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小丽
摘 要:各类型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舞蹈专门人才,但整体而言,这些院校的舞蹈教育也普遍存在定位不清晰、课程无特色、人才培养同质化等问题。舞蹈人才培养方向的科学定位,既对各类型院校舞蹈教育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也体现了各类型院校舞蹈学科的建设理念、规格与特色。文章依据各类型院校舞蹈学科的现状与特点,提出各类型高校舞蹈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以供参考。
关键词:各类型高等院校;舞蹈学科;人才培养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068-02
我国开设舞蹈学科的普通高等院校可划分为专业艺术类院校、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及行业特色类院校四种类型。在中国高等舞蹈教育体系中,这四类院校承担着不同职责,为社会输送了不同类型的舞蹈人才,为中国舞蹈教育事业贡献了诸多力量。但同时,这四类院校在舞蹈人才培养上存在着诸如定位不准确、课程无特色、人才培养同质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在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以及美育和素质教育普及的大背景下,如何抓住历史的机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办学条件与特点,明确舞蹈人才培养方向,发展舞蹈学科,是四类高校舞蹈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专业艺术类院校: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舞蹈表演人才
在高等院校中,专业艺术类院校是培养舞蹈表演人才的重要基地,每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舞蹈表演人才。受到传统舞蹈教育模式即近代苏联职业舞蹈教育模式的影响,专业艺术类院校的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重艺轻文、重技轻艺或重技能、轻理论等问题。虽然当前一些专业艺术类院校将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表演、编导、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没有进行创新。文化与专业素养、身体与思想的严重失衡导致其所培养的舞蹈表演人才難以真正成为具有创造力的表演艺术家,也难以满足社会对创造性、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的逐步增加,以及院团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艺术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增加了对高素质综合性舞蹈表演人才的需求。
高等舞蹈教育不同于中等舞蹈教育,它不能仅停留在“身体层面”的训练,更应包括理论思辨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内容。专业艺术类院校的舞蹈教育必须从以“技术开发、模仿训练”为主的中等教育模式,向以“智慧开发、创新训练”为重的高等教育模式转变。其所培养的舞蹈表演人才不应仅仅是技艺人才,更应是有着扎实的专业能力基础,并具有综合文化素养和创造能力的素质型人才。舞蹈表演人才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综合素养、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支撑他们走得更远。未来的表演艺术家需要有相对完整的文化艺术知识结构、开阔的艺术视野、跨界思维以及创新能力。“高精尖”的舞蹈表演人才在舞蹈表演中不是编导的木偶,他们需要完成舞台表演的“二度创作”,即通过身体语言塑造人物角色,体现编导的意图,还要表现出自己的理解和诠释;对传统经典剧目的演绎,表演人才还需要借助“创新”来再现经典、超越经典,赋予传统以新的时代内容,从而实现在继承中创新的时代发展要求。
二、综合类院校:利用综合院校的丰富学科资源,培养通识型、复合型舞蹈人才
综合类大学依托多学科优势,培养普及型、复合型舞蹈人才,且以舞蹈学专业和舞蹈编导专业方向为主。令人遗憾的是,从其培养模式来看,一方面未突出综合类大学舞蹈人才培养特色,另一方面反而采用专业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专业型舞蹈人才。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综合类院校的舞蹈学科负责人往往仅从舞蹈专业的角度出发完成人才培养这一使命,而未能从舞蹈学科的视角出发去建构、完善与更新舞蹈知识体系;二是国内综合类院校舞蹈专业大多借鉴和模仿北京舞蹈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其教育理念和执行方式都是“北京舞蹈学院式”的职业模式;三是综合类院校的舞蹈教师队伍主要毕业于专业艺术类院校,受专业舞蹈教育模式的影响,其以技能教学为主,采用口传身授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因此,综合类大学的舞蹈学科只是专业艺术类院校的复制品,其培养的人才与专业艺术类院校如出一辙。可是,综合类院校的生源多为普高生、特长生,专业技能基础较差,采用此种教育模式培养的舞蹈人才既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又无法满足社会对多元化、复合型舞蹈人才的需求。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条件,找到综合类院校舞蹈人才的培养优势,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才是当前综合类院校舞蹈学科建设的立足之选。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综合类院校应定位于培养通识型、复合型舞蹈人才。所谓通识型人才是相对专业型人才而言的,“专业型多专注于本专业学科的知识积累,而通识型则多看重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创新”,强调知识结构宽广,能力全面综合。综合类大学办学规模宏大,学科门类丰富,且多为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科研资源雄厚,具有其他类型院校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其舞蹈生源也多为普高生,文化素养相对较高,在通识型、复合型舞蹈人才培养上具有优势。当前,我国舞蹈人才的总体面貌呈现为“高端舞蹈人才不足、中低端舞蹈人才浪费、经营管理类人才缺失”。通识型舞蹈人才的培养也为舞蹈编导、舞蹈理论研究和舞蹈评论等高级舞蹈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宽厚的知识基础。另外,除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舞蹈人才的需求之外,就舞蹈学科的发展来看,舞蹈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完善还需要整合学科资源,打破专业壁垒,与相关专业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这与通识型舞蹈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式是一致的。
三、师范类院校:坚持师范性特色,培养师范类舞蹈人才
师范类院校舞蹈教育“师范性”不显著,在其学科建设初期就已经显现。当前,无论从人才培养目标,还是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来看,都体现出舞蹈表演与舞蹈编导的人才培养取向。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师范类院校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中小学舞蹈教师的需求有限是主要原因。但随着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社会对舞蹈教师的需求日益增加。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而普通高中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这意味着全国将需要大量的中小学舞蹈教师,师范类院校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通道由此打开。此外,全国艺术培训机构、舞蹈工作室的遍地开花,都为舞蹈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师范类院校舞蹈专业毕业的学生的竞争优势将日益显著。从师范类院校自身发展来看,其综合化转型,仍然坚守固有的师范特色,以教师教育特色为本,其综合化转型的目的是在大力推进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和课程,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因此,师范类院校舞蹈专业应利用好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办学优势,一方面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舞蹈教师,另一方面使自身在高等舞蹈教育体系中具有核心竞争力。
建构以师范为中心的舞蹈教育特色,首先要明确的是,其培养的不再是高精尖的专业舞蹈人才,而是适应美育和素质教育的普及型舞蹈人才。素质教育不同于专业舞蹈教育,它不是面向少数人,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是纯技能化教育,而是以培养普通人所应具有的素质为主要目标;不是以舞台表演为最终目的,而是以开发全体学生的天资潜能,培育和培養创造能力为最终目的。未来中小学舞蹈教师的教育对象将是全体学生,其主要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舞蹈技能,而是通过舞蹈,开发学生身上潜在的艺术素养和相应的素质”,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人格完善的人。因此,师范类院校在舞蹈教师培养上,不能仅专注于舞蹈技术技能的高精尖程度,还应重视舞蹈人才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四、行业类院校:依托行业资源优势,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培养行业所需的舞蹈人才
行业类院校舞蹈学科作为辅助性学科,其发展普遍受限制,再加上舞蹈学科自身定位不准确、培养方向不清晰、人才培养同质化等原因,其在学科建设、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等方面均处于十分窘迫的境地。行业类院校舞蹈学科建设和发展唯有依托所在院校的行业特色与优势,与行业互联互动,突出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行业类院校舞蹈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行业舞蹈人才。这既符合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即培养专业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也适应当下行业类院校舞蹈学科建设条件,虽然较之专业艺术类院校、综合类高校,行业类院校的舞蹈学科实力相对落后,但其所依托的院校具有丰富的行业资源、深厚的行业背景和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行业优势显著。虽然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之后,行业院校失去了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但仍与行业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在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仍具有行业特色的竞争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各行各业都设立了文化和宣传部门,这些部门需要一定的舞蹈工作人员进行文化宣传和价值传导,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集团,需要舞蹈专业人士为产品宣传和市场营销增添艺术氛围,打造企业文化和品牌名片,即利用舞蹈+的方式,对接行业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方方面面。因此,行业类院校舞蹈学科应依托所在院校的行业优势,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培养行业特色的舞蹈人才。
舞蹈人才培养是各类型院校舞蹈学科的基本职能。我国四类高等院校舞蹈学科应紧密结合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立足自身条件和优势,科学、准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转变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创新型教学模式,做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并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各类舞蹈人才,并发展形成整体结构优化、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高等舞蹈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1]邓佑玲.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40年[J].艺术教育,2018(23):29-32.
[2]吕艺生.舞蹈人才类型的历史迁化[J].文化艺术研究,2019(3):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