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燕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记》中侯门相户的小姐崔莺莺,冷着脸让丫鬟红娘呈给张生这样一首诗,纵然机敏伶俐如红娘,左看右看,横竖猜不透小姐的意思。但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张生,一眼就洞悉了其中关键信息:半夜,西厢,翻墙,来。这明明就是多情羞涩的小姐,在委婉含蓄地邀约呢!
“委婉含蓄,典雅清丽”,正是凭借这种意蕴无穷的语言魅力,让《西厢记》脱离了才子佳人低级趣味的俗套,带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一跃而登上文学与审美的艺术巅峰。
含蓄在传统文化中拥有独特的灵性,是一种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因为有了各种隐喻的运用,有了旁敲侧击的叙说,有了曲意蕴藉的暗示,使平凡的生活耐人寻味,使丰富的情感意味深长。
含蓄地交流,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趣。
唐代应试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临到考试了,考生朱庆馀给当时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诗——《闺意——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然而作者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怕自己的作品不符合主考的要求,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这种一箭双雕而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技巧,令人赞叹。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诗问得委婉含蓄,张诗答得意味深长,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说话的艺术,沟通的技巧,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言语得失,小则牵系做人难易,大则连及国家兴亡,至关重要。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因势利导而退秦存郑于危难。
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关系到国家安危时,尤其是在劝谏皇帝时,那叫“逆龙鳞”、犯龙颜,一言不慎,极有可能被杀头,甚至招来灭门之灾。
如何说话,如何沟通,体现出一位臣子的胆识气魄,更体现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此时,含蓄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表达方式,委婉劝谏更是一种聪明睿智的选择。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用自己的生活实例来暗示齐威王受蒙蔽很深,“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偏爱)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以小见大,用讽的手法委婉地指出君王的错误,又不至于使君王丢失脸面,同时也一定程度地保护了自己,并促使齐威王以赏赐的方法广开言路,让百姓给他纠错。《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触龙,也采用委婉迂回战术,从沟通对象赵太后感兴趣的小事——“为自己少子舒祺向太后求取卫士之职”谈起,由小事中的小道理,引出国家的大道理,让赵太后欣然同意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从而解除赵国的危难,救赵于水火。
无论邹忌还是触龙都采用委婉劝谏方式,设喻说理,以小喻大,以微见著,让一位高权重的统治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批评如细雨深入人心,从而积极主动改过向善。
这种委婉含蓄、循循善诱的说话艺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教益和启发。
然而,当下,“含蓄”一词,几近绝迹。这种委婉的表达,已被长久地弃置不用,令人可以咂摸品味、曲径会心的感受,也无从体验了。有人还会把含蓄看成做作、酸腐,甚而误解为矫饰。
排斥了“含蓄”,实际上是舍弃了一种交流方式,舍弃了一次可以让人回味反思的心灵抵达。
有一位保姆常忘擦拭桌面的角落。户主笑说,你不要亏待了这些立于暗处的桌子呀。保姆一笑。从此,孤立角落的桌面天天如镜。保姆这个最容易让人直爽批评甚至颐指气使的对象,一旦自尊受损,便极易使矛盾激化。户主却以含蓄的提醒,巧妙地让批评入心。
含蓄的表达展示的是一种绅士风度,是言谈举止对别人尊重与友好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念和行为,更是文明社会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