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景设计 融入思维考查

2020-11-20 02:02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0年10期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助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改变了近年来引入时代重大热点事件作为试题材料的命题思路,选取历史故事,要求考生品评历史人物,有效地规避了猜题、押题,独具特色,受到普遍好评。

1.提供多元思考方案

试题引入孔子、司马迁对“鲍叔让贤”历史故事的不同评价。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他认为齐桓公能够使诸侯国屈从而盟,是因为有管仲的得力辅助。很显然,孔子欣赏管仲的贤能,高度评价管仲在齐桓公成就“霸业”过程中的贡献。司马迁则持客观态度,只是转述了天下人对“鲍叔让贤”故事的看法,即“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天下的人们,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有伯乐的眼光,能够慧眼识金,当然也包括更难做到的屈己让贤。

这就为考生提供了推崇贤能之功,弘扬建功精神,称赞慧眼识才,颂扬尊贤重士品格等众多的思维与写作角度。

2.试题重视情境设计

情境设计,即“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写一篇发言稿”。考生写作,就要根据“班级读书会”这个特定情境,以班内全体学生为对象,写发言稿。发言稿,要有题目、称呼、问候语、正文、致谢(或祝福语)等,不可随意更改结构样式。

3.融入思维能力要求

思维能力要求,即“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表明,考生可就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人物,任选一个作为思考对象和立意依据,即考生“感触最深”的那个人。如此,在审题、立意、行文过程中,考生就必须采用对比思维,在对比中深化思考,提取观点。

写作指导

1.重视情境,突出文体特征

“班级读书会”是特定情境,文章的设定读者(听众)是自己的老师、同学,这就决定了作文开头的称谓,当然为了交流显得更加亲切, 可以说“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等。出于礼貌,发言结束时“谢谢大家”也是十分必要的。

文体特征不仅指发言稿的格式,内容表达要有发言稿的特色。读书会上发言,是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也是在阐述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观点、认知,同时希望在同学中引起共鸣。因此,发言稿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应有情感的交流,怎样达成情感交流的效果呢?

一是采用呼吁的方式,拉近发言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二是要采用设问、反问、感叹句式,强化情感色彩;

三是在转述材料、发表见解时融入情感。

2.立意高远,强化感触思考

考生立意须依据“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来进行,可以推崇贤能之功,称赞慧眼识才,颂扬尊贤重士品格等,这是行文的“起点”“过程”。此外,立意的“落点”结合现实生活,联系青年人格修炼,论及民族、国家利益,文章才有大格局,才能称得上“立意高远”。例:

今日,我们在读书会上畅谈古今,体悟鲍叔大有大无的旷世风骨;明天,就让我们将内心的深刻感触汇聚成青年意气、逐梦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成长为胸怀宽广、才识非凡的优秀人才。

(《大有大无鲍叔牙》)

行文有“真我”,论述有“真情”,将历史故事与青年成长、时代担当结合起来,文章自成高格。

观点的论证,离不开材料的支撑,但更重要的是考生自己对写作对象的认知与分析,分析要引向深入离不开例证、引证、对比、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

3.注重表达,语言富有文采

阅读历史故事的深刻感触,还要与富有文采、情感的表达相结合,方称上品佳作。叙述、议论融入情感,语句或灵动、或典雅、或自然;修辞或比喻、或引用、或排比,特别是引述相关的名言警句,辅以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更能增加语言色彩,丰富文章内容。例:

春秋风云,金铁交鸣,诸侯纷争,烽烟四起,唯独他成就了一代霸业;称雄天下,跃为霸首,广揽贤才,英名永传,唯独他抓住了历史的机缘。想必同学们已经知道“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故事,那么他的传奇背后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人生启迪呢?

(《纳百川成其大,集众力定乾坤》)

整散句结合,上下句对称,整齐中寓有变化;议论中融入深情的赞扬,阐述时启发听众思考——叙议结合,情理相融,富有说服力和表现力。

此外,材料的选择与加工,结构的谋划与布局,对文章的提分,也会起很大作用,同学们也应高度重视。

误区警示

面对相对陌生的命题方式和写作主题,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要求,偏离写作方向

试题为考生设定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即“齐桓公、管仲和鲍叔3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既然说“哪个”,考生就只能就“齐桓公、管仲、鲍叔”3人中的一个来立意,当然在写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提到另外的两个或一个人物。然而,有的考生从3个人物的共同目标立意,则偏离试题要求的写作方向。例:

古语云:“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这在齐桓公、管仲、鲍叔共治齐国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国君、宰相、近臣政治上三位一体,命运上休戚与共。他们懂得一损皆损,一荣俱荣的道理,能够同心协力,抵御外敌。如此,才能在春秋乱世,臣服诸侯,称霸天下。

(《同心协力,共治强齐》)

考生思考的不是“哪个”,而是3个;不是从1个人物的精神品格,而是着眼3人团体提出“同心协力,共治强齐”的观点。此类作文由于内容项出了问题,一般赋分会在36分之下。

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得分的基础,考生写作一定要看清试题要求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确立文章的主题。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脱离人物,论述隔靴搔痒

试题明确要求考生写自己“最深”的“感触”(感受与思考),这个思考对象是自己选定的人物。当然,实质是要求写出对人物的情怀、精神、品质的情感态度,这些应该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有的考生只在开头部分,由某个人物引出某种人格或精神、品质,没有结合故事的本身分析阐述,没有融入自己对人物的情感态度,撇开人物,展开空泛的论述,则是不可取的。例:

宽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民间谚语有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宽容,其实也是在容纳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一样的他人,实现双赢的最佳方式。蔺相如对廉颇的宽容,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李世民对魏征的宽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宽容,成就了“晚清复兴”的暂时辉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谈“宽容”的价值与意义,这个话题是可以的,可惜的是考生没有将其与“齐桓公”或“鲍叔”结合起来,谈了许多意义却没有谈“宽容”在齐国走向霸主地位过程中起到的意义。

3.忽视情境,弱化文体特征

情境设计、实用写作是高考作文的基本方向。有的考生,将“读书会”上的“发言稿”混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只在篇首加“同学们好”,在结尾加“谢谢大家”,没有注意到对面交流的情境,没有足够的呼告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没有体现情理相融的特点,内容枯燥,缺乏感染力。例:

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的人心灵负累,宽容大度的人则会泰然处之,快乐度日。当年韩信遭受“胯下之辱”,发迹后却不计前嫌,重用当年侮辱自己的地痞无赖,其境界可见一斑,而越王勾践复国后诛尽吴国,十年“卧薪尝胆”,未曾快乐一日。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宽容大度,生存智慧》)

文段注重对比分析,而缺乏对面交流娓娓而谈的亲和力,将“十年卧薪尝胆”解读为不够宽容,“未曾快乐一日”也有牵强附会之嫌。

此外,层次不清,段间内容交织重复,语言苍白无力,错字病句,书写草率等,也会影响文章的得分。

满分例文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在本次读书会上发言。齐桓公志存高远,一匡天下成霸业;管仲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成美名。然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大有大无鲍叔牙”。

每当读起鲍叔让贤,管鲍分金的故事,回望鲍叔的厚重背影,我的心中總会产生一种仰望泰山、遥对长城的肃然敬意。他的识人之明、忠义之举、淡泊之志,早已化作滋润万物的阳光雨露,化作千峦万壑的松涛和鸣,穿越古今,横跨天地,光照千秋。

慧眼识才,屈己让贤。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管仲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识才荐能的鲍叔牙,否则,他这匹千里马可能就“骈死于槽枥之间”了。知人如缪贤,“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善荐如佚之狐,“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识人如诸葛孔明,“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管仲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成就管仲人生伟业的不只是管仲自身的才华,更有朋友鲍叔牙的深厚相知与无私举荐。因此,“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之能知人也。”

百川归海,有容乃大。

烽烟四起,刀光剑影,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各事其主的臣子一败一胜,没有赶尽杀绝,已是仁义至极。鲍叔居功而不自傲,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仍甘居管仲下位,力荐“欲成霸业,非管仲不可”。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何等高远的境界啊!反观历史上的明争暗斗,杀伐力戮:庞涓妒孙膑之能,曹操恐杨修之智,周瑜嫉诸葛之贤,司马昭恨嵇康之才——他们在宽宏大度的鲍叔面前,又怎能不自惭形秽呢?

千仞峰起,无欲则刚。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鲍叔不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名位,不恋“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的荣华富贵,而是以国家为重,以国事为先,将个人名利置于国家命运之后。不求官高位显,不辞屈人之下,只是奉献于国,求成于心。拥有如此格局,堪称将相之楷模。无欲无求的背后,是一颗爱国忠君的赤诚之心。

同学们,鲍叔的“有”与“无”,展现着个人修养的光华,更如茫茫烟海上的灯塔,带给我们心灵的启迪。读鲍叔知才荐能之故事,我们追慕君子贤臣的高风亮节,感其大义之情怀,更应追寻他们的脚步,学其大德之言行。独具慧眼:珍视人才的伯乐,气度恢宏、容量不凡的人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栋梁,正是时代所需,国家所盼。

朋友们,今日,我们在读书会上畅谈古今,体悟鲍叔大有大无的旷世风骨;明天,就让我们将内心的深刻感触汇聚成青年意气、逐梦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成长为胸怀宽广、才识非凡的优秀人才!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得分点提示 1.立意准确,思维辩证。文章围绕“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个关键点立意,在肯定齐桓公志存高远、一匡天下,管仲恪尽职守、鞠躬尽瘁的前提下,引出自己最敬佩的人物鲍叔牙。在比较中突出“最”字,对比思维、辩证观念尽在其中。

2.运用对比,表达有力。考生紧扣鲍叔牙人格精神的两个侧面行文:一是“大有”,即慧眼识才、屈己让贤,百川归海,有容乃大;二是“大无”,即千仞峰起,无欲则刚。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又统一于鲍叔牙一身。

3.评价中肯,感悟深刻。文章对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 切合历史事实,用词准确,态度中肯;学以致用,由历史人物的高风亮节,联想到时代青年的品格责任,论及民族复兴的征程,思考深刻,富有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