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
当今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如同澎湃的大潮席卷着我们的一切,冲击着固有的观念,刷新着已有的认知,重塑着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媒体领域催生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作为传统主流媒体,我们面对的是信息发布从“唯一”到“之一”的渠道之变,传播对象从“纸媒”到“屏媒”的用户之变,媒体形态从“单一”到“融合”的跨界之变。
变化虽然剧烈,但“我们依然是我们”,依然要不忘初心,保持本色,始终不渝地担负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职责使命。
同时,“我们需要超越我们”,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中勇做弄潮儿,在进军主战场的第一方阵中当好主力军,在应对变局中开新局,在守正创新中担使命,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2020年9月27日,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何平在2020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一是变中守正,在唱响主流中把准“定盘星”。无论传媒格局、舆论生态如何变化,中国网络媒体的根本属性不能变,“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能变,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应当是唯一正确的打开方式。
围绕这一使命任务,新华社始终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推出一系列有思想有情怀有品质的刷屏之作。从献给建党95周年的微电影《红色气质》,到献给国庆70周年的微视频《新中国密码》;从深受青年人喜爱的融合报道《那年,我们21》,再到此次疫情期间推出的纪录片《英雄之城》等,有的全网浏览量过亿,有的迅速登上热搜,唱响了时代最强音,画出了最大同心圆。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处于两个百年交汇的关键期,特别是今年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年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处在这样的历史方位,更使我们意识到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聚万众一心奔小康的磅礴力量,营造风雨无阻向前进的浓厚氛围,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二是变中求新,在融合发展中练就“真本事”。顺应“四全媒体”发展趋势、“万物皆媒”生态变迁,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掌握“十八般武艺”,既有“俯身笔耕”的“老本领”,增强在纸上笔走龙蛇的“笔尖”之功,铁肩担道义;又要掌握在“云端漫步”的“新本事”,练就在网上激浊扬清的“指尖”之力,传播正能量。
近年来,新华社坚持一体化发展、移动端优先,强化受众在哪里、报道就拓展到哪里的“阵地”意识,通过转换语态、丰富形态、创新业态,使报道既“可读可听可看”又“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构建与融合发展相适应、体现通讯社特色的全媒传播矩阵。强化青少年在哪里、我们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的“后浪”意识,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传播主流价值的“硬核”内容打破“次元壁”,进入“朋友圈”。强化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的“跨界”意识,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赋能内容生产,以媒体大脑、AI主播、虚拟演播室等创新成果助力媒体融合,在“两微一端”和“海外社交媒体”上的覆盖面影响力不断提升。
我们要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快推进融合发展,努力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上走在前列。
三是变中有治,在破立并举中筑牢“压舱石”。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网上舆论众声喧哗,各种观点纷繁复杂。能否让真实的信息跑赢虚假的谎言,让理性的声音压过情绪化的喧嚣,让主流价值引领多元舆论,是媒体人义不容辞的使命任务。
我们要牢记社会责任,秉持职业操守、提升专业品质,以准确、权威、优质的内容,在鱼龙混杂中辨真伪,在纷繁复杂中明是非,在扑朔迷离中把方向。
要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到坚持传播正能量而不能单纯为了“挣流量”,“字正腔圆”而不能“荒腔走板”。可以放低身段但不能降低格调,可以“萌萌哒”但不能“无厘头”,可以碎片化传播但不能让职业良知“碎了一地”。
要坚持破立并举,旗帜鲜明捍卫真理,立场坚定澄清谬误,不断增强网络引导水平与治理能力,把“管得住”作为硬道理,共同维护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努力建设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家园。
大江东去,未来已来。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对“已知”的尚未全部认识,不少需要重新定义;对“未知”的更需要不断去发现,在探索规律中更好地运用规律。
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时代需要我们作出正确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