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瑜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医院康复科,江苏苏州 215000)
脑卒中属于脑损伤疾病,病因为颅内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具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1]。若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四肢偏瘫,面部、舌下等处肌肉功能受到阻碍,严重危害患者的肢体功能[2]。经颅直流电刺激是新兴的治疗方法,属于非侵入性操作,通过恒定低强度直流电,对患者大脑皮层神经元进行刺激,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进而改善肢体障碍[3]。有研究发现[4],高重复性运动训练能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该文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76例患者,其中38例患者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疗效更为理想,能更好地促进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报道如下。
以该院收治的76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病例男女比20∶18;年龄55~86岁,平均(72.6±3.8)岁;病程 3~30 d,平均(15.8±6.9)d;卒中类型:脑出血21例,脑梗死17例。观察组病例男女比21∶17;年龄 55~88 岁,平均(71.9±4.2)岁;病程 3~30 d,平均(16.2±6.8)d;卒中类型:脑出血 22 例,脑梗死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可比性。
纳排标准:入选研究的卒中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分组。经颅CT确诊为脑卒中,疾病类型为脑出血和脑梗死。排除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恶性肿瘤、合并失语障碍及资料缺失的患者。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指导家属日常康复注意事项,开展传统康复训练,对患者上肢功能恢复进行训练指导。对患者床上肢体摆放,四肢关节的主被动活动和翻身、坐立等动作进行指导。指导患者保持肩关节向前屈90°,保持肩关节的外展,控制角度在90°。指导患者肩关节的上举和外展动作,维持180°活动范围,对肩关节进行外旋运动。具体动作可以是摸头、伸肘等。保持前臂充分的旋后、旋前,同时锻炼腕背伸动作。指导患者练习模拟抓物的动作,将物体抓握再放开,在抓握时要控制腕、指等伸展动作。患者的拇指、食指也要进行屈曲运动,对物体进行环绕抓取,最后将物体放开,对腕背伸、手指等关节进行伸展训练。保持拇指与腕掌关节充分的外展、伸展等动作。指导患者练习日常生活中各种动作,例如:手握杯子,将杯子举至唇边,以手腕触碰自己的对侧肩等动作。每次训练60 min,每日训练1次,每周训练5次,连续锻炼6周时间,逐步增加训练强度。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采用IS300型智能电刺激仪(川械注准20142210040)治疗,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同时,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电极片取35 cm2等渗盐水明胶海绵电极,在初级运动区起作用,对上肢、手指等区域进行运动。阳极置于卒中侧半球C3/C4头皮上,以阴极为参考电极,置于对侧前额。控制电流强度2.0 mA,电流参数设置1.5 mA,健侧中央前上肢投影区放置到阴极,患侧中央前回肢投影放置到阳极,通过阴极和阳极的交换,连续治疗2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时间。电刺激治疗时设定治疗30 s后自动关闭刺激器。
根据疗效评价标准,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经过治疗,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正常,NIHSS评分减少>80%;有效:患者经过治疗,上肢运动功能逐步恢复正常,NIHSS评分减少>50%;无效:患者经过治疗,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未见改变,NIHSS评分减少<20%。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5]。
对治疗后两组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ugl-Meyer,FMA)、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进行比较,其中FMA、Barthel评分从1~100分,以得分高表示患者恢复好;对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进行比较,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得分低表示恢复效果好。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t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
治疗后,观察组FMA、EMG、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比较两组 FMA、EMG、Barthel指数(±s)
表2 比较两组 FMA、EMG、Barthel指数(±s)
组别FMA(分)EMG(uV) Barthel指数观察组(n=38)对照组(n=38)t值P值31.28±15.82 25.01±13.24 4.242 9 0.039 4 85.48±12.49 66.12±11.05 5.189 2 0.022 7 75.27±12.96 66.14±10.18 4.837 6 0.027 8
治疗后,观察组 NIHSS 评分(15.28±6.21)分,低于对照组的(22.10±7.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6 7,P=0.040 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不及早治疗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偏瘫所致上肢功能障碍,临床多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以恢复大脑皮质条件反射,提高患者运动神经的兴奋性。但常规康复治疗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患者,当患者上肢灵活度降低时,需要改善其上肢、手功能等恢复情况,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要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才能短时间内尽可能恢复患者上肢、手运动功能[6]。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通过阴阳电极作用在大脑皮质,在对患者皮质产生兴奋性的同时,增强突触的活动能力,实现治愈的效果。对于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不仅能提高肌肉收缩力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对神经具有修复作用。有研究发现[7],经颅直流电刺激用于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治疗,尤其与常规康复治疗联合使用,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也能促进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进而改善生活质量[8]。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4%,高于对照组的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MA、EMG、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通过微电流调节患者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活动,改变神经细胞活动兴奋性及神经细胞膜电位电荷分布,实现去极化、超极化。兴奋作用能将突触后膜NMDAR和谷氨酸结合在一起,实现Ca2+内流,将酪氨酸激酶和蛋白激酶C等激活,促进Ca2+内流,产生LTP[9-10],促进脑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及LTP产生,改变突触结构,促进技巧性学习,通过反复的训练,恢复患者的运动技能。通过强化肌肉的训练,使患者提高对肌肉的控制能力。阴极和阳极的作用,能调节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从而对患者的大脑功能起到调节作用。联合治疗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肢体功能,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1-12]。
综上所述,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同时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能明显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恢复其日常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