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娅艳 张君
(1.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 100083;2.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师德建设提出了很多明确、具体的要求,其“指导思想”明确着力重师德、兴师范,全面提振新时代师道尊严塑造新时代教师形象。“基本原则”中再次提出“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意见》第二部分更是详细论述了“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关要求,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三大方面工作。由此可见,加强师德建设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师德建设的关键是要清晰地认识师德存在的问题及致因,在此基础上促进师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有效转化。面对新时代“健康中国”的体育重要使命,体育教师的使命被推到一个崭新的起点,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还尚未完全适应,师德失范尤为突出。鉴于此,该文尝试对体育教师师德的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分析,进而提出师德建设的相关建议。
教师是一个古今中外都存在的职业,有着超越时空的社会职责和国家期待。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颁布《准则》《规范》等文件来明确新时代教师的职业规范,并针对实际问题、突出问题来划定师德底线。体育教师首先是教师,其师德就与其他学科一样,承载着社会对教育神圣使命的价值预期,同时更有其特殊的一面,如运动技能、体态身姿等要素。《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体育教师应当热爱学校体育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掌握体育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师师德在新时期也赋予新内涵,应聚焦在“国”“业”“人”三大方面。
“国”即思想政治方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应当具有的最低标准。主要反映在一个教师忠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方面,是作为师德的“国”的部分,其中有“爱党爱国”“理想信念”“思想观念”“遵纪守法”等四部分内容。体育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与其他教师没有本质区别,是与其他学科教师师德比较共通的部分,要准确找出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要求内容,需警惕“虚化”和“平民化”。
“业”即职业道德方面。无论作为哪个学科教师,都必须以热爱教育事业为基本立足点。主要反映一个教师在教师职业方面所应具有的特殊的高尚品德,是作为师德的“业”的部分,其中有“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仁爱之心”“学习创新”和“学科自信”五部分内容。著名教育家刘佛年提出:“所谓师德,或者说是教师修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就是对事业的态度,这是修养中最重要的内容[2]。”在职业道德方面里,体育教师师德与其他学科教师师德在“学习创新”和“学科自信”两个部分中存在一定的区别。这个方面内容应聚焦教师和体育教师的职业特征和职业要求去考虑,主要避免“虚化”和“泛化”问题。
“人”即能力修养方面。古代教育家和现当代东西方教育学者都认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本质。习近平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做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老师是教师为师的根本。主要体现在作为教师的个人能力基础和文明修养程度的方面,是作为师德的“人”的部分,其中有“扎实学识”“文明行为”“言传身教”“体魄强健”四部分内容。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不断地学习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要根据学生特点不断研究探索出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能力修养方面里,体育教师的师德与其他教师的师德有较大区别,是强化体育教师师德时须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方面内容很容易“虚化”和“平民化”,要注意从“体育人”的视角准确地找到针对体育教师师德问题的具体要求。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是一个既老又现实的问题。追溯历史,晚清刚设立体操课时,一些品德恶劣的“旧军人”因“兵操”混入体育教师队伍,他们成为体育教师的“鼻祖”。他们的不良品行和低劣德行至今都影响着体育教师形象,也延续在某些体育教师的行为之中[3]。体育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具有特殊性,其师资来源远比其他学科复杂多样。从我国体育教师队伍形成的不同历史年代上看,体育教师不断地来源于运动技能的师傅、体育训练的教练、退役的运动员、退伍的军人和转行体育的各科教师等。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师德问题客观存在,需要予以重视。
体育教师职业是一种技能性职业,与同属小三门的美术、音乐很相似。一方面由于长年的“重文轻武”国民整体认识和“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男学工,女学医,浪荡公子学体育”的世俗偏见,使得一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因周围人的眼光和反对走上其他学业职业道路。另一方面,体育教师需要具备独特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长期的运动训练,体育教师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还必须具备保护和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高难度动作的教学技能等,而这些职业技能并非文弱之人可以担当,因此之前也就出现了一些没什么文化但身体强壮的人开始混进(或被混进)体育教师队伍。体育教师的高门槛变成了低门槛,体育教师队伍开始“鱼龙混杂”。于是这个队伍的素质问题、教养问题、文化问题、师德问题也就日益凸显出来。不但是师德问题,由于教不了而干脆什么都不教的“放羊课”也多了起来。而在数学、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却难有这等现象[4]。
体育教师从事的也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因此体育教师显然也应该有“文化”。但是体育教师的“文化”不全是世人普遍理解的语文、数学那样的文化,而是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运动文化、健康文化和身体文化等,而这些文化却多是“世人并不了解也不完全认同的文化”。这就造成体育教师必须兼习两类文化:既要掌握世人普遍认可的文化,又要掌握运动文化等。但同时掌握两类文化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必定使得精力分散,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第一类世人普遍认可的语文、数学那样文化的学习,因此导致“文化程度较低”的评价。另外,语文、数学属于“儒雅文化”,体育运动则属于“强悍文化”,久而久之,不能“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师就有了“文雅不足而强悍有余”的表面特质,有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声誉”。而由“强悍文化”派生出来的一部分师德问题也就凸显了出来。但与此相对的是掌握了“儒雅文化”的“饱学之士”却丝毫没有受到诸如“头脑充盈、身体空虚”的谴责和蔑视,而那些源于虚弱和猥琐而派生出的师德问题也没有受到必要的关注和警惕。
体育的本质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大多数的体育人也都是朝气蓬勃、爱岗敬业的人。但在中国社会“重文轻武”的思想影响下,体育教师的职业连同体育人都得不到充分的重视,甚至连开齐开足体育课都非易事。在现实中存在体育教师的待遇不好、工作量繁重、社会尊重缺乏的现象,因此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比其他学科更加明显。当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得不到很好的纠正时,倦怠就会变成怨气,怨气“外溢”到他们的工作态度时,体育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及他们的教育行为也会随之扭曲。一部分体育教师工作外表松懈、吊儿郎当、玩世不恭,就是源于“被轻视”而造成的“萎靡”。当然,在这些体育教师身上,师德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意见》提出了加强师德建设的具体措施。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大力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加强对教师政治道德素质和师德师风的监察和监督,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和学术不端等问题。
仔细审视体育教师师德的特殊问题和难点所在,抓住主要矛盾和症结问题,解决师德的“是非观”,明确体育师德内容,确立体育师德规范。构建“过程监控”体系,形成师德“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
解决体育师德的“知行合一”问题,找到体育教师“不去做”的症结并进行有效的解决,强化师德考评从而加强师德、师风的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