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伟
(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山东淄博 255100)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具有治疗难度大、反复发作等特点,抑郁症状与狂躁症状常交替发作,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该群体患者日常生活中存在缺乏社会交往等与社会脱节现象,社会功能退化,遇到压力性事件常无法应对,以致进一步加重抑郁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共情护理是一种新型的心理护理模式,指的是护理人员以患者的角度及立场进行认真倾听和换位思考,从而体验和感受患者内心所处的境遇,并对患者的情绪状态做出恰当反馈和共鸣,以化解患者的负性情绪状态[2]。放松训练是主导者通过生理或心理方法有意识地控制接受训练者的身心活动,从而消除负性情绪的一种心身放松技术[1]。该研究以2017年10月—2019年9月收治的86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为对象,探讨共情护理联合放松训练对其抑郁症状、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86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 10版)》(ICD-10)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7分;(3)入选前4周未进行任何抗抑郁治疗。排除标准:(1)伴高风险自杀倾向者;(2)原发性抑郁者;(3)认知严重障碍者;(4)听力障碍影响沟通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2018年10月—2019年9月)和对照组 (2017年10月—2018年9月)各43例。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 25~58 岁,平均(42.71±10.35)岁;病程 2 个月~9 年,平均(4.76±1.85)年。 对照组:男24 例,女19 例;年龄23~59 岁,平均(42.35±9.76)岁;病程 5 个月~10 年,平均(4.69±1.77)年。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心理护理:以专业的态度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对心理顾虑较重的患者予以心理疏导,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维持患者自尊心,避免患者因误解加重心理痛苦。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共情护理联合放松训练。具体如下:(1)共情护理:①认真倾听:护士引导患者表达内心真实感受,注意认真倾听患者表述,不可随意打断,通过点头、安抚手背、眼神等向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同身受,向患者传递理解和安慰,在赢得患者信赖的同时,能够帮助患者宣泄负性情绪。②换位思考:护士应尽可能以患者角色和立场体验其痛苦感受,从而能够理解患者的一些异常行为并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干预方案。③信息反馈:护士应关注并及时评估患者交流时通过语言、表情、眼神及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并采用恰当的语言反馈给患者。④共情体验:待患者确认护士反馈的信息无误后,将自身投射至患者所处境遇中,设身处地感受患者的痛苦体验,最大限度为患者提供缓解痛苦体验的措施。共情护理上述四个步骤可根据实际沟通情况循环进行,每周沟通3~4次,每次沟通15~20 min。沟通时注意照顾患者情绪,维护患者自信心及隐私。(2)放松训练:患者在所有治疗结束并排空二便后进行放松训练。指导患者取舒适卧位,进行深呼吸,一吸一呼时分别默念“松”“弛”二字,同时配合呼吸有意识地放松全身肌肉,放松肌肉顺序:自头颈部开始,依从放松双肩、胸部、腹部、双臂、双下肢及双足部,引导患者享受放松的感觉。配合患者喜爱的背景音乐,提高患者依从性。每日2次,每次15 min。抑郁发作时,指导患者增加1次放松训练。两组患者均干预8周。
1.3.1 抑郁症状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评价两组患者抑郁程度,评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严重。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每周抑郁发作频率。
1.3.2 社会功能 采用社会功能量表(SFRS)评价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越高表示社会功能越差。
1.3.3 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调查量表(SF-36)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每周抑郁发作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HAMD评分及每周抑郁发作频率均明显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及每周抑郁发作频率比较(±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及每周抑郁发作频率比较(±s)
注:与该组干预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HAMD评分(分)抑郁发作频率(次/周)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14.45±2.42 14.39±2.36 0.116>0.05(8.76±1.13)*(10.83±1.25)*8.055<0.05 2.31±0.46 2.29±0.51 0.191>0.05(0.75±0.23)*(1.24±0.37)*7.375<0.05
干预前,两组患者SF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SFR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FR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FRS评分比较[(±s),分]
注:与该组干预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日常生活能力 社会功能缺陷 SFRS评分干预前91.34±6.21 90.26±6.46 96.29±6.78 95.52±7.97干预后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72.57±9.48 81.86±10.23 74.47±9.14 84.73±9.28 93.82±6.23 92.89±7.87 0.608>0.05(73.52±9.37)*(83.30±9.64)*4.770<0.05
干预前,两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 SF-36各维度评分明显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s),分]
注:与该组干预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生理功能 情感职能 社会活动 总体健康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61.43±7.23 62.28±7.37 0.540>0.05(82.43±7.25)*(73.56±6.64)*5.916<0.05 59.54±7.35 58.26±7.42 0.804>0.05(75.18±6.37)*(64.76±5.25)*8.278<0.05 56.74±6.28 55.45±6.39 0.944>0.05(73.26±5.32)*(63.58±5.17)*8.557<0.05 59.52±6.38 60.43±7.26 0.617>0.05(77.47±6.74)*(67.35±5.59)*7.579<0.05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多处于抑郁悲观且自我封闭的消极状态,人际间主动沟通和交往行为减少,社会功能持续减退,严重影响其融入家庭和社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4]。有研究证实[5],社会功能的提高有助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病情控制,降低复发率。因此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该群体患者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就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
共情护理是基于共情理论的一种护患沟通模式,该理论要求护士在和患者沟通过程中,通过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倾听其真实感受,并站在患者角度积极为其解决问题,有利于帮助患者释放负性情绪[6]。放松训练则是通过由护士引导患者放松全身肌肉,调整神经内分泌系统,转移患者对躯体不适的关注,减少应激反应,从而达到放松身心、改善负性情绪的目的[7]。已有研究证实[8],共情护理联合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慢性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加干预效果。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抑郁程度评分及每周抑郁发作频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说明共情护理联合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抑郁症状。
抑郁症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社会功能障碍更加明显。共情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认真倾听、换位思考、信息反馈及共情体验,为患者提供宣泄和疏导不良情绪的渠道,提高面对压力事件的应对能力和信心。共情护理有助于增加护患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人际交往,而人际间的沟通和交往能力也是社会功能的重要内容[9]。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F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共情护理联合放松训练有助于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社会功能。
生活质量是临床研究中用以评价个体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综合指标,提高生活质量也是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的最终目的。该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共情护理及放松训练,随着患者抑郁症状的缓解,社会功能的改善,其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社会活动及总体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共情护理联合放松训练有助于提高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共情护理联合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其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