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超英
2010年以来,我国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上了教育日程,相关政府部门为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提供人力物力、优惠政策的支持,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结构与创业内容均发生了变化,这便意味着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就业形势的进一步严峻,社会中逐渐出现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各高校均新增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旨在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的道路。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中坚力量,负责实施和落实学校安排的诸多具体工作,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但在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知并不到位,首先是由于辅导员工作多年已经形成了既定的价值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更重视大学生学好专业课,因此忽略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其次,根据各高校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理工科院校与文学类院校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在理工科院校中有80%的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是关键,沟通与表达能力是次要的,主要是因为学校没有开展相关的就业创业指导讲座,辅导员自身的工作经验也存在欠缺,因此导致学生对就业创业不重视;最后,由于辅导员自身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不足,且学校没有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导致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无法全面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与教育部已经连续多年下达了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通知与各项事宜,旨在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保证大学生就业途径的多样性。在2019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表的报告中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有近8.29亿人使用互联网,网络普及率达到59.6%以上,19岁~29岁的网民就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为大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元的就业信息,也为就业创业指导带来愈来愈多的教育形态,加强学生自身价值观、就业观的建设,同样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由于大学生在寻找工作过程中过多地关注工作的薪资、就业城市与工作环境,对于工作本质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欠缺,进而导致在毕业当年错过了许多的工作机会,又随着身份的转变,获取工作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局限,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因素。因此,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成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辅导员在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要与学生的素质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增加就业课堂的生动具体性,将就业创业指导作为提升素质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来看待,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学生经过紧张的高考,步入大学后会很迷茫,对未来存在诸多的焦虑性情绪,很容易导致其心理出现问题。作为辅导员,要把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寻找到自身的价值取向,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能力,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通过学生在工作与学习中的锻炼,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辅导员可召开相应的主题班会、专题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引导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邀请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行演讲、座谈等,让学生更加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与内容、社会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等;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水平,让学生明确自身的爱好特点、职业兴趣,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项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辅导员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升大学生对于就业的理解程度,消除误解与盲目,确保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1]。
此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过高、对就业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导致现实与理想存在差距,阻碍了学生的就业。辅导员在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时,主要帮助这类学生克服盲目自信的心理,结合他们的自身性格、能力特点,进行就业规划的合理选择,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并且为了响应国家近年来的号召,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到边远的基层地区,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在无私奉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是一门涉及科目种类繁多的新兴学科,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不久就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由于年龄与学生相差不大,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与学生心连心。学生在就业或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地与辅导员进行沟通,辅导员的角色优势也会在第一时间凸显出来,并在接下来的相处中,更容易由亲密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朋友”关系,也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辅导员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对就业指导工作十分有利,辅导员增强自身的素质同样十分关键。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时代的发展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才能够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加强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辅导员在工作之余,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加深对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了解、增加知识储备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创业指导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学校应建立健全辅导员的考核机制,为辅导员进修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辅导员参加跨省交流会与培训会。并且为辅导员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加强辅导员间的信息沟通,对于存在的相同问题,可互相汲取经验,提升工作质量与层面;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对于就业创业指导的认识,树立就业创业指导的全程观念,及时掌握国家的最新政策,实现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与就业指导工做进一步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认清国家的就业形势、拥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做到真正意义上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落实。三是学校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于业绩达标的辅导员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设立就业创业指导先进模范,并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定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评比、评职称等活动,提高薪酬待遇以保证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质量的连续稳定,促进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的发展[2]。
根据国家的政策、社会资源、行业领域动态等数据,设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最新信息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帮助学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学校可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超话发布就业创业的相关信息,由学生担任客服人员,帮助毕业生联系企业,或者是帮助学校处理相关事宜。在校园中可建立一个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设立咨询服务台,为学生提供线下的帮助,在校生可通过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寻找到满意的兼职,以此丰富校园生活。学校以及学院在每年的毕业季前三个月举行大型招聘会,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引进众多资质丰富的企业和公司,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途径、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
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学生开拓了更加广泛的就业创业眼界与视角,现如今有些互联网公司相继推出了就业创业软件,学生在这里能够获取数量更多、种类更全的就业创业信息,相对减少了就业创业的盲目性。学生还可与辅导员沟通,对这类信息进行细致的分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更加合理的就业创业选择,为今后的就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对于毕业后的学生,辅导员要做到跟踪服务,及时了解学生的现状,通过学生的反馈对单位与就业信息进行总结,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经验,切实做好辅导员在学校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充分发挥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作用。
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时,主要面对的有以下三类学生:第一,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这类学生最大的性格特点是自卑,无法正视自身的优点、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不全面,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往往由于缺乏胆量与勇气而错失了良好的工作机会。作为辅导员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将就业创业信息提供给学生和家长,在家长建议的基础上,学生做出合理的就业选择,以此形成家庭——学生——社会三位一体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第二,高校中的女学生。以某所高校为例,近些年入学的新生中,女生占比63%,因此学校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另外,根据国家研究院的相关数据表明,女生在进行择业、适应工作的时间较男生花费的时间长,在心理承受能力上也较男生弱,男女生在使用相同简历的情况下,男生入职率较女生高44%以上,因此女生的就业压力较男生大。辅导员对女生进行就业辅导时要着重锻炼在校女大学生的能力,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参加学校组织的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活动,帮助她们扩展就业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第三,心理素质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在心理上最大的问题是从众心理严重、无挑战精神、容易焦虑。作为辅导员,应仔细观察这类学生的心理,综合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帮助学生实现角色的转变、走出心理误区,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去[3]。
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作为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参与指导工作;作为学生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就业观,积极配合辅导员的工作。教师与学生共同充满自信地迎接就业挑战,就能够很好地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