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 凯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这一门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是艺术和写作的结合。其实不难发现,艺术的背后是中国文人对功名与利禄的想法和抱负,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同时地区的广阔性,也让书法富有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书法的长期发展,也带动了历史研究的价值。
中国书法时之已久,从古代的甲骨文、大小篆、隶书、草书等就可以体现出来,而且一直保持着独特的灵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每一时期都有其特色文化,而书法便继承了文化鼎盛,以及衰退时期的诸多精神内涵,是文化传播的基石。
我国古时候,如果文人墨客需要抒发自己的感情,便通过文字将当时生活的状态体现出来。比如“书圣”王羲之,就是通过《兰亭序》抒发感情,将魏晋时期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此后也有很多作品以这种方式出现。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国书法的地位不可代替。它不仅体现了文化,还传播了文化,两者相辅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所强调的是和谐、事物多样性,在身心统一、精神宽广的前提下,可以互相兼容。同时也只有这样,最高统治者才能以“和”治天下。
对于书法而言,也讲究“和谐”。在艺术的探讨中,各大书法家强调的是完整性以及全文的和谐。从文本结构来说,笔墨要配合布局,不管是在线条上还是在字体上都要统一。如果放到艺术层面,只有技术成熟的艺术家,才能将作品创作到“天人合一”。
道家学派最注重的就是遵循自然,人要配合大自然的法则才能生存。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说过“一阴一阳为之道”。在书法中就可以体现这种规律,它的主要形式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以及对矫揉造作的反感,具体点说就是以人的艺术,实现“自然化”的法则。
对于艺术而言,在美感方面应该达到自然,就像老子所说的那样。它代表着精神领域的理念,也提醒着统治者的治国之道。在书法鉴赏和书法创作方面,也要实现“自然”,毕竟人文活动属于大自然中的一项。接着是书随自然,一本书在安排点、线、面过程中,可以想象孔子的“游艺”,所谓“游”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随意发挥;“艺”是指技艺,就是在自己的技艺范围内发挥所长。
儒家学派中讲到的“中庸之道”是理论中的精华,实际上是指“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不激不励”,这种思想到现在都极为流行,影响甚远。“中庸”有至高的道德原则,主要是指“凡事恰到好处”,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这便是“中庸之道”的灵魂所在。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之中的“中和”“书随自然”“和谐”与各家学派的思想有一定的连接性,这也代表了艺术发生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另外,书法和传统文化相辅相成,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不单单文中所讲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