫、保险等相关部门参加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联席会议,负责牵头协调和组织实施全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其次,要按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现状督查,实时了解工作执行和开展情况,做到及时反应,解决问题,促进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培训项目费用的管理是培训工作关键的一环。培训工作的开展中应设置独立的经费管理小组,主要职责在于费用的预算和支配,全程跟踪每一个项目的费用使用情况。小组遵循规范运作和讲求效率的原则,负责培训经费的统一管理及实时跟踪经费使用情况,根据项目实际需要进行资源调配,以便将资金用到最合适的地方。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评估,应该是以政府、参训学员、培训机构为评估对象。按科学程序对整个培训流程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评定,分析培训项目存在的优缺点,形成相关的评估报告,从而为下一阶段培训工作开展提供参考。建立相关的新型农民数据库,通过对参训农民的跟踪调查,完善相关数据,对于新型农民的后续培养及项目扶持具有重要意义。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机制,能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针对现有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需要结合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力量,利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健全农民培训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