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文如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竹刻艺术享有“艺术百花园中的幽兰”之美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留青竹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竹的情结,陈寅恪先生更是提出华夏文化就是竹的文化。历来,竹文化就备受各个历史时期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的痴爱,于是竹刻艺术就逐渐成为传统艺术世界中极具艺术价值的一分子,常州留青竹刻艺术更是堪称中国竹刻艺苑中的奇葩,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本文将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对这门艺术的流变与传承进行深入研究。
常州留青竹刻艺术源远流长,王世襄先生编著的《竹刻》一书中所介绍的5位全国顶尖的竹刻艺术家中常州就占了4位,到了近现代,常州留青竹刻艺人更是人才辈出,形成了以白士风和徐素白为代表的两大流派,并且涌现出大量的常州留青竹刻传人。
在两大流派之中,白氏一派的留青竹刻以工为主,胜在一个“实”字,这一流派对于任何一件作品都秉持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青筠的半透明特性被利用得淋漓尽致,所以将白士风称作中国留青竹刻泰斗。而他所创立的白氏流派留青竹刻,作品题材范围甚广,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刻梅,后来更是创作了史无前例的“竹简式”,为传统竹刻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至今,白士风及其后人的作品还陈列在艺术馆内。
“徐派留青”与“白派留青”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以写意为主,该流派的创始人为著名竹刻家徐素白。徐素白生于常州,学艺于上海,其留青技术综合了明清时期各家所长,在不断地学习与钻研中对传统留青竹刻艺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其作品中的花鸟虫鱼、肖像、山水既蕴含古意又具有创新感,因此其作品不仅受到世人的欢迎,也深受收藏家的喜爱,国内多家刊物对其作品进行了展示。而其子徐秉言和徐秉方又在其父的基础上实现了工笔与写意的融合,作为20世纪知名的留青竹刻名家,兄弟二人作品众多且技艺精湛,在竹刻作品中对工与写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这也使其作品更加生动自然,具有更高的观赏性与趣味性。而兄弟二人带着自身的竹刻作品远赴法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展开文化交流,这一行为对于中国竹刻艺术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加强了中国竹刻艺术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文化复兴的脚步逐渐加快,文化与艺术领域的繁荣也为竹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但在竹刻艺术的传承过程中也面临着所有艺术都需要面临的问题,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地域性的关系是竹刻艺术家必须重点探究的问题。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为竹刻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使其在创作时不会灵感枯竭,但若想使竹刻艺术实现进一步的发展,竹刻艺术家就不能故步自封,必须重视创新与传承的融合,没有创新支持的传承是没有未来的,而摒弃传承的创新也如无本之木。竹刻艺术的创新需要更广阔的市场推动、更完善的机制支持,同时还需要更优质的人才带领,只有竹刻艺术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前提下,融合自然之法,找到适合自身与时代发展的风格,才能够带领竹刻艺术更好地发展。另外,竹刻艺术应强调言传身教,在师徒模式下能够使竹刻艺术实现有效的传承,同时也能够使竹刻艺术家更加专注于艺术的创新探索。为了使竹刻艺术发展具有更好的社会环境,应该建立更多地向大众开放的竹刻艺术馆,让更多的人能够直观地感受竹刻艺术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理念,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欣赏竹刻艺术,也能够让更多人愿意学习竹刻技艺,并加强中国竹刻艺术的国际交流。
竹刻艺术的流变与传承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作,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才能够实现理想的效果。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应从技艺、人才、市场、保护、资料整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使竹刻这门艺术能够被更好地传承下来,使其能够在艺术长河中熠熠生辉、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