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如/内蒙古师范大学
百年之前的五四运动中,无数爱国青年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为维护国家主权奔走呼喊,挺身而出,投身于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革命运动之中,孕育出历久弥新的五四精神。回顾百年,展望今朝,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人生际遇与祖国两个“百年目标”同频共振,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五四精神仍然放射出时代的光芒,发挥着指引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时代主题的重要作用。
五四精神是青年们自发并逐渐凝成的一种神圣的精神追求,其精髓时代相承,升华为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五四时期,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救亡图存;新中国建立后,表现为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 ;拨乱反正时期,表现为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关于爱国主义的新内涵,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做到“两个维护”,以五四精神为人生底色谱写光辉篇章。今年是五四运动101周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8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对于饱含爱国热情的当代大学生而言,践行五四精神的最好方法就是把青春奋斗融入时代主题,勇敢地担负起历史使命,以理想信念引领实际行动,知行合一,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建功立业。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近100年来,一代代优秀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用热血和信仰、智慧和汗水,一分一分地为中国洗刷落后,一点一点的为中国创造财富,一次又一次的开创中国奇迹。他们终于让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擦亮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100年来,中国几代青年的成长经历启发我们当代大学生,爱国是青年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对于个人人生际遇同国家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同频共振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我们理应具备一种家国情怀,努力做到与祖国同向同行。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强化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做一名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科学信仰是人生航行的灯塔,是奋勇前行的原动力。在五四运动中,正是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我们才得以深刻分析帝国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联合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从而把争取民主自由、民族独立同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历史证明,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100年。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中国道路。
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没有灵魂,而社会主义中国的思想方向就是马克思主义。今天,中国社会因国际环境、社会变革等因素的影响,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冲击。国际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发达的科学技术,采取各种手段对我国青年实行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国内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激烈转型推动着时代变化,使青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差异化等特征。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到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拨开迷雾,厘清对马克思主义的污蔑和误导,认真学习马列原著,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我们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爱国情感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新时代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写的青春里不能缺少科学信仰,只有这样,我们的复兴之路才有正确的方向。
100年前的中国风雨飘摇,民不聊生,当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时,彼时的青年没有退却,而是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正是百年前的青年努力学习、追求和探索真理,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只有不断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才能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面对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新时代青年应该清楚这样的愿景并非轻轻松松就能实现,广大青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像海绵吸水那样尽可能多地学习掌握各类知识,增长才干,积蓄力量,在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有能力挺身而出。有人说在困难的时候,一个民族只要有读书声,就有无穷的希望和力量。青春里不能缺少过硬的本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他们学习,唯有坚持勤学奋斗,才能用硬核的专业本领来回应时代的挑战,担当时代的使命,保护我们想保护的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引导大学生积极传承五四精神,促进价值观教育“接地气、进课堂、入大脑”,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首先,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弘扬和培育五四精神,教师必须先全面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深刻把握五四精神的内涵,深入挖掘五四精神的教育意义,以教育者自身的“真讲”“真信”感召青年大学生,促进青年大学生“真学、真懂、真用”。其次,探索多样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通过拍短视频、演话剧、演讲、唱红歌等更具吸引力的形式,让大学生与先辈们进行信仰的“跨时空”对话,感受那一代人的青春热血,从而汲取力量,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中增强自身使命感。最后,牢牢树立“课程思政”核心理念。要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加强专业课改革试点课程建设,深入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责任,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青年大学生只有在理论教育和实际体验中,才能切实领悟五四精神的深刻内涵、切实感受五四先驱们为国为民的精神感召力量。教育引导大学生培育和弘扬五四精神,要积极搭建校内校外平台。首先,要充分发挥校内实践基地的教育作用。包括校内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文艺中心以及学院教研室等在内的相关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青年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资源,主动学习五四历史、感知五四精神内在的磅礴力量,同时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结合自身专业和时代使命解读五四精神。其次,要拓展校外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多样化、深度化的素质拓展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街道或乡村挂职锻炼、乡村支教活动等,使青年大大学生在校外实践中受教育,让青年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感悟、践行五四精神,强化家国情怀。
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为“五四”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五四精神活起来,推动传统媒体优势同新媒体优势高度融合,搭建特色“五四”宣传平台,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首先,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校园新媒体进行五四精神的宣传与教育。如:高校利用官方微信、微博进行“五四青年”评选;拍抖音、录快闪,以这种“音乐+视频”的形式赢得青年大学生的“点赞”等等。其次,整合校报、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资源。使新旧媒体深度融合,开辟电子校报、电子广播、网络电视并设置“青年教育”专栏,实时推送身边的优秀青年事迹,助力五四精神的学习和宣传。最后,将传统课堂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以“智慧校园”为支撑打造“智慧教室”“智慧课堂”。利用大数据采集、分析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针对其不同的困惑与问题,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新时代中国青年大学生践行五四精神、弘扬正能量。
当代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真可谓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大有可为。当代中国青年继续发扬五四精神,就要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