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中高考真题与教材的有效对接

2020-11-19 08:05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5期
关键词:真题海关税率

陕西

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知识、及时查缺补漏、拔高学生成绩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一轮复习推进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以高考真题为载体,研究教材表述,制作教学课件,优化作业形式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本文将从高考真题的特点与作用、历史教材与考点考向的关系、日常教学片段的思考与范例三个角度构建高考真题与历史教材有效衔接的可操作性模式。

一、高考真题的特点与作用

为什么要研究高考真题?刘芃曾说:“考试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从属和服务于某种文化结构,必须对这种文化结构和社会角色予以充分的认识和认同,才能合理地确定考试内容,实现考试目的。试题作为考试内容的基本呈现形式,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对某种文化结构特征的展示;二是思维品质的表现;三是考试内容和测量技术的结合。”因此,研究高考真题在了解国家政策方针、明确选材基本要求、合理推进教学实践、精准实现备考解读、助力学生成长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经验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相关内容,制作高考真题研究价值作用图示如下:

高考真题研究的价值作用图

笔者认为,高考真题研究具有“三维度九因素”的价值。“三维度”是指人才选拔、试题命制和教学指导。其中,人才选拔体现出高考真题的方向性特征,试题命制体现出高考真题的程序性特征,教学指导体现出高考真题的实践性特征。“九因素”是三维度的具体化呈现,人才选拔方面表现为基础知识必备性、核心价值根本性、学科素养关键性;试题命制方面表现为材料覆盖多元性、设问表述严谨性、答案设置规范性;教学指导方面表现为盲区突破精准性、热点导向紧密性、教材链接深层性。为了进一步论证“九因素”的具体内涵,笔者制作了表1:

表1 高考真题研究中“九因素”的具体内涵

续表

综上所述,明确真题研究价值既是指导有效教学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精准复习的保障。那么,面对真题年年更新的情况,学生如何做真题,教师如何挖掘真题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会存在如下情况:学生认为真题就是常规习题,能做对即可,抑或记住答案即可,不深入思考真题设置的目的和思想;教师有时也会只关注真题本身,简单处理,生成答案,不进一步研究错误选项的设置原因。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真题呢?笔者认为,分析真题与教材的联系尤为关键。

二、历史教材与考点、考向的关系

高考真题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一轮复习中如何使用历史教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基于教材,按时空梳理其史实,很多学生偏执地认为“教材知识无用,辅导资料至上”,但教材是国家精心研究的成果,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梳理基本史实对增进学生基础知识而言作用巨大。二是立足教材,按属性合并同类项。教材每个单元或课时的核心标题都可以构成一个论题,学生可以基于标题进行整合归类,如根据某一时间段归纳该阶段的重要史实;根据某一主题词归纳与它相关的论述;根据某种方法论归纳相似方法的论证策略等。三是重构教材,按问题突破质疑点。教材叙事一方面篇幅比较宏大,另一方面主题比较单一化,从而造成历史叙事前后逻辑不连贯。因此,增补教材叙事存在的主要空白有利于深化一轮复习内容。笔者以2019 年真题为例,运用列表形式阐释历史真题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表2 高考真题与历史教材之间的关系性

续表

综上,高考真题与历史教材之间会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否发现其间的相关系数由教师对真题内涵的研究和对教材挖掘的深度而定。因此,认真钻研高考真题内容,结合日常所学,进行深度反思,重新整合和解构教材是有效备考和提升学生成绩的关键。

三、教学思考与范例

为了进一步论证高考真题对一轮复习的指导价值,体现教材研究的关键性,笔者以2019 年全国卷Ⅱ第41 题为例,阐释如何利用高考真题激发疑问,如何使用教材知识构建联系,如何重建复习框架以破解疑问,从而构筑一种真题与教材研究的基本范式。

例.(2019·全国卷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节选)

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1843 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一)利用高考真题激发疑问

为了有效论证,笔者选择原因部分进行分析,该部分的答案表述为“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清代中前期能够限制中外贸易,是否意味着清朝政府主权独立?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如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是否意味着海关税率不区分进口与出口呢?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是什么含义?当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的变化时,是否可以说明政府的主权独立性受到影响或政府政策有所调整?如果是主权独立性受到影响,这与哪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有关?如果是政府政策调整,这又受哪些因素影响?具体表现是什么?面对这一系列的疑问,如何将其与教材知识建立联系呢?

(二)使用教材知识构建联系

精读教材后可发现,教材仅在必修一中有一处明确提及“关税”,整合必修教材内容并仔细分析后会形成下列问题:“关税”可以分为哪些种类?每一项税率有何影响?这与经济贸易有何关系?清政府前期的贸易为何会处于出超地位?这与哪些现象有关?关税是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清政府采用“闭关锁国”政策时,外国商品来华减少,这是否会影响进出口的税率?清政府为什么会签订《南京条约》?该条约签订后,关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倾销商品和寻求原料市场有何关系?对清政府的国家主权有何冲击?以上是基于教材知识,依托高考真题所衍生出的一系列追问,该如何解决这些疑问才能清晰明了地突破教材与真题之间的界限呢?

(三)重建复习框架破解疑问

1.定时间——寻找内部的影响因子

教材中涉及实施“海禁”政策与签订《南京条约》,真题中有“康乾时期”和“1843 年”的表述。比较这两者会发现,康乾时期能够实行“海禁”政策主要在于国家主权独立,自己可以控制进出口,故而这一阶段不区分进出口税率。《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自己难以控制关税税率,故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变化较大。

2.明概念——厘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关税”有哪些种类?“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各自有何影响?查阅资料后可发现,“关税”有四种类型:按征收对象可分为进口关税、出口关税和过境关税;按征收目的可分为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按征税计征标准可分为从价税、从量税、复合税、滑准税;按货物国别来源而区别对待的原则可分为最惠国关税、协定关税、特惠关税和普通关税等。其中,进口税指海关对进口货物和物品所征收的关税,即清政府对海外流向内地的物品征收的关税;出口税指海关对出口货物和物品所征收的关税,即清政府对流向海外物品征收的关税。由此可见,进口税率高不利于外来物品进入中国市场;出口税率高不利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加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3.理空间——明确世界的交流互动

中国进口税率降低并不是清政府的主观行为,而是鸦片战争后不得已的选择,因为英国的根本目的在于扩大销售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因此,理解清政府进出口的税率变化,需要明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把中国置于世界运动之中,进而理解世界发展是一部整体的、互动的历史。

4.看关系——理解彼此之间的联系

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是一组相对概念,进口税率高意味着外来物品流入少,不利于外国侵略中国内地市场;出口税率高意味着国外市场难以开辟,原材料难以流出。西方国家迫使清政府降低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其目的在于侵略中国内地市场和加速中国原材料流出。进口税率低于出口税率,是西方国家为了保证本国物品销售,降低成本,获取巨额利润而采取的策略。回顾教材问题便可明确得知,英国侵略中国的目的、手段、结果等都深深影响着清政府税率乃至对外政策的变化。

综上,教材研究十分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核心词的内涵与外延,并借助高考真题,深度解读,从而打破教材专题式知识编写的壁垒和宏大叙事的空洞,构建起整体联系。

一轮复习大致可遵循以下模式:一是研究真题,明确考向;二是分析考点,链接教材;三是解读教材,构建联系;四是重构体系,厘清逻辑;五是知识迁移,原创实战。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敢于突破常规思维,深入分析并论证两者之间的联系,运用创新思维解读教材与真题,进而在教学中多一份坦然和平和。

猜你喜欢
真题海关税率
玩转高考真题——比较大小问题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
玩转高考真题——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式篇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篇
释疑解惑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增值税税率正式下调16%调为13%
中国自7月1日起取消13%增值税税率
2013年1~12月中国花卉进口省市海关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