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中关心意识的代际传递

2020-11-19 09:48黄一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身教代际独生子女

■黄一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心指的是,“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关心意识是关注对方,牵挂对方的责任倾向,伴随着移情、担心、焦虑等情绪情感反应[1]。

早在198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提出了“面向21世纪,要让孩子学会关心”[2]。张涛就在《学会关心:幼儿教育重要的一课》的文章中指出幼儿学会关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3]。幼儿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幼儿时期是个体人格和品德初步形成的时期,学会关心是幼儿的良好心理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和平与发展时期的道德教育的主流之一[4]。

幼儿关心意识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鉴于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5]对于幼儿关心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有着重要作用[6]。由此可见,幼儿关心意识的发展同时又是一个传递的过程。上一代的关心意识的状况又必然会对下一代的关心意识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幼儿关心意识的研究,无法脱离家庭中代际的视角。故本研究的主旨就是通过家庭的视角研究幼儿关心意识的代际传递,以实证的方法探索幼儿关心意识的发展现状,以及传递特点。并提出具体对策,为关心意识的教育实践建言献策、提供指导。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南昌市100个家庭。样本包含家庭中父亲、母亲和一名幼儿。幼儿中53位男性,47位女性,58位独生子女。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幼儿家庭中关心意识的代际传递》问卷。包含人口学变量5题,家长关心意识12题,幼儿关心意识12题。其中家长与幼儿关心意识根据理论框架均涉及关心自己、关心亲人、关心朋友、关心陌生人、关心动植物、关心环境六个维度,以便对应统计分析。题项采用5级评分方法:经常会1分,有时会2分,不确定3分,不太会4分,基本不会5分。

(三)研究流程

问卷的家长部分,由家长在主试指导下,仔细阅读指导语后,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问卷的幼儿部分,采用结构访谈法,一对一填写。问卷实施时间约20分钟。问卷回收率100%。

二、研究结果

(一)幼儿家庭中关心意识的描述统计

在关心意识的总分上,父母及幼儿的均值都呈现出较高水平(1.84±0.29;1.76±0.27;1.97±0.41),反映出他们倾向于选择“经常会”或“有时会”的选项。

在关心意识代际传递的主要方式上,父亲与母亲在语言教育方面的均值分别为1.54、1.313。在行为教育方面的均值分别为2.11、2.03。可以看出,父母对于关心意识这一主题言传的发生频率略高于身教。

(二)幼儿家庭中关心意识的代际传递

为了考察幼儿家庭中关心意识的代际传递,对父母关心意识总分与幼儿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其中,父亲关心意识与幼儿的相关为-0.119,未达到显著水平(p=0.238)。母亲关心意识与幼儿的相关为0.47,相关显著(p=0.049)。表明母亲的关心意识会对幼儿产生显著的影响。

(三)幼儿家庭中关心意识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为了了解性别对幼儿关心意识代际传递的影响,分别进行父亲、母亲对同性、异性子女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父亲与女儿的相关为0.298(p=0.042);母亲与儿子的相关为0.276(p=0.045)。即父母对异性子女在关心意识上的影响更大。

随后,为了探索独生子女这一因素对幼儿关心意识代际传递的影响,分别进行父亲、母亲对独生、非独生子女关心意识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父母关心意识总分与独生子女的相关均显著(r=0.268,r=0.301;p<0.01)。而与非独生子女相关不显著(r=-0.047,r=0.172;p=0.769,p=0.405)。表明父母的关心意识在独生子女这一因素上,影响较大。

最后,为了考察父母受教育水平高低对幼儿关心意识的影响,研究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统计显示,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幼儿关心意识在总体上相关不显著(p=0.865;p=0.624),相关系数分别为0.062、0.177。

(四)幼儿家庭中关心意识代际传递的方式分析

观念的传递方式通常包括言传和身教两种。在语言教育方面,相关分析显示,母亲的关心意识得分与幼儿的相关0.255(p=0.01),在0.05水平上显著。而在行为教育方面,父亲与幼儿的相关为0.315,母亲与幼儿的相关为0.294,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结果表明,母亲可以通过言传和身教两种方式,影响幼儿的关心意识,而父亲可以通过身教的方式影响幼儿。

三、讨论与建议

(一)幼儿家庭中关心意识代际传递的基本特点

研究首先从横向探讨了父母与幼儿在关心意识上的现有水平。结果表明,在关心意识的相关题项中,被试均倾向于作出“经常会”或“有时会”选择。表明在整体上家庭的关心意识发展良好,大方向是积极乐观的,但离高水平的关心意识仍然存在差距。幼儿期是个性、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家庭是幼儿发展的重要环境,急需父母的积极引导和培育,促使其关心意识继续向良性方向发展。

随后,从纵向代际的角度,母亲的关心意识得分与幼儿得分显著相关,说明在关心意识的代际传递中,母亲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根据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父亲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均承担了重要角色,尤以母亲为先。这是因为母亲更倾向于以家庭为中心,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抚育子女。而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是个体自出生以来的第一种社会关系,关系最稳固,因此影响也最深远。

(二)幼儿家庭中关心意识代际传递的相关因素

首先,性别方面,统计结果表明父母对异性子女在关心意识上的影响更大。这可能来自于幼儿期存在的恋父和恋母情结,幼儿对异性父母有本能的依恋倾向。因此,他们会对其产生更多的关注,留意其言行举止,去模仿,进而认同、内化成自己的关心意识。

随后,是否独生子女这一方面,研究表明,若是独生子女,则父母关心意识总分与独生子女的相关显著,幼儿对关心意识的认识和表现更多的来自于父母的教育。而非独生子女的关心意识则不仅仅受其父母的影响,还能通过兄弟姐妹,学会如何关心他人。

最后,关于代际传递的方式,统计结果显示,母亲可以通过言传和身教两种方式,影响幼儿的关心意识,父亲则可以通过身教的方式影响幼儿。父母是幼儿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幼儿学习的内容。父母越频繁的进行行为教育,如以身作则帮助他人,幼儿的关心意识水平越高。同时,鉴于母亲与幼儿的相处时间和质量,使得他更有机会受到母亲的言语教导。也就是说母亲越频繁的开展语言教育,如讲有关爱心的绘本、讨论关心他人的话题,幼儿的关心意识水平也会越高。

(三)幼儿家庭中关心意识代际传递的建议

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强调观察学习和榜样的重要作用。所以为了让幼儿发展高水平的关心意识,父母应为其树立正确积极的榜样。更重要的是,虽然在研究中指出母亲的首要作用,但这并不是断言父亲在关心意识代际传递中没有影响,而是由于传统社会分工的差异,使得父亲与子女在交往时间与空间上较为局限,因此作用较小。总而言之,并非父亲的关心意识不对幼儿产生影响,相反,它的影响不容忽视。

具体到教育的方式,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在行为上,可以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角色扮演、移情等方式体会关心意识,也可以带幼儿参加公益活动、献爱心等发展其关心意识。在言语上,利用“学会分享”的绘本阅读、教会幼儿“用语言关心家人”等方式,促进其关心意识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言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诲人不倦”,说服幼儿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以及背后原因,通过亲子之间平等的沟通,引导幼儿内化关心意识。

四、结语

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对于幼儿关心意识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整体上家庭的关心意识现状较好,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需要父母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培育,传递正向的关心意识,帮助幼儿形成美好心灵,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身教代际独生子女
新世纪以来的“代际之分”与“代际之争”
——论代际批评的“有效”“有限”及其意义
浅谈在教育中身教大于言传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