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锐
(吉林省吉林市中西医结合肛肠医院,吉林吉林 132001)
女性分娩时会损伤盆底肌,若产妇不及时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容易出现子宫脱垂、尿失禁以及阴道松弛等一系列盆底功能障碍,严重危及产妇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1]。为此,产妇应重视产后的盆底肌康复锻炼。现今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的方式较多,使用较广泛的有电刺激疗法、阴道哑铃锻炼等,其中电刺激疗法能增加女性尿道括约肌的收缩能力,并抑制女性膀胱逼尿肌收缩,进而提升膀胱容量,增强产后女性储尿能力。但此康复疗法具有一定的危害,治疗期间易引起阴道出血,而阴道哑铃锻炼能较好地避免这种不良现象,且可随时随地进行锻炼,方便携带,对盆底肌康复能取得一定的疗效。基于此,该文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104例产妇,研究早期产妇实施盆底康复锻炼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104例产妇,随机均分成4组,分别是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对照组。早期组产妇年龄在 25~37 岁,平均(28.38±3.14)岁,其中经产妇 14例,初产妇12例;中期组产妇年龄在24~36岁,平均(28.34±3.11)岁,其中经产妇 13例,初产妇13例;晚期组产妇年龄在 25~39 岁,平均(28.33±3.09)岁,其中经产妇11例,初产妇15例;对照组产妇年龄在23~38岁,平均(28.31±3.16)岁,其中经产妇12例,初产妇14例。纳入标准:(1)所选产妇均为单胎、顺产且头先露;(2)所选产妇没有妊娠并发症;(3)既往没有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手术史。排出标准:(1)排除有沟通障碍的产妇;(2)排除患有隐性疾病的产妇;(3)排除护理依从性差和无法配合实验安排的产妇。对比4组产妇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在产后6~8周进行电刺激治疗,在此基础上,早期组产妇在产后6~8周再使用阴道哑铃训练器进行锻炼,中期组产妇在产后9~12周再使用阴道哑铃训练器进行锻炼,晚期组产妇在产后12~13周再使用阴道哑铃训练器进行锻炼。
电刺激疗法和阴道哑铃锻炼具体措施如下:(1)电刺激疗法措施:使用盆底康复治疗仪(VBIO-I型,苏械注准20182211250)进行训练,将电流参数设置为:10~25 mA,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15 min,治疗中根据产妇的具体耐受程度调整治疗时间和电流,且隔日治疗1次,治疗10次是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次电刺激治疗之后让产妇提肛锻炼5~10 min。(2)阴道哑铃锻炼方式:产妇首次训练时阴道哑铃(PDJ6枚装,苏械注准20180019340)要使用最轻的,将其放入阴道内,持续1 min后将其取出,并让产妇将盆底肌肉收紧。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哑铃在阴道内的放置时间,直至阴道能保存哑铃在10 min以上,且产妇在做腹压增高等动作时也能维持哑铃不掉落后,增加哑铃的重量,继续做阴道哑铃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次持续15 min,持续锻炼3个月。
观察4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以及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1)使用手测法来评估盆底肌肌力,其中1c级:没有感觉到阴道肌肉的收缩;1级:阴道肌肉收缩较轻微,且无法持续;2级:能感觉到肌肉出现明显的收缩,且能持续2 s;3级:阴道肌肉收缩时手指会向上,能持续3 s;4级:阴道肌肉的收缩能力能抵挡住手指的压力,能维持4 s;5级:阴道肌肉收缩能力可持续抵挡手指压力5 s或者5 s以上。(2)比较4组产妇3个月内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概率,从阴道松弛、子宫脱垂以及尿失禁等方面进行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早期组产妇盆底肌肌力在3级及以上的概率高于中期组、晚期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 0、9.339 2、17.694 4,P=0.044 2、0.002 2、0.000 0)。见表1。
表1 对比各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n(%)]
早期组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概率低于中期组、晚期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 0、6.584 0、10.833 3,P=0.044 2、0.010 3、0.000 9)。 见表2。
表2 对比各组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概率[n(%)]
正常情况下,女性的盆底组织会使女性的盆腔器官处于正常的状态,协调女性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临床研究发现盆底肌肉主要由I类肌肉和II类肌肉共同组成。I类肌肉属于I种慢收缩纤维,能够进行长而持久的强直收缩,如果肌力下降,则会导致阴道松弛和体位性漏尿等状况;II类肌肉属于快收缩纤维,这种纤维是快速且短暂的进行阶段性收缩,如果肌力下降则会表现为咳嗽或大笑时发生漏尿的情况。
女性在妊娠期间,身体的重力轴会逐渐向前移,重心会指向女性的盆底肌,在妊娠后期随着子宫重量和体积的增大,盆底支持组织的负重也在增加,盆底肌在长期的受压中会出现韧带和肌肉松弛现象,再加上机体分泌胎盘激素溶解胶原蛋白,会让阴道膜松弛和膨胀,还会让尿道闭合压减弱和盆腔器官下降,进而导致压力性的尿失禁[2]。在分娩时,婴儿通过产道,会扩张盆底组织结构和软产道,还会撕裂或者拉长肌纤维,进而严重损伤阴道软组织和盆底肌,引起产后并发症[3]。
盆底肌肉训练是临床上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的主要方案,而将盆底肌肉训练器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主要是通过针对性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专业的肌肉训练,尽可能通过肌肉训练增加患者盆底肌肉群的收缩能力,通过对患者的盆底肌肉进行训练,有助于促进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盆底肌肉训练方案在应用过程中遵循1对1的个体化原则,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要求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根据其个体状况进行简单的会阴收缩以及提臀训练等,从肛门、会阴、臀部和呼吸4个方面使患者的肌肉有规律的进行被动训练,这样能够使患者分娩后的盆底肌肉群功能快速恢复,并且这种训练方式能够使患者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肌肉张力。通过盆底肌肉训练器进行辅助训练,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尿失禁状况,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能够恢复正常。
该次研究中,再给予产后正规的指导外,实施产后盆底康复锻炼,主要包括电流刺激、阴道哑铃等方式进行训练,其中电流刺激能唤醒产妇的神经和肌肉,进而提升局部血液循环能力[4]。此训练方式能被动锻炼女性的盆底肌,进而提高产妇阴道的收缩能力。在此锻炼基础上,再给予阴道哑铃器锻炼,以提升产妇阴壁肌肉的收缩功能,继而增加产妇的盆底肌肌力,让阴道逐渐变得紧致,以降低产妇发生阴道松弛、子宫脱垂等一些盆底功能障碍的概率[5]。通过该次实验数据也能看出,早期实施盆底肌康复训练器训练的产妇,盆底肌力在3级及以上的概率要比中期组、晚期组以及对照组高,且越晚实施盆底功能锻炼,盆底肌力恢复越差;同时,在早期进行盆底康复锻炼的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概率低于中期组、晚期组以及对照组,且越晚进行盆底康复训练,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就越差。由此可以看出女性产后盆底功能自我修复的能力比较有限,需要给予康复锻炼。利用电流刺激神经和盆底肌,能提升盆底肌的兴奋性,避免盆底肌肌肉持续萎缩。在此基础上,再使用阴道哑铃进行锻炼,还能进一步提升产妇的盆底肌肌力,进而预防盆底功能障碍。
综上所述,产后早期行盆底康复训练器训练能较好地预防盆底功能障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