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芹 王汝尧
从体育美与艺术美的耦合关系研究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孙玉芹 王汝尧
(山东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从研究体育美、艺术美的特征和耦合关系入手,探讨审美教育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二者在教育方向上是一致的,要着眼于主体与主导、硬件与软件和时间与空间各个层面、不同层次更新观念,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美;艺术美;耦合关系;大学生;体育价值观
2018年9月,在第五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系统。关于体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要实现中国梦,体育强国梦,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体育的首要新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体育价值观,以体育人,对于即将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建设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体育美是各种各样的体育中的审美对象的综合概括过程,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审美个体。远古时期,人类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占有资源:食物或者地盘。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资源与闲余时间增多,一部分身体活动中有了游戏内容和娱乐因素,在繁忙、紧张的劳作和争战之余放松愉悦身心。追溯到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竞技,就是人类审美历程的里程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体育逐步演化成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等各种分类,在体育活动中迸发出来零星的美也渐渐汇合成不同于其他任何领域美的彰显体育个性的审美对象。体育中的美育异于艺术美,但它对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成为了美学研究的新领域。正如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体育美内涵:“美育与体育联系密切,我们要努力确立身体和谐发展以及劳动美、动作美和克服困难美的概念。”[2]
艺术美是各类艺术创作之美的总称,是艺术家的创作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活动,是艺术家劳动创造的产物。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的反映就是对美感的反应。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本质力量的指向性活动,因此,人本质力量也即艺术之美在艺术作品中借助艺术形象的感性化体现。[3]
1.3.1 体育美与艺术美各侍其貌
体育和艺术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文化现象,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它既不同于形体艺术,又不同于文学艺术,也不同于音乐艺术。体育美应归于自然美,自然美包含体育美。虽然体育运动中某些项目(譬如:形体操、健美操、排舞等)含有较多的艺术成分,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其纳归于艺术美。体育是人类在漫漫的社会实践、进化中沉淀创新出来的,体育文化是现代人类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人体的形体美和力量美等外显因素和人的审美的内在需求,是其他任何审美对象无法替代的。随着校园健身、全民健身和职业体育的蓬勃发展,人们沉浸其中,享受了体育锻炼中的美,欣赏了竞技体育的美,正是这种审美需求的增长,触动了健身者、运动员和研究者更加热情的去寻求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中的美,探究其审美价值。
1.3.2 体育美与艺术美关系密切,共存共融
两者关系密切,有区别又互通有无,共存共融。一是在内容上相通。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有一部分人简单机械地认为二者没有任何关系,体育即是体育、艺术就是艺术。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审美需求度越来越强烈,人们在体育实践中感悟到体育运动中体育美与艺术美共生存在,《体育美学》学科应时而生。二是艺术美融于体育运动之中,主要体现在艺术美、造型美、形态美成为体育审美文化中的一部分,展示给观赏者的是更加富有直观性的形式美学的表现方式。
1.3.3 体育美与艺术美相得益彰同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物质资源的丰富,物质文明已然得到满足,人们群众在享受小康生活的同时,开始追求通过某种媒介陶冶情操,体育审美就是非常好的手段。艺术美融化于体育美,竞技体育中非常多的美的因素被运动员用高难度的动作表现出来。人们在欣赏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和健美操等运动项目时,欣赏的是技术动作和音乐的高度融合,达到了身心愉悦的目的,也会更促动运动员和教练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审美素质,进而去创新更好的体育项目。在群众体育中,人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运动中,拥有了健美的体魄、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美彰显着艺术的魅力,艺术美对体育项目的创新发展提供大力指导与支持,二者互通有无,相得益彰共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表述,学校应该尽快改变美育的薄弱环节,将美育融入教育全过程。[4]习总书记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全面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体育审美教育更应当如此,“完善人格,首在体育”,高校体育不仅要把培养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放在关键位置,而且要意识到体育运动对于提升智商、情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全面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历来的体育思想以“生物体育观”和“工具体育观”为主流,忽视了体育教育的人文价值。在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不仅要继续发扬增强体质的功能,而且更要发挥体育平台的育人功能。在体育中,美学艺术始终贯穿其中,体现的方式方法也是多样的。例如,人们在欣赏竞技体育比赛既紧张又扣人心悬的竞赛节奏中,宣泄了负面情绪;学生在学校体育中熟练掌握了一个技术动作,完美完成后的自我满足感,例如,一次潇洒自如的篮球三分投篮,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种流畅感和最佳表现;群众体育中健身后情绪情感的良好体验,如跑步或其他的有氧运动中,突然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被称为“跑步者高潮”;还有比赛环境、拉拉队的舞蹈等等,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体育运动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健康美和精神美等人文精神价值,所以说美学艺术和体育教育关系密切,因此,学校应大力提倡体育审美教育,继续有力促进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是大学生以自身感受需要为尺度来评价体育活动的根本看法与观念。下面将从思想意识、实践活动、体育文化、课程理念、人才队伍、硬件设施等方面,探究培养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策略与途径。
高校体育是以教育者为主体的教和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学的矛盾的统一体,二者和谐统一且相互依存。习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提出“四有好老师”的观点,其中,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是人民教师人文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教师需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适时对大学体育价值观的建立进行指导与引导非常重要,教导大学生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更要的是要意识到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个人喜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为家庭、社会、国家做贡献的基础,要通过体育锻炼去磨炼人的意志,磨炼民族的基因,树立为国家锻炼的崇高理想。
高校体育教育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不是一味纵容学生的散漫意识,搞所谓的“快乐体育”、放羊式教学。体育教育教师应加强教学教研基本功和提高自身审美经验,以身作则践行体育的健康美、形体美,指导学生获得运动技能,而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人格魅力的相互影响,从价值观层面提高体育意识和判断力,引导大学生自主全面发展。
所谓培养大学生正确体育价值观的硬件与软件就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于学校硬件建设来说,高校应当紧跟国家形势,转变观念,完善和更新体育硬件设施,根据在校生规模,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室内外运动面积,包括田径场、体育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器械场所等等,既有大小面积的搭配,又要有室内外的组合,构建适合绝大多数同学需要、男女生适用的、功能结构合理的、自然和谐的体育健身场所环境,满足学生运动需要。
大力促进学校体育软环境建设也是重中之重,要多措并举建设体育育人平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5]把“五育”体育和美育专门提出,彰显了二者的重要性。在很多高校,都有以体育和艺术为主题或命名的体育文化艺术节每年开展,并且贯穿整个学年,增强了个人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了体育健身,激励着大学生积极锻炼、好好学习。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育课程理念、体育教师审美素质、体育传媒文化、团队体育文化和体育名人文化等等。体育教育要创新以人为本,结合品德、知识、技能为一体的新的课程理念,教师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等方式对大学生形成榜样作用,让大学生在锻炼中获得审美感受,并理解体育魅力,实现体育教育的审美超越和审美价值。此外,大学生在体育传媒和体育名人如姚明、邓亚萍、郎平等的影响下,在团队体育活动中,接受自我,认可他人,增进了解,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逐渐领悟到情感互动体验的认同、默契、乐趣,激发了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潜在意识激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态度。
硬件与软件两者的有效统一结合,从而创建一种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与氛围,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实践阵地和精神引领,激发他们锻炼的自发性与自觉性,把“要我练”转变成“我要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纳,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其体育价值观的转变。
从微观角度说,引导人们参加体育锻炼,首先要分析个体的锻炼动机和体育观念。从人生的纵轴线上来讲,在幼儿时期就要引导孩子认识体育,使其建立正确的观念。古语说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在社会上风靡的幼儿体育、青少年、青年等体育培训机构,体现了体育的有识之士开始对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育教育的细分和重视程度,体育锻炼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始终,活到老、运动到老。发展人的身体素质有其黄金年龄,同样,正确的体育观念的建立,也是越早越好。从以往的调研数据看,大学生群体中,体育技能好的同学,大部分都是在小学或初中假期阶段训练所得,在与同学们的交往和竞赛中,无形中影响了他们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高校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要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评价体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和终身体育意识,进而对体育实践活动和体育价值观的建立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价值观的培养除了抓住人的幼儿期、青少年期、青年期和老年期时间的纵轴线,更要注重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环境育人,空间育人”[6]的育人理念是家庭、社会和教育界公认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良苦用心,两迁三地。家是人第一教育环境,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社会是开放的学校。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需要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更需要家长的身体力行和良好的社会体育文化和氛围,故应充分发掘家、校、社会中的育人资源,加强真诚合作,互通有无,形成具有多层次、多成面、立体式的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体系。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2018-12-18].http:// 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2]胡小明.体育美学[M].成都:四川出版社,1978.
[3]刘慕梧.体育美学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7).
[5]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人民日报,2004(10).
[6]余仰涛.论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作用力[J].人大复印资料,2001(9).
Research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Beauty and Art Beauty
SUN Yuqin, eta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Shandong, China)
山东省文化厅艺术重点课题(项目编号:1506477)。
孙玉芹(1973—),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