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争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本身也是明智之举。
年少时,尽管当时被灌输了很多关于读书的道理,可懵懂的自己却不懂得读书的好处,更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只是因为书的稀缺,凡是能看到的书,总会翻来覆去地读上几篇,从连环画版本的四大名著到屈指可数、缺张少页的中外文学名著,虽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却丰富了儿时的单调时光。
后来到了中学,因为历史科目的影响,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和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越来越吸引自己,自己也不自然地开始喜欢读各类历史书。而这种影响也一直持续到今天,时至今日,各种历史著作依然是自己的最爱。从正史到野史,从断代史到通史,从中国史到外国史,再到各种历史人物的传记;无论是名家大作,还是小家之言,都读过一些,也偶有收获。这里权且和大家分享一本《万历十五年》。
《增广贤文》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其实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历史而历史,历史的意义在于指导我们正确看待过去,然后以史为鉴,更好地理解现在和规划未来,而《万历十五年》就是这样一部史书。
黄仁宇先生在谈到自己写作的《万历十五年》时曾说:“不仅可把历史看作一个链条,也可把它当作一个鸡蛋来剖开,研究既可是历时的,也可是共时的。”作者选择1587年为切入点,剖开历史的横断面,用新颖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了明代历史进程中最关键的一页,解释了明朝衰败的必然。整本书分为七章,以人物为主线,包括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抗倭英雄戚继光等,这些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是各个阶层的代表,由此也成为明朝中晚期社会的缩影。明朝中晚期,朝廷里暗流涌动,君臣之间、大臣之间、派别之间等充满各种明争暗斗。尽管一些人面对现状垂死挣扎,希望借助一些改良扭转时局,有所突破和改变,或者凭借道德的力量小心谨慎地保持一种平衡,但种种努力在现实面前都显得毫无意义,每个人都无能为力。他们的个人理想被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击得粉碎,而他们留下的人生轨迹也随历史湮灭。
黄仁宇先生认为,封建王朝以道德代替法制,是一切问题的症结。他在书中末段指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其以深厚的史学素养和远见卓识,用极其生动并略带调侃的语言评说明史,评述中国的历史。其赋予历史鲜活的面容,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光明与黑暗、善良与邪恶、进步与倒退的较量,并留下反思的空间。我们在阅读中会不自觉地感慨明朝黑暗历史中个人命运的辛酸,发现深藏于表面之下的历史积淀,进而走出历史迷雾,思索当下。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读历史书籍,尤其是《万历十五年》这种历史经典,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