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怡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15年3月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文件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产业兴国、实业兴邦的重要战略部署,尤其在近几年世界风云变幻之时,我们更加意识到必须做好本国的工业,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从容面对各种挑战,把握机遇。当前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改变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因粗放型发展而导致的“大而不强”的局面,这也是我们对于“工匠精神”呼唤的现实依据[1]。李克强总理于2016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提出引起了社会各级人民群众的广泛热议,紧接着全社会各个行业都掀起了一股践行和培育“工匠精神”的热潮[2]。但是“工匠精神”培育并不能一蹴而就,这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所谓“时间树木,百年树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工作虽然有一些与“工匠精神”类似的内容,但并不能与之完全重叠,有很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尤其在教育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等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的不规范、课程内容的缺乏、学生实践活动基地的缺少、弘扬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结合等具体执行方面,都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坚定及当前社会上敬业精神缺失的现实问题,导致对工匠精神的信仰不足。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的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存在着很多并不积极向上、“三观”不正的现象,尤其当前社会对快速成功的功利性追求、一夜暴富的渴望,导致踏实工作、乐于奉献的人员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不再认同劳动光荣的价值观,追求高官厚禄的社会歪风邪气日益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加之当前大量明星和网红在媒体上的炫富、炒作,导致当代年轻人不再以成为一名劳动模范为努力的目标,走捷径、成名要趁早的思想在青年学子中盛行起来。技术工人这一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是青年未来职业的首选,工匠精神在浮躁的社会中逐渐被抛弃,导致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技术工人匮乏的尴尬局面。
第一,以树立文化自信为目标,培育青年一代学子们的工匠精神,铸造高职毕业生的“匠之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传承的宝贵精神,要求具备“忠诚”“坚毅”“仁义礼智信”等优良品质,这些都与我们的工匠精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工匠精神”包括了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岗位的坚守,对技艺的精益求精,这就要求职业人需具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要求,才能实现将工匠精神物化于每一个机器零件、每一台机械设备,每一次满意的服务中。高职学生能否认识到所从事职业的崇高性,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着他们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影响着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为此,我们在高职学生中要以思想、信仰和追求为中心,将脚踏实地、勤奋好学、目标专一、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高尚品质灌输到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是当前信息社会快速发展,我们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有效利用校园网、校园电子屏以及手机终端,尤其是要利用好当前流量巨大的热门APP,比如抖音,哔哩哔哩等,在这些APP 吸引力巨大的平台发布青年人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入耳、入脑、入心”;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宣传工匠精神,如组织劳模宣讲会、道德模范宣讲会、大国工匠拜师会等活动,丰富教师的来源,通过多种形式让工匠精神在学生个人意识中固化,潜移默化中渗入自己的行为与行动中,久而久之培育出学生的“匠之魂”。
第二,加强以赛促学,提升能力,不断锻造出高职学生的“匠之艺”。要成为技艺高超的工匠必须要有坚实的理论和技术作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在这个知识更新越来越快、飞速向前的时代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并训练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提升自我的内在驱动能力,让学生在接触信息渠道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能够不断产生出自适应的能力,为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为此,我们以比赛为依托,通过校内外定期的各类技能大赛,促进高职学生技术能力提高,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设立比赛小组,加强大赛训练,以比赛项目为提升能力的着力点,让学生专业课学习更具高水准,并使教师和学生们在教学比赛中不断挖掘潜力、发现不足、修正完善、追求卓越,从而达到不断提升技艺的目的,打造出高职学生的“匠之艺”。
第三,以国家未来的建设需要为目标,坚定劳动光荣的价值取向,筑起高职学生的“匠之梦”。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说:“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我们国家未来的兴旺发达靠的就是每一名劳动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青年人,因此新时代的青年一定要有劳动光荣,劳动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信念,坚定踏实地走好人生之路,摒弃浮躁的思想,从自己辛勤的劳动中获得美好的生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灌输式和启发式的教育方法结合。最终能够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们为设立更高的人生目标,实现更高人生的理想,最终达到追求自己“匠之梦”的目的。
第四,高等职业院校在青年学生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青年一代具备工匠精神的实践探索研究中应当注意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在树立文化自信、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视频的关注度高于文字内容,尤其对一些古文内容学生基本不会去点击阅读,所以文字阅读部分的教育效果较差;二是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教育课题内涵和外延挖掘不足。很多教育内容还比较老旧,强调硬性的灌塑,缺少柔性的一面,很多时候也没有认真深入的去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结合,仅仅是背诵诗歌、文章等老方法,考核也仅仅是一张卷子来定论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学习过后随着时间流逝很多之时也慢慢淡忘了,我们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并适时进行跟踪考核,并积极采取多种方法来实现学习效果的持久性;三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和开展的各项实践活动常常是集体活动,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考虑到,虽然我们也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社团活动,但仍然不能完全适合和满足当前青年一代个性差异导致的兴趣爱好不同的问题。
对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增加视频的数量,多多寻找或者制作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视频提供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乐于观看传统文化内容的视频,提升教育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据青年特点,开发更具有吸引力的视频装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过程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不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结合点,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比如可以采用结业剧目表演的方式来汇报学习的内容;三是在工匠精神的弘扬和教育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多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分析归纳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让青年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悟到工匠精神的力量,增强青年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感。
“工匠精神”这个词语其本身的特征非常鲜明。工匠们必须要进行体力劳动,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创造或制造出产品或者提供服务,也就是需要通过勤奋的劳动来改造客观世界,进而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并获得收入。工匠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在每一滴汗水中,对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理论的提供了现实基础,推动了世界的变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升级。同时,工匠精神也是敬业精神的体现,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摇篮,承担着为社会各个行业输送人才血液的重要责任,因此更要以“工匠精神”身体力行地为青年学子的教育提供精神指引和导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