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晖 王睿泽 栉田直规
摘要:日本国内高龄化和少子化导致了大学适龄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使得国内大学承受着巨大的生源压力,出现了淡化學力考试、强化非学力考试的招生现象。其结果是大学难以选拔出具有学习积极性、思考力、判断力及行动力的生源。近几年日本出现了以“Big5推荐入学考试”为代表的新型入学考试模式,其在制定依据、目标、实施形式在人才选拔制度多样化的发展与创新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我国高考标准多元化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才标准;Big5;考试制度;启示
20世纪90年代,日本高校开始实施AO(Admissions Office)入学考试制度。所谓“Admissions Office”在中文为招生办公室之意,而在日语中则翻译成“入学担当事务局”。AO入学考试制度,则是“入学担当事务局”主导下通过对考生递交的申请材料(主要是学生所在学校推荐信、考生各项技能证书等)审核、面试等方式,对考生是否符合大学的“招生政策”(admission policy),以及录取与否进行判定的入学考试制度。起初,这项考试制度的实施意在促进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降低了“考试地狱”“学历社会”给学校教育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然而,随着日本国内高龄化和少子化现象的日益严重,AO入学考试制度逐渐演变成为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为确保生源而采用的便捷招生方式,社会各界对其缺陷与滥用的指责也愈演愈烈。作为回应,日本高校开始探索和实施一种新的高校入学招生考试制度,即“Big5(Big Five personality)推荐入学考试”。
一、“Big5考试”:日本高校入学考试的新形式
日本“Big5推荐入学考试”,是将考生的性格特点作为考核点与大学入学考试及高中平时学力进行相关性验证的新型考试形式。所谓的“Big5”,实质上是心理学研究中通过人的个性来预测行为的“5大性格模式”。与AO入学制度相比,“Big5推荐入学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学只能被动接受高中推荐来的考生,不能判断其是否真正符合大学招生要求的被动局面。“Big5推荐入学考试”过程中,大学将招生标准充分地传达给高中,高中根据此标准推荐合适的考生,大学再对考生合格与否进行判断,即须由高中、大学分别举办第一次和第二次能力测试以确定考生的入学资格[1]。
“Big5”主要指以下5种性格特征[2][3][4]。(a)开放性(Openness)。用来表示对外界事物的开放程度,与求知欲的强弱、想象力的丰富程度、对新事物的把握准确度和兴趣、好玩心、智力、创造力有关。开放性可以用来测试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对美的事物是否具有一定的品鉴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新知识能持有较强关注度和敏感度。与此同时,还能进一步考察其是否具有相关的智能和创造力。
(b)诚实性(Conscientiousness)。表示对待事物的认真程度,与自我控制力、意志的强弱、有无计划性等相关。诚实性是通过外显特征来考察学生在学业上的态度倾向,即,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以及获得成功的必要决心和信念,并且是否具有计划地实施开展学习的意识和行动力。
(c)外向性(Extraversion)。指积极应对周围事物的特点,表示积极上进、精力充沛等倾向。外向性是对学生能否有效释放自己能量,积极有效地向外界展示自身志向与个性的方法。通过外向性的考察,可以较为清楚认识到外向性格在人际交往上具有较强的有效性,而且交往的范围宽泛,活动领域多元,这类学生能够表现出一定的活动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特性。
(d)合作性(Agreeableness)。指与人的亲近度,包括利他的程度、不虚假的态度、行为谨慎等特点。合作性较强的学生基本上在性格上都呈现出较为优雅一面,同时有较强的适应性,特别是在群体生活中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利他性。这类人不善于撒谎,行为处事比较低调务实,放置于学习层面通常表现为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目标一旦确立后能够有效管控自身,按照计划实施。
(e)神经症倾向(Neuroticism)。表示对事物的敏感度、紧张与不安的强弱。在实际测试中反映程度较高的,在感情、情绪方面容易感到不安和压力;反之则情绪较为稳定。这类性格的学生的不足是在学习意欲上起伏较大,热情高涨与情绪低落时常相伴;但如果很好地把控时机加以引导,能够发挥其反应灵敏、动手能力强的优势。
“Big5推荐入学考试”相关标准和要求与上述5种性格因素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入学要求中对学生的“兴趣和关心点”考核点与“Big5”中的“开放性”相对应;两者都注重考察考生的“合作性”与“诚实性”;入学要求中的“意志力”考核点与“Big5”中的“外向性”“诚实性”基本一致;另外,“Big5”中的“外向性”也与入学要求的行动特点“具有领导组织能力”相关。以上述5种性格特征为基础,“Big5推荐入学考试”着重从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查,即“性格特点”“行为特点”和“基础学力”。
首先是性格特点的评价。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性格特点上都具有基本共性,即,优点与弱点都比较突出。在考查中主要针对以下几项内容进行。(1)依赖性与生活自理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高中生普遍存在着与前辈们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对家庭、父母的依赖不断增强,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都有显著差异。[5]对此,考查将以家庭访问和勤工俭学机构的走访为基本方法,掌握第一手相关资料。(2)承受挫折能力。这一阶段的学生通常的问题在于比较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更缺乏正确认识挫折的经验。因此,主要通过对学生的自我疏导能力(如,宣泄渠道与方式、移情、升华理念)进行着重考查。(3)利己主义思想。主要考查学生价值观、学习观的确立和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建设。(4)识别判断能力。由于知识和技能的不全面、对外界事物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是这一年龄段学生较为普遍的特征。
其次是行为特点的评价。一般意义而言,人的行为特点具有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可控性等,尤其是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與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因此,通过考试可以预测考生的性格特点,也能判断出与行动特点相关的其他性格特点及学力的高低,但很难看出与行为特点的关联性。[6]因此,能够体现行为特点的资料显得尤其重要。
行为特点的评价主要依据考生在高中所属社团活动、相关公益活动等行为的表现形式,根据其表现及保留的成绩、记录等进行判断。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好奇心与敏感度。考察学生对外在各种事物的兴趣和反应程度。(2)好胜心。主要强调韧性的考察,尤其是面对困境挫折时的反应。(3)自控能力。这是考察行为特点的主要环节,日常活动中各种细微行为特征,如对话的声调和用词,甚至抓头、咬笔等都属于考察学生在自控能力方面的细节。(4)自尊心和自主欲。主要考察学生在活动中对待批评或与他人交往产生矛盾时的反应,尤其是记录是否具有以自己为中心的行为观点,最终是否能够形成自我反思的批评力。(5)人际关系处理。通过活动考察学生与人相处的情绪、态度、能力以及在参加社交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素养。
最后是基础学力的评价。基础学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根据这样的理论,“Big5”性格特点与基础学力的关联性更多表现在后续学习情境下。因此,在新的学习情境中获取新知的能力、知识建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的能力都与“Big5”相关联,诚实性与学力的相关度最高。诚实性与大学入学后的评定平均值、大学入学考试及高中的评定平均值有关,和压力的大小无关,它是预测学术性活动高低的重要性格因素,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神经症倾向也影响着学术性活动的高低。
一般来说,基础学力考察分为两个阶段[7]。第一阶段是综合考生在整个高中学习期间,以各次年终考试及其平时分数为主要依据,划分A、B、C、D四级(其中A、B、C三级中又划分+和-两个档次,D不划分档次)。这一类工作主要在考生所在高中完成考核并将完整材料递交报考大学。第二阶段,由大学组织人员对高中递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并在面试环节中对材料提示的各项进行核实。
不难看出,“Big5推荐入学考试”作为综合性人才选拔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除了关注学生的学力基础能力之外,对申请学生的各项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经验以及高中阶段各个方面都进行相应的评价,同时考查考生是否具备所要求的性格与行为特点,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能够扮演好各自角色。同时,期望学生在学期间能够掌握专业领域知识,成为各个行业中具有责任和担当的人物。从另一方面来说,“Big5推荐入学考试”也是对学生在学校内外的兴趣点、关注点以及就学以来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考核的一种方式,包括对考生的人格品性、协调性、诚实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高校期待能从中选拔出具备一定领导才华乃至影响力的人物,而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认识自我、看清自我的成长,并且能够给出客观的自我评价。
二、“Big5推荐入学考试”的实施方式:以北海道大学为例
“Big5推荐入学考试”的实施主要分三个阶段:高中举办的第一次能力测试、大学举办的第二次能力测试,对合格考生的入学前教育及入学后的奖励三个方面。下面以北海道大学的“Big5推荐入学考试”为例[8],详细地介绍该项考试的实施过程。
(1)第一次和第二次能力考试
北海道大学的“Big5推荐入学考试”规定,每年10月中旬由应届高中毕业生提出入学申请;同年10月末由学生所在高中实施第一次能力测试。在一次能力测试中,高中需向大学提交由校长签署的推荐信、申请人的学业成绩(调查书及模拟考试等成绩)、班主任及就业升学部门的“Big5”性格特点的审核表及意见、社团活动汇总的活动成绩及意见。为了尽可能准确地物色优秀人才,负责选拔的教师或就业升学部门的担当者为了透彻理解 “Big5推荐入学考试”,包括熟悉和掌握“Big5”性格特点的考核手册,需要参加由北海道大学举办的学习班(两天左右)。参加“Big5推荐入学考试”的考生,在递交相关材料后,要配合所在中学及北海道大学进行的家庭访问和电话访问等事宜。
同年11月中旬北海道大学将举办第二次能力测试。在二次能力测试中,将高中一次能力测试选拔出的考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大学的考官按照“Big5”性格特点进行性格适度审查的同时,也会根据考生的现场表现判断其是否具备所要求的能力。为了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可信度,面试官由考生申请的大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包括心理学教师及精通高中教育的入学政策中心教师组成。考生的合格判定由面试官们根据一次能力测试提交的资料及二次能力测试的审查结果协商讨论。为保证一次、二次能力测试的一致性,作为人才物色的高中教师也需参加此次讨论。
(2)入学前教育
12月初,北海道大学官方公布录取结果到办理入学手续前的4个月期间,大学对合格的考生进行高中课程外的入学前教育。其时间和形式内容由大学各学科各自制定,次数不限,时间基本上都在周六周日进行。内容基本上都是以大学各个学科为主而举办的预测试、大学新生活讲座、与在校大学生交流会、展示以及体验学习等。例如,2016年度,北海道大学举办的“Big5推荐入学考试”合格考生入学教育有:教育学部举办的由在学大学生作为主讲嘉宾的交流会,对未来专业学习、资格证书的获得进行广泛的交流;文学学部则将日本文化专业的“自立与体验”这一课程呈现给前来学习的考生们,全面而又详细地介绍使考生们对如何体验文化所需的条件、环境要求等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工学学部、医学学部则分别提供新型材料的实验展示和药理研究成果,让前来的考生们打开眼界;法学学部则为考生们开展面向社会成人的领导能力培养及英语交流的讲座。[9]
(3)入学后的奖励
作为奖励,北海道大学为合格考生提供入学后无条件接受英语能力培训的机会,但在大学二年级时根据大学一年级的成绩及通识教育中的平均成绩来判断其能否继续享有培训的资格。另外,经济方面的奖励有免除入学费、学费、优先考虑发放奖学金等项目,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学二年级以后根据平均分等成绩评选奖学金。具体的额度为:特等奖学金18万日元(5名);优秀奖学金10万日元(10名);一般奖学金8万日元(30名)。奖学金制度采取配额浮动制,即能否继续获得奖学金,需要根据大学二年级以后的年度成绩进行累加计算。
(4)“Big5推荐入学考试”考生入学后学习状况
2014年,北海道大学学生进路指导中心专门对本校第一批次“Big5”的考生,进行了入学后的学习情况的追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在学习时间上,“Big5”考生比常规入学学生的学习时间数领先3.6%;参加各项相关讲座、沙龙等活动均十分积极主动;从考试成绩来看,效果也比较乐观,以教育学部大学一年级学生为例,该学部9名“Big5”考生全部进入前20名。对此结果,北海道大学校方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 “Big5”入学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人才选拔范围,有利于在今后少子化日趋严重的现实中活用。
三、“Big5推荐入学考试”的成效与不足
“Big5推荐入学考试”的实施主要是为了促进“高中-大学衔接”制度的实施。所谓的“高中-大学衔接”制度是一种尝试连接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合作计划,通过活用合作双方或者多方的教育资源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高中-大学衔接”制度期望通过利用合作大学的教育资源,改善和充实高中教育质量,实现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融合,完成这两个阶段教育的衔接。[11]这项制度的实施强化了大学对高中学生能力、志向、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学习指导,为具备特殊能力和兴趣的高中学生提供进修,能够适时提前修读大学课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学所实施的一系列学习体验项目,帮助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的高中学生融入大学的学术环境,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为今后的大学生活与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Big5推荐入学考试”的实施满足了日本国内所提倡的大学入学考试多样化的初衷,并且使众多考生与大学实现“良好的双向互动与互选”,从而完成高中与大学教育的顺利衔接。通过“Big5推荐入学考试”的实施,一方面既可以帮助高校选择适合的人才,又可以改变原本许多认定为素质优秀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表现出不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产生厌学、对前途迷茫等等出现的各种问题,使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完全处在一个完整的轨道之上。另一方面,“Big5推荐入学考试”的实施,通过考查考生的学习积极性、表达力、判断力与思考力,使大学能够摆脱过往单纯以分数高低选择学生的局面,可以从性格测试方面选择适合本大学需求的人才。此外,考生也可以通过此项考试制度,提前感受和适应大学教育环境,可以尽早了解自身与大学,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形成大学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乃至选择。[12]
在北海道大学,“高中-大学衔接”制度与“Big5推荐入学考试”有机结合,除了常规的“知识与技能”,“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主体性、多样性与协作性”三项基础考核外,还对考生的各项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经验以及高中阶段各个方面都进行相应的评价,同时考查考生的性格与行为特点、情绪、态度等因素,有效地使高中学生适时地早一步进入大学,体验大学的学习与生活。[13]例如,学生能以“履修生”(学分修习为主)、“听讲生”(旁听生)、“研修生”等名义参加由大学组织的诸如习明纳(seminar)、体验式课程等活动,大学对所修读课程及学分予以承认并保留到入学后进行加算。北海道大学还为高中生提供体验入学、校园参观以及实验、实习和个别指导等机会。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大学对参加人员进行跟踪观察,例如学习的兴趣点、关注点以及对考生的人格品性、协调性、诚实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利于在“Big5推荐入学考试”中对考生的全貌进行掌握与了解。“Big5推荐入学考试”不仅成为学校考核学生的有效方法,也有利于考生理性地选择学校,是具有双向选择功能的比较合理的选拔方式。相比于传统的大学入学考试形式,“Big5推荐入学考试”作为一种新型考试制度使大学能够选拔具有学习积极性、思考力、判断力及表达力的考生,对高中也能形成正确的引导,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独创性的培养,也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日趋合理化、多样化,实现高中与大学间的良好衔接。[14]
当然,“Big5推荐入学考试”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学力保证问题。“Big5推荐入学考试”的基础学力水平只能根据高中的调查书及模拟考试成绩来判断,这些内容是否符合现在大学基础学力的要求这一点尚未明确。另外,由于各高中间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也存在调查书的评定值判断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大学需要加快和改进策略,加快实行入学后的追踪调查(如评定平均值与就业升学相关度的认证及毕业后的追踪调查)步伐和力度,并将结果反馈给高中以帮助高中方面的人才选拔工作。
其次,教育经费负担问题。入学前后实施的特别教育可能会产生较高的经费负担。当前日本众多大学都面临着生源短缺而造成的经费紧张困境。国立大学作为独立的法人,维持大学运营的总预算,绝大多数由政府拨款,基本上可以确保收支平衡。但是按文部科学省规定,国立大学运营经费的拨款额,要求学费的收入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没有在计划内完成招生人数,政府拨款将每年减少1%。[15]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国立大学大多采取增加学费减免额的比例,尽可能地确保稳定的招生人数,以缓解大学的财政压力。而特别教育产生的高昂费用无疑是对原本经费紧张的大學又增加了更多的负担。
第三,二次能力测试中审查的可靠性问题。由于面试时间有限,考官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了解被面试者,考生也可能存在因怯场发挥失常等情况。因此,高中的推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负责人才选拔的高中教师只在第一次测试中作为面试成员的做法显然值得商榷,应让其参加二次能力测试,这种选拔形式才更有依据,其结果也更为客观。
第四,“Big5”5种性格特点的判断困难问题。由于利用“Big5”理论考查考生性格特点才刚刚开始,实施起来可能存在困难,就更加需要周密的追踪调查及考试的反馈。同时,高中教师也需仔细研究如何实施简便且准确的5种性格因素的考核。此外,目前符合具备较高的学力与行为能力的学生较少,因而有必要让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充分理解社团活动对将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日本实施以AO入学考试为代表的特别选拔考试制度以来,不论其意义还是效果都是积极有效的。但是,2010年至今,许多大学以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作为评判是否录取的重要标准,暴露出选拔的学生在入学后与选拔时表现大相径庭的情况,引发了日本国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16]如何在AO入学考试中增加相应的考核内容,以达到对学生统一的能力评价,通过多方面、综合地评价考生来进行选拔,“Big5推荐入学考试”在完善人才选拔制度中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当前,“Big5推荐入学考试”在日本全国范围内仅有少数几所大学在实质性实施,尚未形成大范围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Big5推荐入学考试”的一个基本环节在于需要大学与高中紧密联系,并向学生、教师、家长详细地说明考试各个细节。其中重点是,大学需花费较大的成本与高中共同培养所寻求的人才,这一点需要高中与大学达成共识。因此,成本问题是至今许多大学持观望态度而未行动的因素[17],也是导致大学与高中缺乏共识,AO入学考试影响力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Big5”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成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但指标体系并不统一,这就要求大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出适用于自己学生的评价指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Big5推薦入学考试”一旦形成标准化,完全可能只顾及大学自身的要求,而忽视这项制度设置的初衷。因此,在一部分大学看来,与其花极大成本推进“Big5推荐入学考试”,倒不如使用具有一定便利性的AO入学考试。[18]相比之下,推广“Big5推荐入学考试”既要符合考试本身的标准化建设要求,又要确保考试的灵活性,还要满足大学自身的选才标准,包括应对生源问题等等,AO入学考试显然更加实际。
四、来自“Big5推荐入学考试”的启示
随着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更加公平,考试评价的素质教育导向不断强化,人才选拔方式更加科学规范。但是其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诸如,基础教育阶段的“轻素养、重分数”问题,实际上对素质教育的推广与实施造成极大的影响和阻碍。而针对唯分数至上,“Big5推荐入学考试”是日本积极做出的回应。这种借用性格为考核要点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国今后在高等教育的考试评价方面借鉴与学习。
1.突破传统唯分数的评价束缚。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不仅需要改变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还需要构建多元性评价模式。首要一点就是借用多种评价手段,全面、客观、科学地对学生予以评价与考察,破除唯分数至上的狭隘观,进而促进和影响高等教育理念、制度乃至发展方向。[19]。其次,在基于考试为主要考察方法不改变情况下,尝试增加或扩大考察学生性格测评,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性格。第三,还可以通过开展小论文测验、综合问题测试、面试等考察形式,导入各种评价手段,对考生进行多元的评价。此外,大学需要更加重视入学后的教育工作,大力度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学生并重视考生的评价工作。
2.多元的选才标准促进高等教育活性化。日本的教育改革首先体现在入学考试方式上。“Big5推荐入学考试”的实施不仅意味着考核形式愈加灵活,更注重了选拔学生标准的多样化。特别值得我们借鉴的是,日本把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不仅视为是吸引和保证大学生源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大学寻求适合自身条件的学生的可能性,这也是增加办学活力和走多样化办学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很多高校并没有考虑优质生源的概念[20],与其说以高考成绩决定了生源的优秀,倒不如在选择标准上寻求适合大学自身的学生更为有意义。
3.尝试高中与大学的有效衔接。与日本的“Big5推荐入学考试”相比,我国的高考确实存在较多的不足。最明显的是大学难以全方面地评价学生的学力、适应性和能力,还不包括所选考生与大学要求不一致、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等其他诸多问题。因此,“Big5推荐入学考试”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合作和衔接,不仅可以达到活用合作双方或者多方的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活动的目的,还可以改善和充实高中与大学教育质量。此外,为了培养出研究型人才,需要大学为学生准备能够发展、提高学术性的项目。大学应对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整改或准备特别的选拔课程,通过奖励措施来吸引更多的学生。
4.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也是一个大问题,在选才方面我们可以借鉴“Big5推荐入学考试”中对性格的适应性上的考察办法,根据客观的标准及其理论背景实施考生选拔,在把握考生今后就业的适应性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有必要对考生入学后的平均评定值与升学就业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追踪调查,并且形成常规性考核。当然,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可以在高中阶段实施必要的考察,通过制作简易的考核表,强化高中阶段的日常记录。同时,对高中教师进行相关选拔工作培训并且发放证书,让高中教师也能实质性参与到选拔学生活动中。
当前我国高考较之过去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2017年,上海、浙江新高考实行“一个参考、两种依据”的招生录取模式[21],这对我国高考发展有着积极影响。这一录取模式实质上对教学、考试、招生一系列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刺激作用。考生在中学阶段需要针对自身的兴趣点和优势,对原有的科目进行排列组合,这使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评价。更重要的是,这套高考模式建立了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并在高校招生中投入使用。目前虽然还是“参考”作用,但这一步实际是高考发展与改革中巨大的一步,使过去的终结性评价完成了向过程性评价转变。
高考不仅仅是一场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测,也是对学生是否具有完整的人格和素养的评价。以往关注“分数”带来的后果已无需再赘述,新时代我国高考应着重于学生的自信心、领导才能、情感等诸多方面,入学前的“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估能够使大学进一步明确自身选拔人才的标准和考核指标。这样的标准与指标不仅要作为高考制度一环,而且还要成为未来我国大学的重要录取标准。
参考文献:
[1][8][9][10][13][14]飯田直弘,池田文人,等.北海道大学ポスト入試の創造——高大連携に基づく新たな推薦入試の可能性[J].高等教育ジャーナル——高等教育と生涯学習,2015(22):109-121.
[2]Kappea R,Flier H.Using multiple and specific criteria to assess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9,44(1):142-145.
[3]Noftle E E,Robins R W.Personality predictors of academic outcomes:Big Five correlates of GPA and SAT scor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3(1):116-130.
[4]Conard M A.Aptitude is not enough:How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predict academi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6(40):339-346.
[5]木村拓也,倉元直樹.戦後大學入学者選抜における原理原則の変遷[J].大学入試研究ジャーナル,2006(16):187-195.
[6]竹内正興.大学入試構造と不本意入学者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J].佛教大学大学院紀要,2014(42):35-51.
[7]北海道大学.北海道大学2010·高等学校段階の学力を客観的に把握·活用できる新たな仕組みに関する調查研究報告書[R].2010:2-4.
[11]小川佳万,小野寺香.アメリカのアドバンスト·プレイスメント·プログラム--高大接続の現状と課題[J].広島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叢書,2009(102):43-51.
[12]佐々木隆生.大学入試の終焉:高大接続テストによる再生[M].北海道大学出版会,2012:71-73.
[15]中央教育審議会.新たな未来を築くための大学教育の質的転換に向けて--生涯学び続け,主体的に考える力を育成する大学へ[EB/OL].(2017-11-02).http://www.mext.go.jp /component/b_menu /shingi/toushin/ icsFiles/afleldfile/2012/10/04/1325048_1.pdf.
[16]中村高康.能力不安の時代[M].東京大学出版会,2011:17-18.
[17][18]中村高康.大学入学者選抜制度改革と社会の変容[J].教育学研究,2012,79(2):52-61.
[19]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EB/OL].(2016-08-24).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 201604/t20160408_237162.html.
[20]刘海峰.高考改革推进的速度与条件[J].大学教育科学,2010(4):18-20.
[21]吴根洲.素养成绩单在高校招生中的适用性—评美国私立高中联盟素养成绩单评价模式[J].中国考试,2018(5):28-30.
(责任编辑陈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