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顺志
重庆市渝北区渝兴中学校
数学作为理论性和逻辑性兼具的应用型学科,其知识结构具有十分明显的抽象性特征。即便是在初二阶段,尽管教材中所介绍的数学概念整体难度并不大,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却十分灵活。如果学生并没有掌握这些概念的运用方法,并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意识和思维,仅仅是套用固定的模式去验证答案,那么其学习效率也必然十分低下。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尽管初二教材中所介绍的数学知识具有多样性,但彼此之间也都存在逻辑上的关联性,并且前后知识点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要掌握好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带领学生回忆旧的理论和概念,进而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基础适用到新的知识体系中,良性化解认知冲突,解决思想矛盾,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在学习《反比例函数》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事先让学生就之前所学的一次函数进行回忆,让学生列举一次函数的性质,定理,变量特点,以及图像性质。随后,教师在为学生介绍反比例函数的基本特征,并描绘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描述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自行分析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区别,存在的联系,公式和变量的不同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类比推理的前提下,得出相应问题的答案,并且学生也可以在对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调动起自身的思维,主动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锻炼自身的迁移能力[1]。
数学教材中所列举的概念和定义,其根源都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现象和规律,本质上也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思维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和探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基础概念和定义的讲解,不仅仅是对其内涵的剖析与传达,更是要让学生在把握内涵的基础上主动思考定义所指代的客观现象,进而发散自身的思维和想象力,形成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章节的过程中,全章节的基本定理都可以总结为a2+b2=c2,那么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特定的直角三角形习题,给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度,让学生自行进行平方和计算,进而验证勾股定理等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总结,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并与勾股定理的基本公式相对应,这样就可以带动学生从原本静态的认识转向动态的认识,从书本上的抽象概括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算。总而言之,教师对于基础概念的讲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其字面解释上,而是要让学生通过特定的习题演练,或者是一定的实物认知来具象化,分析概念所指向的含义和本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让学生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实现理论知识的高度概括。并且,教师也应当加强在课堂上的实体示范,在讲解图形这一类的概念时,可以为学生展示特定的实物[2]。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学科,学生对其知识的学习,本质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节课堂上,而是要强化后续不同阶段学生的复习和循环记忆,要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起更为系统且完善的框架。例如在梯形的学习中,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回顾先前的平行四边形知识。此外,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的时候应当尽可能以经典例题的回顾为主,要保证例题的内容能够体现出基础概念的性质和特征,例如在验证三角形全等的试题练习中,教师就要选择那些能够体现出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的例题,激发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一遍遍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不应当单纯以题海战术去徒增学生的压力,而是要让学生针对经典试题,进行反复思考,创新出不同的解题方案和思路,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本文通过对初二数学教材的实例分析,具体阐述了数学教学思维培养的方法,总体上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能够为后续的课堂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但在具体践行的过程中应当如何抉择,仍旧需要教师认真分析班级内的学习状况来灵活选择。教师要重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创新,同时也要拓展自身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知识传授的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集中思维和想象力,针对不同的数学问题进行多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