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技术为支撑”:媒体深度融合的效率逻辑与联合路径

2020-11-21 07:19
中国记者 2020年10期
关键词:媒介人工智能效率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是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方针。

之所以强调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是由于技术迭代是当今媒体融合和媒体变革中的一个基础性元素。技术改变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连接方式,也必然冲击、缔造、形塑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媒体。无论是上世纪60年代作为新技术产物的“新媒体”概念的横空出世,还是十几年前始自3G时代的社会化媒体崛起“成为媒体融合的逻辑起点”[1],无论是回溯此前媒介技术革新对整个人类社会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强力推进,还是想象未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对信息生产、流通以及人类未来媒介使用形态的划时代影响,将先进技术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都具有无可置疑的逻辑与历史的正确性。但先进技术不是空手画饼,不是点点鼠标就能瞬间打开的快捷方式,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做到“以先进技术为支撑”需要对可能影响媒体发展的技术迭代有密切关注,需要对研发和掌握先进技术有清晰规划和持续投入,同时,它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创新管理”等媒体融合的其他深改方针具有密切联系——所谓孤木不成林。

对于“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笔者拟从以下两个方面深化阐释与之有关的认识与实践。

一、媒体技术变革的效率逻辑

纷繁复杂的技术世界,在变幻多姿的身影背后,有一条清晰的效率逻辑主线。

看当下,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背景是当今网络传播的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而这一趋势的实质正是技术应用对社会交往、传播效率和交互效率的提升(包括“算法”技术对人的需求、欲望的精准高效满足),同时,“新闻报道趋向高数据速率传播与超高清新闻内容呈现”[2]也是对此的体现。

看未来,正如蚂蚁集团副总裁蒋国飞所言:“区块链、AI技术本质都是带来效率的提高,就是自动化,计算机最终的目的是不断地提高自动化的效率,这样就能提高社会的效率,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3]“AI+大数据”,提升的是人类决策效率;区块链提升的是人类的信任效率并进而提升大规模的社会协作组织效率;5G时代对于高清视频传输效率、人机协作、万物智联的效率的提升更是如在眼前的技术愿景。

看过去,互联网的核心正是在信息电子化基础上“空前发展提高了通信效率和数据交互效率”[4],从而颠覆性地变革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再往前追溯,从蒸汽革命到电力革命再到信息革命,贯穿其中的逻辑主线仍是生产效率。

以效率逻辑来理解社会与历史,则所谓“互联网思维”的“真正要义其实就一条:在移动互联的时代,任何环节的信息交流均会被加速,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输的效能”[5];互联网红利的实质是公司和个人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实现与陌生人的连接;历史演化尺度上的竞争的实质是更高的生产效率淘汰落后的生产效率;整个社会演进的技术脉络是继续通过数字化、虚拟化实现高效率。

先进技术之所以是新兴媒体的原动力[6],就在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促成了能够满足人们对信息传播效率需求的新兴媒体的崛起。以效率逻辑为中心,则影响媒体深度融合的先进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快捷化/自动化、虚拟化和一体化。

1.快捷化/自动化

“快”是效率逻辑的直接体现,无论是将使“新闻报道向高数据速率传播、超高清内容呈现发展”的5G技术,还是语音转换、机器人写作、视频自动生成(以以色列Wibbitz公司为代表)等人工智能技术[7],亦或是以分布式的去中心化方式推动社会信任快速达成的区块链技术,先进技术应用于媒体深度融合的“快”字诀贯穿在信息采集、内容编辑、分发推送、反馈与互动等新闻传播全链条中,让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更加快速高效。

在这方面,尤具典型意义的是路透社利用人工智能工具LynxInsight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抓取新闻点,利用其进阶版本NewsTracer每天实时筛选约7亿条推文,快速为记者提供相对真实的社交媒体信源。通过AI工具的使用,路透社的新闻生产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自2017年以来,路透社在对多个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击败全球其他新闻媒体(平均领先其他媒体记者8-60分钟),在人工智能机器帮助下在新闻生产上取得领先。[8]

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新闻生产编辑工作效率的提升,是通过自动化来实现的。在国内方面,由新华社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研发的突发识别机器人系统、新华社自主研发的微信小程序新闻雷达、人民网舆情监测系统等主流媒体近年来在信息采集与线索挖掘领域所做的积极探索也具有典范性[9]。这些系统在自动识别热点新闻线索、自动预警突发事件、自动消重、自动分类分析等领域发挥了显著的加速作用。

2.虚拟化

虚拟化不只是指虚拟和增强现实(VR/AR)技术的运用——尽管“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是媒体融合所正在经历的一场“涉及各个方面的社会性融合”[10]的重要部分,尽管“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增强现实等智能技术的协同创新,将真正开启万物互联和智能化的新时代”[11],尽管“随着媒体将2016年称为所谓的‘VR元年’,实业界和学术界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VR技术可以成为催化当前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继续升级发展的最佳途径”[12]——事实上,考虑到“电报的出现,以独立符号的形式,带来了物质运输和讯息传送的分离”以及“从电报开始,直至后来的电话、广播、电视等媒介都具有能够制造出‘另一个世界’的功能”[13],这种表现为复制品的虚拟化正是构造一个不同于有形运输世界的媒介世界的核心运作模式。

同样,电子化使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使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不再绝对地依赖具有物理型形态的信息载体”[14];互联网在将信息变成“比特”之后,才实现了信息沟通效率的巨大提升;在数字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统一转化为比特之后,媒介融合才有了技术基础;与区块链浪潮携手而至的货币数字化趋势,背后的基本逻辑也同样是虚拟化带来效率。

如有作者指出的,站在宏观历史角度看,媒介发展演进史总体上就是媒介“信息化”和“虚拟性”不断强化的进程(同时,“由于媒介行为和媒介关系广泛而普遍地深入到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得人类文明发展本身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虚拟性不断提升的特征。”)。虚拟性是媒介的基本属性甚至是媒介实质。[15]这一点贯穿在过往的媒介实践和社会发展过程,也必然延伸到未来的媒介深度融合进程。

3.一体化

当今媒体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趋势和表现,是在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群的互联网集成平台基础上,打造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技术形态、运营组织形态和功能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这当然包含多个层面的一体联动,正如有论者指出的:一体化的全媒体是媒体融合进入3.0时代的标志,“聚焦一体化是打开媒体融合症结、优化融合效果的重要战略”[16]。

就技术一体化的角度言,我们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不同技术视角出发,可以有侧重点不同但彼此贯通的观察,比如“打造一体化大数据管理体系”以实现“将大数据分析能力融入新闻生产采、编、发、供等各个环节,使新闻生产流程从基于经验升级至基于数据,打造数据驱动的媒体”[17];比如打造融合多种前沿技术、作为整个内容行业基础的“云端一体化的媒体融合云”(以与国内广播电视行业有广泛合作的阿里巴巴云端一体化为代表)[18];比如以人工智能来唤醒“主流媒体沉睡的数据”,重塑业务流程,“提高媒体全要素生产率”[19](新华社研发的媒体大脑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是首个人工智能集成化的新闻产品”[20],代表智能化、一体化的媒体发展趋势)。

进一步把用户纳入视野,则未来,“传感器、手机、IPTV等多种终端的应用,将推动VR、AR、MR的规模性应用”[21],“通讯技术的发展还将带来集成式超级APP与超级入口”[22],“平台化、入口化”将“进一步上下、左右打通,构建共享、共建的智能化新型主流媒体平台,打造公共信息服务的智能媒体矩阵”[23]。

技术一体化意味着依托前沿技术“建设自主可控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平台”[24],而平台化显然是一种带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效率导向的选择。

二、技术研发与合作的联盟路径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潮中,我们看到主流媒体在研发应用先进技术上审时度势、中流击水、奋楫前行。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面向5G时代和媒体人工智能领域前瞻布局,多款人工智能产品惊艳亮相,根据新的技术趋势进行全方位、系统化、全链条的内部流程再造。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5月,新华社成立“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变革与发展”课题组,聚焦国内外媒体智能化发展情况,关注人工智能领域代表性科技公司的前沿进展进行调研和报告撰写与发布,展现了引领媒体人工智能发展潮流,锐意走在世界媒体前列的勇气[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积极推动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出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的“央视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提出,要努力跟上技术的发展速度、适应瞬息万变的技术革命,加快技术体系建设,全力打造自主可控、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利用新技术抢占舆论制高点[25];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人民号、人民直播等,以前沿洞察和明晰战略,在移动传播生态中获得巨大的主流内容产品传播力;光明网结合了前卫的动力外骨骼装备和独有的多平台云适配技术、可以同时为16家平台提供高达3K画幅、4M码流的视频和VR信号的“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让人惊叹一家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黑科技”造诣[26]……

□2020年9月8日,参观者在服贸会综合展区拍摄可移动的新华智云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新华社记者 潘思危/摄)

这些亮眼成绩的取得,有不少都是主流媒体与科技公司合作的产物,例如前文提及新华社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也曾撰文介绍腾讯与人民日报社在共同打造人民日报云平台、建设大数据舆情与新闻热点发现和追踪平台、建立人民日报网上多媒体发布厅、探索人工智能写作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强调坚持优势互补、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27]

虽然亮点不少,但客观分析优劣势,主流媒体与科技巨头在媒体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投入仍难以相匹,在技术人才规模和质量上也相差较大,导致在双方博弈中“主流媒体提供的应用场景和海量数据使得科技公司的技术能力不断完善,继而反哺技术公司得以打造出传媒领域新的市场化产品及平台,但主流媒体却难以真正入局科技产业市场。”[28]

因而,当我们谈及媒体融合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时,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恰恰是传统媒体在技术基础和技术资源上总体较为薄弱的局面。在此局限下,合作仍然是必选项。深度的融合需要深度的合作,亦即深层次的联盟与联合。

对主流媒体来讲,这种更加开放的联盟机制不应局限于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还应包括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活跃合作,亦即跨界跨层级的合作、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合作,建立一种作为更具广泛性的共享共建机制的行业联盟。[29]同时,“各大传统媒体机构在全面整合市场科技资源的同时,可以探索建立媒体联盟机制与科技巨头进行博弈,维护传媒业的共同权益,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30]

对地方媒体尤其地方广电媒体而言,高端人才、先进装备的不足与资金缺乏保障(传统媒体营收能力的普遍下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更加凸显和棘手的问题。不能实事求是地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媒体融合就难以真正纵深发展,就只能算是主流媒体一条腿走路。

“尽可能拥有一流装备和一流人才,是媒体融合先进技术支撑的重要保证,但眼下绝大多数城市电视台无法做到。”面对这一带有普遍性的困局,区域性城市广电的联合和资源共享、县级台“广电云”和“中央厨房”项目通过省或市的平台实现共享,就是一个值得积极谋划的破局新路。2016年7月,全国第一家城市传媒技术协作联盟——江苏城市技术协作联盟成立,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六家城市台技术同行相聚一起,共谋传媒技术新形势下的传播技术合作新机制,依靠台际间的资源整合与联合技术攻关,“乃至台与技术研究机构、设备研发及生产(供应)商之间的紧密合作、协同推进,赢得媒体融合先进技术支撑的‘攻势’。”[31]这种通过跨台技术联盟来推动新形势下城市传媒科技进步的做法为各级广电媒体和地方传统媒体“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提供了值得参考的路径启示。

三、结语

“先进技术,可以说是新兴媒体的原动力。融合发展,首先应该是对先进技术的运用。”[32]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正是对这一客观规律的政策把握。

理解媒体变革和社会演进的效率逻辑,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提供了主线。客观分析主流媒体和地方媒体在传媒科技格局中的地位和处境,应在深层次联盟联合上寻求路径创新。

当然,新媒体技术不是自足和中立的,对于先进技术的重要性要与“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结合,作为两翼、双轮来统合思考,以公共性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层面的力量应始终是驾驭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注释】

[1]谯金苗,漆亚林.技术主义视域下媒体融合的嬗变与回归[J].中国报业,2019(15):29-31.

[2]甘险峰,郭洁.5G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媒体融合的新发展——2019年中国新闻业事件回顾[J].编辑之友,2020(02):75-86.

[3][4]蒋国飞,党博文.区块链改变生产关系[N].通信产业报,2018-03-26(008).

[5]王义之.“互联网思维”大起底[J].科学之友(上半月),2014(05):8-12.

[6]陈发宝.媒体融合发展要把握好四大关系[N].经济日报,2014-09-02(013),以及廖望劭.以内容和技术为双翼走好媒体融合之路[J].声屏世界,2014(10):1.

[7]新华社"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变革与发展"课题组,庞晓华.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全链条中的具体应用[J].中国记者,2020(02):19-22.

[8][9]传媒评论:《传媒津津道· 译见|路透社的AI实践:让人和机器都发出璀璨的光》,http://www.sohu.com/a/279313771_644338

[10]孙玮.赛博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J].新闻记者,2018(06):4-11.

[11]朱江,张金文:《业界人士齐聚人民网共话“5G赋能媒体融合发展”》,人民网,2019-06-23。转引自谯金苗,漆亚林.技术主义视域下媒体融合的嬗变与回归[J].中国报业,2019(15):29-31.

[12]刘宏宇,刘亚光,李婧文.虚拟性媒介研究范式导论——理解作为媒介基本属性的虚拟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02):140-152.

[13]殷晓蓉.关于电报的传播学意义——一种基于媒介技术与文化内涵的思考[J].新闻大学,2011(01):33-37.

[14]姚媛.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名词的本质概念及应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7(05):13-17.

[15]刘宏宇,刘亚光,李婧文.虚拟性媒介研究范式导论——理解作为媒介基本属性的虚拟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02):140-152.

[16][28][30]新华社"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变革与发展"课题组,毛伟.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J].中国记者,2020(02):16-18.

[17]刘松.云端一体化的媒体融合云[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6(06):84-87.

[18][22][29]新华社"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变革与发展"课题组,李成.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未来展望[J].中国记者,2020(02):13-15.

[19][21]沈浩,袁璐.智能媒体:智能技术助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J].人工智能,2020(02):5-12.

[20]谯金苗,漆亚林.技术主义视域下媒体融合的嬗变与回归[J].中国报业,2019(15):29-31.

[23]宋建武,宋梦茜.中国媒体融合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路径[J].中国编辑,2020(08):31-35.

[24]《新华社发布2019年度“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变革与发展”研究报告》,新华社,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20/c_1125601646.htm,2020年2月20日。

[25]《总台成立后,这样再造新央视——打造增量创新传播,推动视听文化产品高质量发展》,http://culture.gmw.cn/2019-01/02/content_32285743.htm。转引自谯金苗,漆亚林.技术主义视域下媒体融合的嬗变与回归[J].中国报业,2019(15):29-31.

[26]《光明网“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亮相》,《光明日报》(2017年3月3日04版)。

[27]马化腾.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在内容和渠道方面深度融合[J].新闻战线,2017(17):18.

[31]汪忠泽,许建俊.城市广电媒体融合技术支撑的合纵思维[J].广播电视信息,2017(06):43-45.

[32]陈发宝.媒体融合发展要把握好四大关系[N].经济日报,2014-09-02(013).

猜你喜欢
媒介人工智能效率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数读人工智能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下一幕,人工智能!
跟踪导练(一)2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