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冶/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外国语分院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我国的根本,我国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繁荣璀璨且独具鲜明的民族文化。根据统计调研数据,当前我国大学生们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甚至是了解甚少。这种情况不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不仅会丢失中华民族文化更是对文化遗产的损失。由此看来民族文化教育对于高校本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学校是传播培养本科生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肩负着让本科生们继承并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我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所以我国民族文化丰富多样。民族的文化是在历史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民族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我国民族文化一般分为有历史传统,发自民间与主流不同的民族文化,另一种是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包含了物质与心理两个方面,其内容既包含了民族的风俗、民族的语言文字、民族的艺术、民族思想以及民族道德等。民族文化教育是高校培养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文化教育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民族文化教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而狭义的民族文化教育是教育者以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为目的,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目前高校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一般是大学语文或是毛泽东概论等,并且此类课程的课程数量安排较少,有些课程甚至是选修课程。高校开展的本科生素质教育活动一般也是由学校团委或是学生会来负责组织开展,并且民族文化课程教学中涉及到的专业面积过广包括了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并没有着重的对民族文化进行讲解。大部分本科生对于民族文化类的课程也缺乏热情,高校对民族文化的不重视从而也导致了学生们对民族文化课程的不重视。长此以往教学的老师们也只是应付了事,本科生们也不愿与老师进行互动,从而无法真正的传播民族文化教育的内涵。
加强本科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培训,首先需要教师对民族文化有一个良好的认知与了解。但由于高校的部分教师平时忽视了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或是高校对于民族文化教育较为轻视从而导致高校教师们在民族文化专业知识方面较为薄弱,无法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课程工作。高校中部分公共课程的教师都是刚研究生毕业,这部分教师自身对于民族文化的掌握还不够牢固甚至有些一知半解,从而便无法向本科生们传授民族文化知识了。对于了解民族文化知识的教师在进行公共课讲授时,会出现只讲授自己熟悉了解的部分民族文化知识,对于自己不熟悉或是不了解的民族文化知识避而不谈。对于现在高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也需要做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本科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较低,没有学习的兴趣进而影响课程的质量与教学效果。
目前部分高校对于本科生的培养教育逐渐背离了本体,为了让本科生能够迎合社会的发展从而将教育异化为了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进行功利化的教育体系,教育活动的开展只是为了让学生个人能够去适应环境,对教育的衡量标准变为是否可以创造价值或是实现价值,一切的教育都是为了本科生们在毕业后能够就业而进行准备开展的。从而高校的教育变成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高校不断拓展学校的招生规模,以便更好地迎合市场。高校对于课程的安排与专业课的调整,都是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进行。比如:现今社会需要网络方面的人才,高校的热门专业就是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专业课程的设置更注重经济方面的价值而忽视了对本科生文化底蕴的培养,高校为了迎合社会需要而逐渐放弃了对本科学生教育的初衷。[1]高校逐渐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从原来的高校教育引领社会变化到如今社会需求影响高校的教育模式,以及从原来的培养本科生拥有健全完美的道德品格变为了培养只为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的人,本科生的教育培养逐渐削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这是世俗的价值观就占据了人们观念中的主导地位,一些人们为了短期内获得不菲的经济利益甚至触动了法律法规,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比如:社会新闻中经常出现报道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工业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为了短期的利益而进行违规的操作所导致的。高校内的本科生们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这些不良观念的侵蚀,相应的监管措施不到位让更多的本科生们只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若是高校也如社会的价值观一样急功近利,缺失道德观念就会让更多本科生的到的涵养水平下降。让他们的价值观念倾向于去追求实现利益最大化,弱化了自身的道德感以及责任感。
许多的本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具有有一定的兴趣,高校应当积极的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从而帮助更多的本科生了解、认知民族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加的激发本科生对民族文化学习的兴趣。能够正确的认识到民族文化是我国的珍贵瑰宝,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让本科生们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逐渐展变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对于民族文化的学习也能够有效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助于提高本科生们的社会实践的能力。在与教授民族文化课程的老师进行沟通学习,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习惯可以让本科生们更加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也能够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特征,有利于同学之间的友好团结。
高校是培养优秀本科生的地方,对于本科生要注重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有用良好品格,而不是仅仅传授本科生们进入社会创造利益的技能。所以这就需要高校在进行本科生培养时要对民族文化教育着重上心,清晰地认识到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对于高校本科生要本着先培养人格在培养技能的原则,在对民族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编排时要与其他专业课相融合。学校教务处做到贯彻落实好民族文化教育课程的安排,这样才能够实现对本科生教育时优先培养人文素养的目的,再将优秀的人文素养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从而本科生的未来就有了广阔的空间与发展前景。
高校教师对于民族文化教育有着关键的作用,老师与学生一是个有机整体,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民族文化教育课程。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对民族文化教育的专业水平,在讲授民族文化时给学生们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老师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本科生们对民族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比如:在大学语文当中有教训内容为优秀作品的赏析,老师可以可以让学生们先对文章进行充分的阅读,了解文章的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的思想。之后再与学生们进行探讨文章的具体内容,并且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们更有代入感,拉近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与生活紧密的连接。各大高校多组织民族文化相关的交流会,民族文化教育课程的老师们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在传授民族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并且是如何解决的。同时民族文化也包含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外聘老师来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这类外聘老师可以是精通传统民族手艺的艺人,在高校中给本科生们展示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特点,这对于喜欢新奇的学生们充满了吸引力。也可以请到一些少数民族的表演团队来学校中进行民族文化特色的表演,通过表演的形式向本科生们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也可以请他们为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从而推进高校老师们对民族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更好地开展民族文化教育课程。
高校对于本科生民族文化的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内外活动来进行。首先在校内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本科生们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学校内活动。此时高校老师可以在学校的例会上进行民族文化相关的辅导讲座,高校也可以邀请专业民族文化讲师来学校对本科学生们进行专业的民族文化活动讲座。高校的团委以及学生会可以定期举办组织民族文化相关的活动,邀请在校本科生们积极参与。这样不仅让学生们愉快的学习到了民族文化知识,并且还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让本科生们在潜移默化当中了解掌握了民族文化知识。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我国的传统节日来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比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根据不同的节日进行与节日相关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感与积极性。对于本科生的校外活动也是有效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的途径。比如:民族文化课程老师给本科生们在假期布置一些收集民族文化相关的饮食作业,让学生们在收集品尝美食的同时还能了解到美食中暗藏的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到中,不但锻炼了学生们的收集交际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鼓励学生开展课题的研究,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校可以引导学生们开展民族文化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学生们在进行课题研究之前需要先收集民族文化相关的资料。资料的收集一般分为文献收集与实践收集,学生们通过收集观看大量的民族文化相关文献,以及亲自去生活中调查料了解民族文化。通过这两种方式能够进一步的加深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在实践中更好地去观察、去领会民族文化在生活中的作用。本科生们去农村这种民族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进行调研,了解当地民族文化风采,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展现形式。以此来让本科生们更好地领会到民族文化中的内涵及精神,从而激发本科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并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社会发展迅速新媒体能够高效的传播信息,手机、平板电脑等都成为了人们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教师通过新媒体的方式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传播更能拉近与本科生们的距离。教师将需要教授的民族文化知识数字化,输入电脑内,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们。课下学生们也可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学习了解民族文化知识,网络信息的数据库内容丰富,一些在图书馆找不到的民族文化相关文献都可以在网络中的数据库内找到。对于民族文化教育的传播学习更加的便捷且高效。
综上所述,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教育需要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从校方、老师以及学生们的日来开展进行民族文化教育,高校提高对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视度,老师提高自身对民族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学生们要有自主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本科生们的民族文化意识与情怀,从而为我国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全面型人才。