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迁怒,不贰过”谈学习的成果检验

2020-11-20 09:06郑丽媛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情绪管理

郑丽媛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本文從“不迁怒”的情绪管理、“不贰过”的行为表率、好心性的内在养成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淀,更是在实践中去切实提升自身修养,做好自身工作。

关键词:情绪管理;行为表率;心性养成;成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2-000-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也强调,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惑,就需要通过学习去解惑。学习的目的,首先当然是知识的储备,然而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指导我们的行为实践。

在《论语》中,我们发现,孔子最欣赏的弟子是颜回。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意思是你的弟子当中哪个最好学?”孔子的回答很明确。他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那么,为什么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众多学生当中,孔子如此偏爱颜回呢?不仅因为他具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生命境界,还因为他具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道德人格和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所以孔子称赞颜回是真正的好学。

在很多人的思维意识中,一提到好学,往往能想到的就是读书读得多,学习成绩好。不可否认,好学的确包含了这些内容,但却又不仅仅是这些内容。在孔子看来,评判好学的标准,除了学习态度的端正认真和对《诗》《书》《礼》《乐》等文献典籍的熟读与精通之外,更重要的是像颜回那样在行动上可以做到“不迁怒,不贰过”。

一、“不迁怒”的情绪管理

何为“不迁怒”?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不迁怒”的解释是,怒与甲者不移于乙。顾名思义就是不把坏情绪迁移到别人的身上,不将自己之怒迁于他人,不将今日之怒迁于明朝。能够做到“不迁怒”,是道德完善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个人情绪管理的至高境界。

之所以有怒,是因为管不了自己的心,从“怒”这个字的字形上来看,上面是奴隶的“奴”,下面是“心”,一颗心成了奴隶,听命于他人,自己做不了主,内心就会急躁不安,表现出来就是怒[1]。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情绪往往操控整个身体,如同火山只想宣泄所有的压力,却没有思考后果。而怒所导致的后果,也往往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有的人由于乱发脾气,轻则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重则导致做事失败。

当然,怒也只是人们众多情绪中的一种,《大学》中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是人都会有的情绪,当这些情绪左右了一个人的心,那么这个人就会心猿意马,做事情不能全神贯注,对事物的基本认知也会消失,虽看犹如未看,虽听犹如未听,虽食犹如未食[2]。所以,当一个人处于情绪当中,很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

如何能够做到“不迁怒”呢?王安石在《礼乐论》中说:“不迁怒者,求诸己。”要时常反躬自省,从自身的角度寻找原因,保持理性,超越自我的狭隘和固有的情结,和道义在一起,冲出情感的包围圈。

一方面,要让心归于静定。古人说,静能生慧。《呻吟语》中说:“天地万物的理,出之于静,入之于静[3]。”人心的理,发之于静,归结于静。静是一切自然规律的源泉、万物变化的总枢纽。性格暴躁的人,一旦心动神驰,便会受心气推荡,狂躁不能自主,从而导致一动便错。每当错事过去后,又会懊悔不已,这是因为心归于静的缘故。

另一方面,要让心归于理性。不迁怒并不等于没有怒,“怒”是人类正常的情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关键是不在怒中不能自拔,不沉溺于怒,方此,可由怒而归于平,发乎情而止于礼。学习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会管理情绪。

二、“不贰过”的行为表率

不贰过就是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很多人往往可以做到对以往的过错总结忏悔,但对从今以后的事情做到不重复犯错就很难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过”是一道风景,不可回避[4]。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毛泽东同志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政党、任何个人,犯错误总是难免的。可是问题就在于,错误发生之后,我们的态度又是什么?

在《论语》当中,我们看到了君子和小人对待错误的不同表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君子的过错,就如同日食、月食那般,高悬在空中,昭然若是[5]。有过错的时候,人人都能看见;改正之后,人人都敬仰。犯错其实并不影响一个人的品质,反倒使一个真实的人更加可信。真实就不怕缺陷,关键是改正了,那就人皆仰之,仍然是坦荡荡之君子。

而小人犯错后却百般掩饰,想尽办法开脱解释。目的就是希望讲明自己所犯的“过”是有原因的,为的是说明不是自己的错,说到底还是自欺欺人。有“过”并不可怕,怕的是文过饰非,“过”上加“过”。正如《弟子规》中所说的“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犯了“过”后能勇于改正,那就归于无。倘若掩饰“过”,不愿改正,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对待“过”的行为反应本质上所体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做事态度和行为准则,能够切实认知、纠正自身过错是好学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行为实践。对改过之重要性,孔子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犹也。”孔子担忧的是不修道德,不讲学问,知道应当做的却不能迁而从之,不好的毛病却不能改掉。在孔子看来,颜渊乃“改过”之典范,具有他人所难企及的至高境界——“不贰过”。

“不贰过”的行为实践告诉我们做事要慎之又慎,做错了要及时修正,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6]。可是,反过来,如果因为怕出错而不敢做事,那在成长的方向上偏的就更厉害。修养的提升,工作的优化都是在不断地实践中推进的。《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子夏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不管是亲近仁德的人,还是孝敬父母、侍奉君主、与朋友交往,都能竭尽全力,这一定都是学习的结果。

所以,改过的目的是为了成长。过错可以伴随生命,但是不應该成为生命的主旋律,而是助推器。对于改过的抗拒就是对于成长的抗拒。一旦抗拒,改起来就很痛苦。但是一旦接受,改起来就会比较容易。吃一堑长一智,因为犯错误而增长了智慧,进而让自己的言行举止更有依止,反而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全力以赴地去做事,心平气和地接受一切的发生,坦坦荡荡地改正错误,义无反顾地奔向目标,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成果,接近生命的中心点。

三、好心性的内在养成

情绪的管理和行为的表现离不开良好的内在心性的支撑,因此,学习的成果检验中最重要的就是养成稳定、平和的心性。如何养成呢?

首先要能够认清自己的角色,做好本职工作。《大学》中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7]。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任何的要求都对着自己,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如果总盯着别人的问题,很容易心生烦恼,就会迁怒犯错。通过学习,时刻保持一种自我的觉知和警醒,沉下心来,看清自己,如果能将所学运用于实践,那就是很高的修养了。

其次,要有耐心和恒心。能够不受外物所诱,恒定的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论语》中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各行各业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朝夕劳作,日夜钻研,故能成事;君子学道,更要日有所作,月有所省,志向坚定,心性中正,才可致道。

任何一条通向成功的路都离不开心性的成长和磨练,都需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不管是不迁怒还是不贰过,都需要不断磨练自己的心性。古人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比如,古人用“琴棋书画”来修养自己,不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长时间的学习、熏化、感悟才能入门、提升,要想有所成就,就更需要千锤百炼的修习与积淀,心性稳定、境界提升,技艺自然有长进[8]。所以,一旦解决好了心性的问题,好习惯、好方法的问题就自然解决。

稳定的心性和知行合一的实际行动是检验学习的最终标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9]。如果我们执德不弘,信道不笃,学习意义又何在呢?学习不仅是要学知识,明道理,更要做行动上的巨人。孔子之所以高度赞扬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是因为“不迁怒,不贰过”所代表的道德上的人格修养和行为上的知行合一正是孔子所认可的君子之道。在学习的问题上,孔子多次强调要“学而时习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博学而笃志”,都是在向我们传递这样一种境界[10]。

《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是一条知行合一的自我成长与提升的路径,真正的好学不仅仅是表现在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上,还需要融会贯通,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只有真正“好学”才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而反过来,“不迁怒、不贰过”的道德人格和行为准则也正是对“好学”的真正检验。

参考文献:

[1]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4]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13.

[5]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6]潘路生.加强学习 促进成果转化[N].中国国门时报,2014-05-16(3).

[7]韩中谊.从“不迁怒”功夫看儒家修身的睿见与盲区[J].领导科学,2017(32):32-36.

[8]张军凤.论颜回和子路的品格[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3):9-11.

[9]卫东海.试论颜回理想人格的学术价值[J].兰州学刊,2007(10):13-16.

[10]刘佳.《论语》中的颜回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230-231+238.

猜你喜欢
情绪管理
女性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浅谈情绪管理在安全中的实践与应用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与应对能力研究
情绪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听障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分析
教师的情绪管理研究
驾驶者路怒症与情绪管理相关性实证研究
初探情绪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好心情拍卖会
一份24分的试卷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