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师课程能力的重构

2020-11-20 02:02张钰婷
教师·中 2020年9期
关键词:重构人工智能

张钰婷

摘 要: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课程实施主阵地的变化对教师的课程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教师课程能力的现状(如课程改革观念不强、课程运作对学生的个人经验及心灵培養不注重等),提出教师课程能力的重构(如数据素养、跨界学习素养的培养)等观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谋求师生双方心灵的交流与沟通。教师课程能力的重构,是当前学校课程发展的重点。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师课程能力;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108-02

课程能力是指教师基于课程知识与技能,直接参与课程开发、整合、实施、评价等活动运行及其成效取得的能动力量 。从课程实践角度看,教师的课程能力包括课程理解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运作能力、课程评价能力。教师个体或整体的课程素养是教师课程能力的表现,影响教师个人或团体的课程实践。当今教育发展处于不断变革的阶段,人工智能发展愈演愈烈,成为当今及未来课堂教学的一种趋势。

课程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变革和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基于此,人工智能大环境下的课程应是动态发展的,教师的课程能力与课程发展是休戚相关的,是教师对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回应。

一、人工智能视域下课程实施的挑战与转向

(一)课堂教学方式的智能化

信息化彰显了教学媒介的发展和教学方式的“活化”。教学媒介的不断发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的“教学自动化设计”渐渐地在教学一线课堂中普及,利用平台化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以课堂内容及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提供完美整合的教学信息化与云平台服务,帮助教师在同一系统内实践现代化智慧课堂。

(二)课堂反馈的及时性和精准性

智能教具的应用,使得数据分析在课堂上直观呈现。例如,在TEAM MODEL智慧教室支持系统应用的课堂中,每个学生会配备一个即时反馈器,小组内会配备一个平板,学生的学习反馈会直接在屏幕上以柱状图或其他形式的图显示出来,小组内的回答也会通过平板实时上传到大屏幕上,让教师了然于目,也便于教师精准分析。此类智能教具通过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自动汇整与分析,并以数据结论为依据进行解释,及时生成诊断报告,精准分析出学生的弱点。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改变教学策略,制订新的学习方式和内容。

(三)课堂评价以学生发展为向度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优化,教与学过程中的数据将越来越丰富。人工智能评测系统可有效地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数据,智能化教学系统大多通过可视化量表进行量化评价,评价学生课中的学习投入度与参与度,将量化和质性评价优化结合,进行以学生发展为向度的全面评价。

二、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师课程能力的发展现状

(一)课程改革观念不强

智能化课堂已经逐渐在各类学校中普及,是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而多数农村教师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或地域的限制,接受网络师资培训和网络学习的力度都不足。因此对智能化教具的应用,持一种排斥心理。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对多数农村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他们仍然满足于“小农经济”和“小富即安”的状态,课程改革观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的心中。

对城镇教师来说,应试教育的无形压力使智能化课堂只是流于形式,而非内心的“欣赏”。因此城镇化教师尽管有条件进行网络化的交流学习,但大多也是流于形式,并非实质性地把所学习的知识落实在教学中。

(二)课程运作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和注重心灵的培养

从课程实施运作角度谈论,智能化课堂主要指教师有效地运用智能教学设备、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创设富有情境的课堂,将课堂活化为学生个体散发魅力的课堂,以便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在课程运作过程中,我们关注教师是否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培养,是否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阐述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实际课堂中,“传道授业”的权威型教师角色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他们难以适应当代的智能化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三)课程评价没有做到有效开展

教师的传统观念与行为方式和倡导的课程评价理念以及智能化教具使用下的课堂评价方式相冲突。不可否认,对于提倡的课程评价方面的新的认知将会对传统的课程评价理念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依旧扮演“传道授业”的角色,在硬性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主义,在执行过程中徒有其表而实质落空。

具有一定教龄的老教师往往不懂得如何使用智能化教学系统,他们头脑中的课程评价理念、目标、内容及方式等都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因此,这部分教师仍使用老一套评价方式来完成工作,甚至采用“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

三、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师课程能力的未来重构走向

(一)教师课程素养的重构——数据素养和跨界学习素养的突破

首先,随着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的兴起和大数据的持续影响,数据素养逐渐成为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之一。对智能视域下课堂教学的核心参与者,不仅要求具有知识方面的专业能力,还应具有分析理解与运用智能化数据的能力。基于此,需培养教师正确的数据观念和意识,不断提升现代化教师的数据素养,实现教师素养的突破。其次,跨界学习思维的培养成为当前教师课程素养的新内容。“跨界学习”要求人们跨越自己日常工作的边界,向外界学习并寻求多元素交叉的学习方式。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课堂的形式在进行翻转,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谋求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发展。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外,还需进行跨界学习。掌握智能化教育技术以便更好地辅助教学;学习教育学与心理学,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形成自己的独特认识并能够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良好心态的发展;学习科学知识,掌握普遍性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管理学,在班级建设中灵活运用;学习美学知识,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美的感受。

(二)教师课程研发能力的重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整体的发展,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不管是农村地区还是城镇,都需要进行强有力的师资培训活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在学校范围内进行校本培训——注重教师间的合作互助、专家引领。实践证明,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研发课程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智能化发展的当下,科技进步使教育领域的交流更加便捷。当地的多个学校可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线上的形式进行校本培训,以一个或多个榜样学校为主体,与其他各个学校进行定期的经验交流与分享。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当地学校间的实地观摩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借鉴。

教师之间也要形成交流共享的“学习共同体”,在单个的学校内,具有一定教龄的教师,要积极参与培训活动,树立终身发展的课程教学理念;刚入职的教师,更要通过师资培训活动,跟有教龄的教师取经,提升自己。

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需要不断地提升,而校本教研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立足于当地学校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实施校本课程能够拓展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让教师在教研过程中提升课程能力。

(三)教师课程运作能力的重构——谋求心灵的交流与沟通

要加强对学生“灵性的培养”。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要通过人文主义教育来弥补智能化教具机械化和缺乏情感互动的缺失。在智能化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及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是教育反思的重点。

教师积极谋求技术与教学结合的同时,偏离了对学生的“灵性”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富有知识而缺乏灵性的人。“自传课程理论”强调将个体的生命体验视为课程设计与组织的内容,把课堂作为师生双方互动的桥梁,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积极构建关心型课堂,重视生生、师生间的“关怀性相遇”与对话关系,重视以生命为原点的本真,使师生双方在彼此的关心中达成心灵的交流。

(四)教师课程评价能力的重构——加强课程能力的支撑点

课程评价是课程创新发展的引领性力量,是教师课程能力重构的向导。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让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本质有精深的理解。这是教师具备课程评价能力的前提。

课程评价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并且是一个动态性的生成过程,教师要加强课程能力支撑点的建构。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课程实施主阵地的变化对教师课程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从课程理解、课程运作、课程评价各方面来说都是一项漫长、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师课程能力的重构需要课程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不断反思。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成为当前亟待重视的问题之一, 而且日益成为学校课程力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田秋华.论教师的课程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8):24-2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 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容中逵.抵制、规避还是适应、胜任——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教师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7(3):105-107.

猜你喜欢
重构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人工智能与就业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刑法》第64条的实然解读与应然重构
对教育会诊的反思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