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观察

2020-11-22 10:56刘艳平田培良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上肢偏瘫针刺

刘艳平,田培良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吉林吉林 132013)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发病率约为60%~70%。患者发病后,典型的症状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无法正常活动或运动,甚至生活无法自理[1-3]。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康复训练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越早对患者开展康复训练治疗,患者预后往往越理想[4-6]。但由于患者病情各异,加之运动康复治疗需要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部分患者由于治疗依从性差,导致康复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此背景下,该院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中医针刺治疗。治疗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显著。现总结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2016年中国脑血管病诊疗指南与共识中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患者;(3)患者经抢救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且意识清楚;(4)个人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包括:(1)针刺禁忌证患者;(2)心脏等脏器或内分泌系统重度疾病患者;(3)精神类疾病患者。征得患者同意后,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和针刺结合组两组,每组40例。在康复治疗组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6.22±6.21)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8例;在针刺结合组中,男25例,女15例。患者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6.53±5.83)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3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7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康复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组尽早采用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的方法对患者开展康复治疗。在被动训练训练方面,医师对患者患侧肢体做按摩后,对上肢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等做内旋、外展和伸屈运动。然后医师一手固定患者足部,做摇撸运动,以预防患者骨盆回缩。视患者康复情况,开展主动训练,如坐位平衡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和行走训练等。在患者主动训练过程中,医师主要保证其训练的安全性,初始训练时间可以适当缩短,然后逐步延长。患者每日训练 1次,每次 20~30 min。

针刺结合组在康复治疗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在针刺治疗时,指导和协助患者保持卧位,患侧上肢取尺泽、极泉、大陵和内关等穴位,下肢取足三里、环跳、阳陵泉、解溪和髀关等穴位[7-8]。直刺1~2.5寸,留针30 min。患者每日针刺治疗1次,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标准

观察标准包括:(1)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以Fugl-Meyer评定量表为标准进行评分。Fugl-Meyer评定量表分为上肢和下肢评分两部分,上肢评分区间为0~66分,下肢评分区间为0~34分,患者评分越高,均表示运动功能恢复越好。(2)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为标准,为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量表评分区间为0~25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越差。

表1 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1 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上肢评分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t值 P值 下肢评分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t值 P值康复治疗组(n=40)针刺结合组(n=40)t值P值23.72±4.24 23.28±5.23 0.413 0.681 31.75±5.06 40.34±4.40 8.091 0.000 7.694 15.787 0.000 0.000 17.02±3.73 16.75±3.52 0.336 0.738 22.50±3.20 28.09±2.90 8.158 0.000 7.804 18.656 0.000 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如表1所示。治疗前,康复治疗组和针刺结合组患者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结合组患者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康复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如表2所示。治疗前,康复治疗组和针刺结合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结合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康复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t值 P值康复治疗组(n=40)针刺结合组(n=40)t值P值15.13±3.12 15.03±3.31 0.136 0.892 18.98±3.15 22.20±3.01 4.614 0.000 5.493 10.030 0.000 0.000

3 讨论

我国是世界上脑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且随着一些基础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脑卒中的发病率更加不容乐观[9-12]。据医学统计,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的患者人数高达200万以上,而对幸存的患者来说,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加之脑卒中的病情进展十分迅速,约有3/4的患者后期会出现偏瘫等后遗症[13-15]。

脑卒中偏瘫的致病原因为患者脑部血管堵塞或破裂后,病变部位导致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使来自上运动神经元的运动冲动,无法正常传递至下运动神经元,从而引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发病后,轻度患者症状表现为上肢屈曲和下肢伸直等,只能够进行简单的活动或运动,而重度偏瘫患者则完全丧失生活能力。

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必须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通过保护神经和改善脑循坏的治疗后,可以有效修复患者受损的神经胶质细胞和微血管,激发脑组织的修复潜能。除此之外,康复训练也是必须的治疗环节。具体可分为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两类。被动运动适用于患者发病早期阶段,是完全依靠外力辅助完成的运动。在被动运动时,患者的肢体和肌肉呈放松状态,治疗师固定患者关节的近端后,活动关节的远端,以起到改善痉挛肌肉、牵引挛缩肌健和增加关节活动幅度的作用;当患者病情平稳和意识清楚后,可以为患者开展主动运动。主动运动的概念与被动运动相对,是在没有外力辅助下完成的运动。在医师的指导和协助下,患者独立完成如坐位平衡训练和站立平衡训练等,进一步促进肌肉力量和增长。在具体应用上,如李玉璞[14]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结合的护理方法,护理后,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中医学的发展,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如以针刺疗法为例,其原理为:经络和穴位分布于人体的各个部位,根据患者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穴位施以针刺刺激,可以激发经络的经气,以此达到疏通经络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和目的。在具体应用方面,如王鹏雯等[15]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取神庭、百会、肩髎、肩髃、合谷和曲池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12%;而未经针刺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仅为73.17%。钱莉[16]根据临床治疗工作经验,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即开始针灸治疗,取穴包括内关、水沟和三阴交等穴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均明显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该院康复科总结康复训练和针刺疗法的治疗经验,将二者共同融入到患者的治疗工作中。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和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取得了预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康复训练和针刺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上肢偏瘫针刺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吻合血管的上肢穿支皮瓣修复手足皮肤缺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